【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玉林市小学生为例,从性别、年级、成绩水平、参加辅导班数目及时长等方面探讨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对其学习倦怠的影响。 方法: 采用陈小娜根据我国本土情况而编制的《小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的《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现状调查问卷》对玉林市336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论: ⑴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家庭住址、成绩水平、参加数量、参加时长、参与原因和参与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⑵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与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量表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辅导;学习倦怠
Objective: The research takes pupils at YuLin as example the influence brought by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tutors for their learning burnout from gender, grade, achievements levels, the number and the time of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tutors and so on. Method: Adopted the Students Learn Burnout Questionnaire compiled by Chen Xiao Na according to our local reality and directed the Status quo of students attend private tutoring questionnaire to 336 pupils from the fourth grade to the sixth garden at YuLin. Conclusion: (1) The phenomenon that pupils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tutors is very common and there is difference among genders, grades, home addresses, achievement levels, number of participating, time of participating, the reason and the target of participating and so on. (2) Pupils participating in extra-curricular tutoring is related with the learning burnout dimensions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table.
Key words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tutors, Learning burnout
王有升是我国最早提出课外辅导概念的学者[1],最早进行课外辅导比较研究的是彭湃[2]。1981年Pine和Kafrr首次提出了学习倦怠概念[3]。学习是小学生的主导活动之一,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是由众多因素交互作用所引起的,而对课外辅导与学生学习倦怠是否存在相关的研究上尚未有相关的研究,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本文将展开更深入的论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西玉林市350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153名,女生183名;四年级136名,五年级103名,六年级97名;参加课外辅导人数为274,不参加课外辅导为62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现状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调查所需要了解的内容,自编问卷。包括对小学生的性别、年级、参与课外辅导的时间、数量、参与的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多方面了解小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的情况。
1.2.2 小学生学习倦怠:采用陈小娜根据我国本土情况而编制的《小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分为情绪状态、外部评价、生活质量和师生关系等四个维度,共23题,采用三点计分法,否、不确定、是分别记为0、1、2分,根据各维度的得分来分析其学习倦怠的情况[4]。
1.3 研究程序 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由带班老师根据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小学生填写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问卷当场回收。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现状 本研究通过对336名四到六年级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74人参加了课外辅导,占调查人数的81.5%。男生参加课外辅导的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82.35%,略高于女生的80.87%,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方面,四年级学生中有96人参加课外辅导,占四年级人数的70.6%,103名五年级学生中有100人参加辅导班占五年级人数的97.1%,97名六年级学生中有78人是参加辅导班的,占六年级人数的80.4%。不同的家庭住址(X2=9.418a,p=0.009)、成绩水平(X2=15.898a,p=0.001)、参与原因(X2=73.059a,p=0.00)、参与目标(X2=67.600a,p=0.00)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小学生学习倦怠特点 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学习倦怠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为: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外部评价、师生关系。小学生学习倦怠生活质量的均值为16.61,均高于其他方面,而师生关系的均值最低,为7.61。在四个维度中,生活质量的标准差最高,为3.11,师生关系的标准差最低,为1.10,情绪状态和外部评价居中。
不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中,小学生学习倦怠中只有师生关系(7.41±1.23/7.68±0.98/7.82±0.99)和学习倦怠总分(46.09±3.74/47.81±3.46/46.86±3.8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p=0.03),在情绪状态、外部评价和生活质量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检验通过年级组成对比发现,六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在师生关系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五年级与四年级在学习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不同的家庭住址(市区、城郊、农村)的小学生在师生关系(7.74±1.07/7.47±1.35/7.41±1.03)和学习倦怠总量表(47.38±3.87/46.15±4.16/46.02±3.41)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4/p=0.008),但在情绪状态、外部评价和生活质量三个维度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进一步的事后检验发现,不管是在师生关系还是在学习倦怠总水平上,市区的小学生和农村的小学生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16/p=0.004)。
不同学习成绩水平(优异、中上、中下、差等)的小学生在情绪状态(11.84±2.03/12.32±
2.12/12.90±2.02/14.33±2.72)、生活质量(17.15±3.05/17.10±2.96/15.43±3.00/13.80±3.10)及学习倦怠总量表(46.84±3.65/47.34±3.75/45.87±3.62/45.00±5.06)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0/p=0.00/p=0.01),而其外部评价和师生关系上均达不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在情绪状态维度上,中下水平分别与优异水平、中上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差等水平分别于优异水平、中上水平、中下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活质量维度上,优异水平分别于中下水平、差等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上水平分别于中下水平、差等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倦怠上,中上水平分别于中下水平、差等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中下水平与中上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差等水平与中上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2.3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见表1
表1 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与学习倦怠的相关分析 性别年级家庭住址成绩水平时间总数辅导班总数情绪状态-0.17**-0.03-0.010.23**-0.02 -.12*外部评价 0.10.11-0.07-0.07 0.07 0.05生活质量0.090.02-0.11-0.26** 0.090.15**师生关系0.030.18**-0.14*-0.064 0.06 0.07学习倦怠0.03 0.1-0.16** -0.13* 0.12* 0.1注:**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1中,男女生在情绪状态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不同年级对师生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不同的家庭住址对小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成绩水平与生活质量、学习倦怠呈负相关;参加课外辅导时间总数与学习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而参加课外辅导班总数与情绪状态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与生活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
3 讨 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为了能使孩子的成绩水平更进一步提升,家长们纷纷将孩子送往课外辅导班进行额外的学习。本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存在大量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现象。但在参加辅导的目的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很大程度都是为了提高主科成绩如语数英,而在培养特长上却是非常少,这也体现了如今的教育太注重课程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参加课外辅导的小学生中,成绩较好的小学生生倾向于参加辅导,进而导致成绩越高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而成绩越低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越低。当然,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市区、城郊和农村地区参加课外辅导的现象差异甚大,其中也导致了农村地区孩子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成绩较差,我们应该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
调查中发现,小学生中已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其中,在性别方面,男女生在情绪状态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在学习的过程中男生会出现负性情绪比女生更多一些,可见,在一定程度上,男生在处理情绪方面不如女生。年级方面,不同年级对师生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表明年级越高,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越好。在家庭住址方面,由于市区和农村的孩子在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教育等的差异,导致居住在差异比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了显著的师生关系和学习倦怠维度上的显著性差异。成绩水平方面,学习成绩与学习倦怠成负相关,即成绩越高倦怠水平越低,成绩越低倦怠水平越高。这与小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4 结 论
第一,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小学生课外辅导的现象,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在家庭住址、成绩水平、参加数量、参加时长、参与原因和参与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第二,男女生在情绪状态中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不同年级对师生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不同的家庭住址对小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成绩水平与生活质量、学习倦怠呈负相关;参加课外辅导时间总数与学习倦怠、情绪状态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生活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
5 建议
当今社会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已是普遍现象,但小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过重的学习负担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是否参加课外辅导、参加怎样的辅导,家长们应该慎重抉择,应该依照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并以培养孩子们的特长为主,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6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辅导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06:18-19.
[2]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辅导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09:44-48.
[3]Pines A,Aronson E,Kafry. 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 [M].New York:Free Press,1981.
[4]陈小娜.小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