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国学”趋热的背景下,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国学的理解程度,我们特在我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把国学经典等同于儒家经典。这种现象足以引起个人、学校、社会、国家的关注,及对各自行为的反思,而改善国学盲从现状,促进国学深入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国学经典;儒家经典;国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志码:A
众所周知,国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集萃。阅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还可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3月21日—27日,通过对经管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专业09级大学生《大学语文》结课论文——《国学经典对大学生形塑的作用与影响》的分析,我们把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进行总结,统计数据如下:
1,儒家:43.59%
2.道家:10.26%
3法家:1.28%
4现当代名著:24.36%
5四大名著:8.97%
6音乐:3.85%
我们发现近乎50%的学生提到儒家经典,且大部分同学意识中的国学经典就是专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且以《论语》《大学》居多,只有少数同学在文章中提出道家和法家经典及其他学派著作,技艺层面也仅有3.85%的的同学提到音乐。由此看来,把儒家经典等同于国学经典至少在大学生中已成为一种近乎普遍的错误共识。
二、把儒家经典等同于国学经典的深层原因探究
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把儒家经典等同于国学经典?关于经典内涵的了解也只限于课本习得和文化宣扬,人云亦云而已。在这里我们抛开这些客观表面的因素,去探究一下深层的原因:
(一)不知道何谓“国学”。近年持续“国学”热,许多人都在谈论国学,然而究竟什么是“国学”却众说纷纭,甚至连学术界也是看法各异,更不用说是大学生了。虽确切的概念不能定论,但我们未尝不可根据国学的发展总结一个公认的大体概念。“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如《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说:“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中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以后各代均有国学只是名字各异罢了。至清朝末年,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很大进展,有一些学者出于保存中国文化命脉的考虑,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称为“国粹”或“国故”。后来,无论是章太炎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还是胡适创办《国学季刊》,均用“国学”指称中国固有之学术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学”一词从此作为中国固有学术文化的代名词逐渐通行起来。二十世纪的大儒马一浮先生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意思是别于外国学术之谓。”“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2008年时学术界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辞海》中是这样阐释国学的:1、是指本国固有的学术2,是指指西周设于王城及诸候国都的学校。而在新千年版的《应用汉语词典》中国学是这样解释的:名词,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考古、文学、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
依据国学词源和古今诸学者对其定义的论述,可总结出如下要点:
1、国学,原是我国固有的一个词语,早在周朝就使用了,是用来表示国家学校和教育制度的专用名词。
2、指称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3、以儒家经典为主体。
4、内容包括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和相关文化艺术的学问。
那基本概念可概括为:
国学原是指国家学府,即古代中国中央学府,为官学体系的最高学府。现在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哲学、历史学、文学和相关文化艺术如戏剧、书画、音乐,古建筑,中医,星相、数术等等。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二)我国学术界自古以来学术主流的引导。毋庸置疑,我国学术界有三大学术顶峰:两汉、两宋和清代。先看两汉,西汉时经董仲舒发展的“奉天法古”、“春秋大一统”和“改制更化”的经学即儒家理论成为皇权统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到东汉初期,刘秀用谶纬之学巩固政权,大大提高了今文经学的学术与社会地位。纵然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文,但那只是儒家经典研究方法的更迭,并未动摇其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两汉以后,经学逐步衰落。宋代时,将四书抬到与五经同等的地位,在训释经义上重义理,并杂糅佛道观念解经,使儒学在经历了魏晋隋唐与佛道碰撞融合之后的再次中兴。到了清代,先是学风趋于朴实,以乾嘉学派中的吴派、皖派为代表的从训诂文字、考证名物章典入手阐释经意的“朴学”主导学术领域。后来到嘉道年间,以龚自珍和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将“经术”与“经世”相结合,使今文经学再度复兴。直至康有为,他借助今文经学作为鼓吹变法的武器,把正统的今文经学引向异端,将今文经学地位推向顶点,然而他同时也宣布告了今文经学的终结。到了近代,学者们为了探究古代文化,了解古代历史,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已无互压之势,逐渐发展为两个同等重要的学术研究类别。由此观之,自古及今无论学术界怎样的日新月异,儒家经典始终作为主流贯穿于其中,那么人们特别是学生接触较多,理解较多的是儒家思想也就无可厚非了。
(三)儒家学派自身的优越性必然结果。儒家在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又站在被统治者的立场。儒家的人深知一个学派要想生存,它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而存在而必须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柱而存在,只有为统治的合理性提供意识形态和合理性阐释,国家才会为它提供存在的合理空间。道家与墨家不走这一条道路,道家推崇的以“自然”为特征的形而上学和小国寡民的古朴醇厚的原始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对现实统治者权威的否定,也是对现实政治的蔑视。墨家的主张,无论是否定统治者特权的“兼相爱,交相利”,还是对统治者政治、文化生活的批判的“非乐”、“节用”、“节葬”,都是只站在被统治阶级的立场,只获得被统治阶级的支持,势必会因得罪统治阶级而被镇压。而道家刚好相反,它主张统治者用武力统一天下,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以达到政治控制的最佳效果,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忽视了广大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一个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两种力量的社会共同体中,完全站在任何一方的思想系统都无法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意识形态,因为它必将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而不利于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儒家在这方面是一个赢家,它深知其中的利弊轻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两面化”,也就注定了国家的统治阶级会成为它的合作伙伴,而人民也将视它为主要的精神依托。
(四)儒家学派具很强的适应性。从古代社会来看,春秋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当时儒家仅是百家之一,只属于彼此争论的诸多学派中的一支,并未从众学派中脱颖而出。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汉高祖刘邦继承了“携书令”,禁止民众收藏《诗经》、《四书》,儒家几乎面临绝迹。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又开始兴盛,且位于众学之首。之后经过几千年的跌跌荡荡后还是巍然屹立于学术巅峰。因为不断改变,所以能够应对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也源于不断地兼容并蓄,才使它成为时代的宠儿。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使它开始获得帝国思想统治权,迈出了统一中华民族思想心理的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的第一步。宋朝朱熹对它的发展,使它在经历唐五代十国的思想混乱及游牧民族的冲击后,思想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且推动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王阳明对它的发展,使它在游牧民族上百年统治所造成的思想没落及混乱儒学的重重危机下,再次蜕变,焕发出勃勃生命力,一直延续到清朝。从单纯的思想性走向世俗的使用性,从单纯的说教转变到经世致用方向,儒家在不断地发展适应中生生不息。正因为它的生生不息成就了将近2000年的儒学不朽,人们的意识形态才被世代相传的儒家意识同化,在潜意识中把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甚至化身。
(五)儒家在现代我国社会备受推崇。当今中国社会,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环境危机三大主要问题,正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一、精神危机:在现代中国社会中,人民普遍感到的信仰空虚、意义真空、价值虚无,这一现象很可能造成中国社会动乱,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一个深深隐忧。而被称为“身心性命之学”或“安身立命之学”,主张 “上达天德,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天道性理以及立人极、三不朽、返心复性致良知”的儒学,无疑成为中国政府求稳定的一剂良方。所以政府提倡复兴儒学,而政府的号召势必会得到各种响应,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民间团体,抑或是各级媒体,一旦呼应会很快形成一张大网覆盖于国家的各个角落,人们特别是学生群体即使耳濡目染也会成为此种思想的拜倒者。第二、道德危机:如今商业领域出现了假奶粉、假药、假酒等假冒伪劣现象,医学领域出现了黑心棉、假医疗器械、医生收红包等骇人听闻的现象,学术领域出现了假文凭、假论文、假博士等令人心寒的现象,甚至政府机构中也出现了官员贪污腐败,官商勾结,买官卖官……我们知道儒学的基本追求“五常”---仁义礼智信,其本质特征就是用道德取代酷法将其置于治理社会与国家的首位。因此,要在今天恢复“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就要恢复儒学的权威,用儒学的道德来教育中国人民。中国努力建立和谐社会,提出八荣八耻,无疑是将儒家思想现代化、程式化,这种政府行为大大地推动了儒家经典在社会中的狂澜大兴。第三、环境问题:正如蒋庆2006年7月15日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不顾一切地向自然攻伐索取,中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来有的巨大破坏,已经到了毁灭性的崩溃边缘。”而“儒学在本质上是‘天人之学’,儒学强‘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学中的生态环保思想非常丰富,并且是从精神信仰上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深度生态学’,而不是只从技术、法律层面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的‘浅度生态学’。”因此,只有复兴儒学,才能从精神信仰的深度与高度根本地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看来,儒家思想是济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剂良方,毕竟“民族的复兴有赖于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崛起。” [9]我国政府努力通过提倡儒家传统价值观来消除不断突出的各种矛盾,势必会连锁反应般地影响到各个层面,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
三、结语
以上只是从学术角度、学派自身特点和时代趋势等方面来探究把国学经典等同于儒家经典的原因。首先,国家作为总倡导者,要深刻地反思一下是不是还在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而让国学的普及为经济发展做了嫁衣,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呢?其次,社会层面作为响应最热烈的群体,也要反思一下媒体的推波助澜是促进还是炒作?学者的积极倡导是引导还是作秀、造势?私塾、书院的跟风是提供环境还是向“钱”看齐?有些作品是讲国学还是借国学来包装自己?另外作为施教的场所——学校也要反思一下当今的教学环境适不适应教师科研项目的深入进行?如今教学课程的设置又是否合理?又有没有考虑过设置国学课堂并将其付诸行动?而个人方面也要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是“英语六级、汉语初级”?为什么很难做到以皓首穷经的精神去阅读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