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情绪理论对情绪的结构有不同看法。核心情绪是概念之前的原始过程,是一种神经生理状态,作为一种简单的非反射感觉,它接近意识:感觉好或坏,激活或平静。基于核心情绪这一新视角,从时间与空间层面上逐渐发散,来窥探情绪的结构,扩大了“具体情绪”之外的探究领域,离情绪的始源更近一步。情绪的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过程,而是对各种过程的一个总称,包括:一段特殊的情绪情节的“成分”(例如面部运动、声音音调、周围神经系统变化、评价、归因、行为、主观体验以及情绪调节);成分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特定情绪的成分的分类模式。
关键词:核心情绪;心理结构;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 B842.6 文献标志码:A
基本情绪理论认为存在不同性质的情绪,每种情绪都会产生一个独特的、组织严密的循环模式。但实际上,该理论预先假定离散情绪的存在,每种情绪都像处于因果关系之中的实体一样。因此,忿怒往往是“表现”在脸上和声音中的,在意识中被“感觉”,“引起”心脏加速跳动,而且“驱使”个体做出过激行为。然后这些成分凝聚在一起,通过语言命名为各种各样的情绪。然而对某些关键问题,基本情绪理论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例如什么是情绪?有多少种情绪?它们都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一种情绪是如何不同于另外一种的?它们的表现是什么?它们的功能是什么?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并非哲学上的,而是经验主义上的。换句话说基本情绪理论仅仅是一个较明确以及系统化的版本,如同太阳系从地心说变为日心说时,一些客观事实仍然存在:地球和太阳仍然存在,它们的相对位置仍然保持,运动仍然继续。同样,如若没有基本情绪理论,表情变化、声音变化、心跳加速和变慢,或者受到攻击而逃走等等,这些事件依然发生。
虽然任何理论的发展最终都将以词汇呈现,但并非所有的概念化都遵循着事物本来的面貌。在情绪领域中,情绪本身这个词汇,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弗利达写到,“心理学认为,‘情绪’是一个有意义的和必需的概念”。[1]尽管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一直试图把情绪概念铸造成某种科学的事物,但仍然遗留太多问题。关于情绪的概念,通常都是文化专有而且比较模糊,同时还伴随着令人误解的预想。它的外延参差不齐,所以心理学家试图将它细分为基本和非基本情绪、情绪、感情、心境等等,但是却很少达成共识。情绪被分为快乐、忿怒、恐惧、妒忌等等——但是问题就在于那个“等等”上,因为还没有人知道情绪和非情绪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一、 核心情绪
核心情绪是一个概念之前的原始过程,是一种神经生理状态,作为一种简单的非反射感觉,可接近意识:感觉好或坏,激活或平静。用两个基本维度,即愉悦-不愉悦维度和激活-困乏维度。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讲,核心情绪是神经生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指由机体神经生理状态和躯体内脏状态组合的连续不断的流,这些状态瞬息万变,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最基础情感体验。邓肯和巴雷特认为,情绪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而核心情绪是最能接近其发生的前预备期。[3]伊扎德认为情感感受是被有机体感觉到的神经生物活动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核心情绪类似于情绪体验。[4]从某种意义上讲,核心情绪是特定时间内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神经生理上的一个标记,情绪体验就是对这个标记的阅读。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核心情绪是对神经生理活动信息的心理表征或心理图式。这种心理表征提供了一个通用度量,可用来比较不同性质的事件。同时,在把来自外部的感觉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内部表征过程中,核心情绪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带给个体的鲜明情绪体验,使个体更充分地理解外部情绪信息。虽然人们对核心情绪的体验,从现象学上讲不同于思维和记忆,但是核心情绪的回路在大脑的认知处理中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此回路宽泛、分布式的连通性,它可以直接(通过直接投射于感觉皮层)和间接地(通过投射于丘脑和脑干)调控意识加工过程。通过这种调控,核心情绪在认知处理的所有水平上都起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它决定人们意识到什么,如何利用和理解语言,以及在记忆中编码和提取何种内容。
尽管核心情绪是二维的,但从主观上来讲却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这两个维度以一种整合方式组合形成一元化的感觉。类似于颜色,色调、饱和度以及明亮度以某种方式整合而成一种特定颜色的一元化感觉。虽然核心情绪有可能是以经验为主,但它并不是判断某一对象在道德上是好是坏还是策略上是利是弊。实证表明,核心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面部和声音行为、机体行为、认知过程、反射以及许多其它事物上的变化相关。
二、 情绪情节的成分
任何一个理论去解释所有情绪案例,但都将会接近整个心理,进而延伸到所有心理过程。这就存在三个问题:如何解释特定的情绪情节;如何解释情绪成分之间的特定模式;如何解释把特定情绪情节知觉为一般种类的案例,如恐惧或愤怒。组成原型情绪情节的成分并不是单一的。
(一)核心情绪
原型情绪情节包括核心情绪的巨变,而且随着情节的进展发生波动。尽管个体是带着一定的核心情绪接触这个事件的,但是当开始登记前提事件时,核心情绪就已经开始变化了,可能有时会在前提事件被有意识地感觉到之前就发生了变化。沙朗特和巴奇发现潜意识呈现的效价单词对自测的核心情绪有一个累积效应。[8]它会一直随着事件的展开继续改变,并影响着情绪情节中的其他成分。
(二)对前提事件的知觉-认知过程:建构对象
按常识,情绪是由前提事件引起的。在这个归因过程中,进行对象搜寻和分析。在原型情绪情节中,前提事件和对象通常是一致的,但也会出现错误归因。
1 对情感品质的感知。关于遇到的大多数事物,前提事件是关于它的情感品质被感知的。这一估计随着核心情绪的改变而变化,而且被归因于对象,但是对情感品质的最初估计可以帮助在候选对象中选择对象。
2 归因。原型情绪情节毕竟是少见情形,其中核心情绪是被单独事件所操控。有了原型前提事件(例如爱丽丝遇到的熊),核心情绪发生变化的起因就变得明显;很少有机会被误解,而且归因过程可能是自动化的。然而,也有证据表明错误归因的可能性。
3 评价。现在有大量证据表明原型情绪情节除了有简单的愉悦和唤醒品质,还典型性地卷入了评价。[9]有时评价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计算,发生于前提事件之后,情绪之前。与扎荣克的提议一致,影响核心情绪的信息处理可能是一件事物,影响归因的是另外一个,影响情绪行为的又是另外一个。
(三)机体行动
对于情绪与机体行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恐惧引起逃跑,还是逃跑引起恐惧?没有取得一致见解。[11]但行为是指向对象的,自然就会分为两个类别——情绪性的和非情绪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涉及高的觉醒;一些像悲哀和沮丧是与低觉醒相关的。激活维度可能会启动注意力和工作记忆,以便集中于决策方面;效价维度也与行动相连,一旦它被归因于某个物体,愉悦-不愉悦就变成个体对物体的评价。因此效价最终可能是贡献于行动的精力和强度。愉悦-不愉悦与接近-撤退这一行为维度之间相关。
当然,真实的动作比刚刚描绘的要凌乱的多。实际行为是与它所发生的实际环境的精密切合,从而计划不是被看做为固定的行为序列,而是一种回应即时信息的策略。
(四)外围生理活动和表达信号
对于每种特定情绪,没有专有的自主神经系统或者非语言表达信号。卡乔波等人回顾了针对每种具体情绪的外围自主模式这方面的证据,总结如下结论:“因此,当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比较时,其内脏上的区别以及面部上的区别,都要比特定情绪进行比较时清晰的多……刺激在起初都会经过基本评价,尽管不足以产生特定情绪的内脏激活,但这种基本评价至少可以视为是要接近刺激,还是要避免刺激,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生理机制也有一连串反应。”
例如,那些要避免的刺激会引起恐惧与心率加速,然而由不可避免的刺激引起的恐惧涉及到心率减速。当然,特定情绪的生理和表达信号仍是一个可行的、但却没有被证实的假设,需要新的证据去检验。
(五)情绪性元体验
离散情绪最引人注目的证据就是情绪的个人体验。人们感觉到的不仅是愉悦或不愉悦,和唤醒达到特定程度的,还有一种特定情绪,比如恐惧或愤怒,这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体验,是一种自我感知。目前学者对情绪性元体验有两种观点。
其一是先天论,认为每种情绪体验,都是简单的、普遍的、遗传的和不能消减的,愤怒和恐惧像是对红色和绿色的感觉。这就意味着忿怒、恐惧等概念在对主观情绪体验的科学分析过程中是必需的。虽然这些传统观点直觉上很吸引人,但出现几个疑问,最基本的就是有多少种离散情绪体验?
其二是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情绪性元体验没有自然分类。情绪的元体验就是对自己的知觉,通常是有意识地可接近的体验:在躯体感觉、核心情绪、行为、认知以及对象被评价的品质方面的变化。然后,这些原始数据被解释和整合。法辛把原级意识和次级意识区别开,后者是以元认知的形式。[15]在这些术语中,先天论者认为忿怒或者恐惧的体验是原级意识,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它是次级意识。情绪性元体验的建构可服务于当下的认知,然后,再服务于记忆,把个体的生活事件进行分类以便从中学习。另外就是用于情绪调节。
(六)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试图进行自我控制,发生在某一情绪情节之中,受到情绪性元体验的调解。情绪调节并不是控制恐惧本身,而是对核心情绪、评价、行动以及面部和其他表达的管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同目的指向一个对象,包括呈现给自己的,也包括呈现给他人的。虽然情绪性元体验在情绪情节本身中没有发挥必要的作用,但是它有一个作用:我害怕,我不应该那样:我能试着或者至少显得勇敢些。
以上列举的是在原型案例中经常发生的,但在非原型事件以及边缘案例中,就另当别论了。例如,核心情绪可以在前提事件之前;一个人可以享受他认为危险的事情(寻求刺激);前提事件不一定就是对象(错误归因),等等。
三、 情绪的心理结构
心理结构,既可以与基本情绪理论中假定的生物结构作对比,又可以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假定的社会结构作比较。生物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是寻求情绪作为一般过程的起源,以及寻求恐惧、忿怒等等的起源。因此,这两者都假定所有的情绪情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预定的,前者由天生决定,后者由文化决定。而心理结构认为,没有一种专门的机制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情绪。传统观点认为情绪是一种实体或者神经系统组块,在各种常见的因果关系图中,前提事件引起情绪,情绪再因袭它所有的各种“表现”。情绪位于关系链的中心,如图1。
图1 传统观点,情绪能够在事件与其各种表现之间进行调解,箭头表示因果方向
然而心理结构,是为了强调组成任一真实情绪事件的先后顺序,既不是由人类过去进化的生物遗传确定的(就像基本情绪理论所有的那样),也不是由社会规则或种类确定的(就像社会构建理论所有的那样),而是每次被重新构造以适合它的特定情形。心理结构在一些相关方法上不同于传统观点,见图2。
图2 不同于传统观点的心理结构。其中箭头表示相似性。
(一)情绪分类
传统观点对恐惧和忿怒这样的种类被定义得很好,然而在心理结构中,它们不是由必需又充份的特征定义的,恐惧所描述的那组事件不是生物学上假设的种类,即心理结构中没有包含专属于恐惧的神经环路、缩氨酸或其他生物标记。相反,却认为这些分类就是为了注意成分和神经表征(投射)之间的类同之处。相似性是程度上的事情,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非例证、例证以及原型例证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
(二)成分之间的离散
传统观点认为,特定情绪的各种不同“表现”都有相同的起因,它们是同时发生的,除非个体明确阻止某一成分的发生。因此预计它们之间是高度相关的。然而,在心理结构中,这些成分没有一个共同的起因,而是相对离散的。
(三)情绪生活的生态学以及与原型的相似处
传统观点认为情绪和非情绪之间有明显的边界线,情绪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然而在心理结构中,原型事件是少见的,非原型事件更常见。图2中列出的每一个成分都可以单独发生。有时会发生成分之间的配对或大规模组合,偶尔会以一种符合原型事件的模式同时发生。由于成分之间的离散,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结合,因此在与原型的相似方面就有所变动。可与原型相似的方式有很多,所以没有哪一个成分是必需的。
(四)成分的解释
在传统观点中,情绪能解释显著成分,如爱丽丝因为害怕而逃走。图2中包括的方框内,没有一个是情绪。相反,每个成分都以它独特的方式,由前提事件、核心情绪、对情感品质的感知以及各种非情绪过程所解释。有些成分很快而且自动发生, 而有些不是如此。尽管成分之间彼此影响,但是它们不能以不变的因果关系整齐排列。它们是正在进行的,而且经常发生交叠。由于非原型案例同样真实存在,所以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成分导致另一个成分的流程图(如,前提事件→评定→核心情绪)。
(五)机制
心理结构认为没有必要去假设一种机制,去把所有成分连结成一个组件。原型情绪情节粘在一起的组件,不是因为它们源于一种机制,而是因为它们正是观察者所选择的那些案例,这种选择是在它们与一贯组件的相似的基础上作出的。而这个一贯的组件就是:民间概念。
四、 评价
(一)关于核心情绪
核心情绪不是情绪的一个替代术语,它也不是情绪的本质,也不是情绪必需的一个特征。对那些拥有愉悦或不愉悦的象征性情绪事件来说,核心情绪确实提供这种享乐色调。核心情绪也是某些情绪心智原型的主要特征,而不是所有那些情绪案例的必需特征。举例来说,在没有唤醒不愉悦的核心情绪下,恐惧案例也会出现(如预想未来的危险),但它们是普普通通的或者处于边缘的,而不是原型案例。原型情绪情节是,先开始,然后经过短时间,结束。相比之下,一个人却总是处于核心情绪状态,仅仅随着时间变化,或快或慢,而没有开始或结束。原型情绪情节指向某种对象的,而核心情绪不需要指向某种对象。从在这点上讲,核心情绪更接近心境,而不是情绪。核心情绪就其本身而言可以是自由浮动的(如感觉不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它能变得指向某一对象。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如若充分体验核心情绪,它就变得有意图,类似于体验疼痛也可以变得有意图的方式。
(二)关于心理结构
为了充分描述情绪性生活,需要超越这些原型。情绪生活的生态性,时不时地被偶然的原型情绪情节打断。或许需要一个简单的存在论:情绪性生活由核心情绪的连续波动、对情感品质的深度感知以及核心情绪频繁归因于单一对象组成,所有这些都与感知过程、认知过程以及行为过程相互作用。有时候,这些成分形成一种原型形式,就像星星组成星群。心理结构不强调情绪需要核心情绪、行为、社会构造角色或者把核心情绪归因于某事。事实上,能获得心理结构的不是作为一般程序的情绪,也不是作为一般种类的愤怒、恐惧等等;相反,拥有心理结构的是那些代表性事件,它们可能(或者不可能)通过常识分类方式被归类为快乐、恐惧、愤怒等。
五、 未来展望
尽管对核心情绪的研究已有了相应的标准化,但也会遭受批评,因为它并不能捕获情绪的全部。术语“心理结构”似乎自然地暗示着情绪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不允许情绪概念去决定情绪的领域边界。没有假定某个单一的因果关系实体(愤怒、恐惧或者它们神经上的等价物)来解释那种情绪的显著成分的发生,或者去解释这些成分之间的模式或相关。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研究到底情绪包括哪些成分,情绪与非情绪的边缘又是如何过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