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之下,借助互联网进行科学活动已是一股潮流。文章主要探究数字化科研环境下的学术交流,并对数字化环境下主要研究的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引言
科研研究是学术交流的一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各种活动都与网络与信息相挂钩,而学术交流也不例外。以下就来阐述数字化环境下主要研究的议题,以及研究方法。
二、数字化环境下主要研究的议题
(一)数据管理
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各个国家对科学数据的重视程度均非常高,数据是科学研究交流和实践重要组成。关于数据对象,它是相对复杂的,比如它可能具有异构类型,可能在研究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数据的复杂性增加了科学研究的难度,所以,怎样使它拥有文献的使用功能是学术界着重解决的问题。
当前,科学研究一进入第四个范式,这种范式需要有效的数据管理作为奠定,作为基础。数据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目标是保证数据的高质量,并有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关于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反复使用,是数据管理着重注意的一个部分,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元数据、访问控制和互操作等方面的问题。要将管理数据并供长期使用的机构、职责及其管理模式等相关活动予以明确,以便防止数据被滥用的情况发生。
(二)数据共享
当今,像文学、地理、环境科学、生物等领域的基础数据大规模的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借用一套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来使这些数据得到使用,以便让数据共享在将来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任务。不过在此过程中,这项活动却遇到诸多阻碍。关于这些阻碍主要有:科学家在数据重用和数据共享方面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数据共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数据特征和科学家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一个合理的奖励机制和社群文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三)协同科研和虚拟组织
协同实验室是典型的协同科研环境,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不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这种环境解决了分布式研究团队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诸多困难。
不过,在虚拟组织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和身份认证,这是协同科研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在虚拟环境中,交流没有共同背景是交流风险存在的一个原因。相关人员认为,即使在设备上已达到协同科研的条件,但由于地域与合作关系的影响,以及距离的增加,其合作的可能性也会减少。
(四)学术社群
学术社群是科研实践的组织者、交流者和使用者。学术社群这种方式会受到科研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学术交流环境中的交流体系变化能力产生影响。数字化给学术社群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方面有:研究者的讨论和撰写都需要借助网络化信息系统来操作执行;研究者的学术博客、视频会议以及数据共享等均有了信息交流平台。
三、数字化科研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研究方法
(一)定量研究
在现实中,文献计量研究统计一直是学术交流研究的统计。在此之前,科学研究交流主要有两大问题存在,这两种问题分别被总结为社会过程问题和社会结构问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文献计量法是经常被应用的,不过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领域中,比如适用于共词分析、共引分析中。Borgman针对文献计量方法对学术交流等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从目前的情况上看,在进行博客研究和邮件交流时,连接分析是当前的最新方式,除了间接分析之外,社会网络分析法也是常常被用到。
(二)定性研究
从实践研究分析中看,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在最近几年广受学术交流研究者的使用。社会学家Latour 和 Woolgar针对生物实验室中的事实建构的研究,证明了民族志法是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研究方法。在新的科研基础设施项目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系统中的成员进行追踪。这种方式包括田野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观察追踪法等。Hine 认为,利用民族志方法可以完全而深入的将e-Science中的科研环境理解清楚,并能综合研究具有多维度的ICT 应用。
在特定案例的研究中,民族志研究方法是经常被使用于特定案例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鉴于交流本身所形成的语言系统,相关人员也可以在学术交流过程中采用话语分析方法进行研究。Jacobs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对话语进行分析研究,这是将话语作为社会性交互和交流的载体,它不是中立性的信息交流载体,是将谈话者对学术交流的观点揭示出来的一种过程。
四、结论
从发展情况上看,很多研究者均强调以社会系统的视角来阐述学术交流系统的变化。不过在实际情况中,社会文化、共享机制和组织机构等因素的发展速度还未能与技术创新研究速度同步。目前对新现象的理论解释均是继承当时的经典理论,这就使得理论没有新的突破。因此,在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科研环境下,学者们还需要多多努力。(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机电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研究”。
投稿要求:
1.内容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媒规律。有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或独特的实践做法。
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正文文字:一般以4000字符为宜,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每版平均2000字符。
5.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7. 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8.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邮箱:2191974423@qq.com; 2191974423@qq.com(注明投稿刊物名称)
咨询QQ:280747782; 2191974423
咨询电话:0571-28069909(咨询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17:00)
网址:www.shjbjb.com
欢迎咨询供稿,并诚招各大高校代理约稿人!
注:本杂志社会根据版面安排适当编辑文章内容,作者如不同意论文被修改,请来搞注明。如有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项目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