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04 21:11:50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次数:486 次


内容摘要:本文从二元经济转型角度,探讨了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着明显迁移不足。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不足,导致了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乡城劳动力迁移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农村人口人力资本低下。指出了全力加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二元经济  乡城劳动力迁移  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表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经济形态向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经济形态的转变过程,就是以传统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形态向现代工业人口为主的人口形态转变。这个大转变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二元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实行乡城劳动力迁移,将农业剩余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工业人口,进行城市化,从而实现经济现代化,这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人口迁移使命。这也是中国发展二元经济,实现人口城市化,经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否做好经济转型期乡城劳动力的顺利迁移,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及其迁移的总体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1]

   2007年,中国乡村人口72750万人,中国城镇化率为44.9%。世界城镇化率平均为49%,发达国家为78%。下面是2006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基本结构,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人口的非农化需要持续的长期努力。

   农村劳动力资源。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111万人,占49.2%。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劳动力6947万人,占13.1%;21~30岁劳动力9184万人,占17.3%;31~40岁劳动力12679万人,占23.9%;41~50岁劳动力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劳动力13269万人,占2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

农业技术人员。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9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

农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二)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第五号)”数据[2],见表1,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8434万人,占64%;女劳动力4747万人,占3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劳动力占16.1%;21~30岁劳动力占36.5%;31~40岁劳动力占29.5%;41~50岁劳动力占12.8%;51岁以上劳动力占5.1%。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2%;小学文化程度占18.7%;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表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13181


3846


4918


4035


382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男性


64.0


65.8


62.8


63.1


70.2



  女性


36.0


34.2


37.2


36.9


29.8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20岁以下


16.1


14.2


17.6


16.1


16.7



21-30岁


36.5


36.1


36.6


36.7


35.4



  31-40岁


29.5


27.3


29.3


32.2


25.4



  41-50岁


12.8


15.4


11.9


11.1


15.3



  51岁以上


5.1


7.0


4.6


3.9


7.2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1.2


0.9


1.1


1.7


0.5



小学


18.7


15.0


16.5


24.9


20.1



   初中


70.1


70.9


73.0


65.5


71.8



   高中


8.7


11.4


8.4


6.9


5.9



大专及以上


1.3


1.8


1.0


1.0


1.7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2%,在县外市(地区)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3.8%,在市(地区)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7.7%,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49.3%。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见表2。

表2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  单位:%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乡外县内


19.2


29.9


13.5


15.2


26.9



  县外市内


13.8


18.4


9.9


12.4


31.5



  市外省内 


17.7


33.1


9.0


12.8


24.2



省外


49.3


18.6


67.6


59.6


17.4



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


2.8


2.5


2.2


3.6


4.2



  第二产业


56.7


55.8


57.1


58.4


44.3



  第三产业


40.5


41.7


40.7


38.0


51.5

二、农业劳动力迁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迁移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社会有了巨大变化,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朝现代城乡一体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前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迁移,波澜壮阔、浩浩荡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但时至今日,与我们三十年的发展时间相比、与我们三十年的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总量相比,农村人口、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迁移,还显得严重不足。

表3“中国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率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偏差”中可以看出,中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高,而产出比重偏低,这不仅可以反映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而且反映出农业劳动力迁移不足的现实。如果说一国第一产业比重偏低可以从国内资源有限得到解释的话(如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就更显得不合情理。另外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滞后于相应发展水平的标准结构中的城市化率,它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中国劳动力迁移不足的客观现实。

表3  中国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率与钱纳里标准结构的偏差  单位:%





年份


GDP结构偏差


就业结构偏差


城市化率偏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85


-20.5


112.8


-35.2


8.6


35.9


-38.5


-28.1



1990


-20.9


95.4


-29.6


9.0


28.3


-34.4


-24.6



1995


-32.5


104.3


-32.9


5.7


16.9


-19.8


-27.8



1997


-35.2


97.0


-30.4


6.2


12.1


-17.6


29.5



1998


-36.1


92.6


-29.3


7.7


10.3


-17.6


-29.9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表4 “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水平时中国发展的结构偏差” 表5 “中国2007年GDP和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分布”中可以看出,从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历史来看,随着人均GDP的逐步提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当GDP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更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08年末中国人均GDP达到3130美元,根据这个人均GDP水平下的国际一般产业结构水平衡量,中国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农业就业比例、农业增加值比例与国际一般水平差异甚大。

表4 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水平时中国发展的结构偏差 单位:%








中国


国际一般水平


偏差





城市化水平


47.5


60-65


12.5-17.5


2008年数据



服务业就业比例


32.4


60-65


27.6-32.6


以下为2007单数据



服务业增加值比例


40.1


55-60


14.9-19.9





农业就业比例


40.8


10-15


30.8-25.8





农业增加值比例


11.3


10


1.3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于统计局出版和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际一般水平为根据世界银行各年发展报告计算。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引自周天勇:《中国推进城市化的犹豫、失误和后果》,《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5期。

表5  中国2007年GDP和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分布







各产业增加值(亿元)


就业劳动力(万人)


劳动生产率(万元GDP/入)


生产率比率



总计和平均


249529.90


78645


3.1728


100.00



第一产业


28095.00


31444


0.8935


28.00



第二产业


121381.30


20629


5.8840


185.00



第三产业


100053.50


24917


4.0155


126.5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凝(2008)》。

资料来源:本表引自周天勇:《中国推进城市化的犹豫、失误和后果》,《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5期。

(二)迁移的组织方式低级化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迁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市场经济能够发挥效率的一个重要要素。解放后,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流动,农村人口可以外出打工,但在对待农民工外出打工这个社会现象上,我们政府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开始的围堵限制,到后来的疏导,再到后来的有限度放松管制,再到后来的鼓励。时至今日,政府尽管在对待农民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但对促进农民工流动的社会组织建立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仍然非常缺乏为农民工流动就业服务的各种社会组织。由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是由血缘本位、宗族本位形成的相对自治、相对封闭的社会,虽然近代和现代社会变迁风云激荡,但中国的乡村社会由于文化的落后、交通信息的闭塞,乡村社会的观念、准则、行为方式与现代城市文明仍然差异甚大。广大农民工进城两眼一抹黑,跌跌撞撞,吃尽了苦头。由于缺乏这些促进农民工流动的社会组织,农民工外出的不确定性、风险、成本大大增加。

在迁移的组织方式中,职业介绍型是比较科学的,而投亲靠友型、自发迁移型是比较低级的,它不利于降低迁移成本,不利于提高迁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目前,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迁移以后者为主,这种低级的迁移组织方式,反映出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不完备,尤其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方面的组织建设方面很不够。

(三)迁移巩固率低、迁移产业层次低

劳动力迁移的巩固率的高低对迁移的成本影响较大。一般来讲,迁移巩固率越高,就越能减少迁移者来回奔波、求职等待的时间和次数,降低迁移成本,从而提高迁移效益。但是,中国劳动力迁移的巩固率并不尽人意,据国家统计局农业调总队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农业劳动力迁移的第二、三产业的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7.3%,而当年因素质低下又从非农产业部门返回的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24.2%。另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表明,2002年在迁移后又回流的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7.8%,文盲半文盲高达21.00%,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49%。可见,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已成为其迁移的“瓶颈”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不足是难以有效迁移的根本原因

舒尔茨(Theodore·W·Sohultz)说过:“当土地就本身而论不再是导致贫富的关键因素时,人力就成了关键性的因素。”他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向人们提示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规律。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也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伟大目标。”虽然他们没有直接描绘出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与农业劳动力迁移之间的关系,但不难看出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迁移这一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一定的劳动力素质和劳动者素质,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迁移过程的影响正是通过劳动者素质这一人力资本外部表现形式实现的。

首先,劳动者素质对其迁移能力的强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劳动者体质上看,劳动力素质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迁移数量的多少。一般来说,贫穷落后地区遗传病多,患病率高,残疾率高,劳动能力差,因而可迁移的数量相对较少。二是对迁移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迁移的重要前提条件,可以想象,一个体弱多病之人在本地生活就已相当困难,更不用说迁移了。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迁移后,生产和生活环境与自己的原居住地相比都会发生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生活条件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迁移初始阶段,以上变化对人的影响会显得更加突出。显然,如果没有强健的体质,就难以适应迁移地区的变化。

从智能素质上看,迁移能力的强弱与迁移者的文化素质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就意味着具有较强适应多种就业岗位的能力,即使对新的就业岗位一时难以适应,由于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因而用于培训的时间就较短,培训费用较低。另外,劳动者素质越高,其劳动熟练程度一般越高,开发社会资源能力、创新能力越强,也越能为迁入地或产业部门所接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及其应用的推广,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对迁移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刻。

从人文素质上看,人文素质也是农业劳动力迁移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这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这个时期,价值取向不明,道德标准模糊,社会责任心较差,再加上社会约束机制不健全,往往造成人们行为的“偏离”。所以,人文素质对矫正这种“偏离”行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木桶原理”,人的价值取向、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准对人的潜能和行为方向起着根本性的约束作用,它通过迁移者的迁移动机、迁移目的以及迁移的社会效果表现出来。近年来,在迁移劳动力中出现的许多倒买倒卖、制假贩行凶抢劫、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现象都与迁移者人文素质低下是分不开的。

其次,劳动者素质影响着迁移决策的质量。信息的准确度对农业劳动力迁移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而劳动力素质高低又直接影响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处理利用信息的程度,进而影响其迁移的方式、途径、迁移的产业层次及稳定性。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业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有介绍型、投亲靠友型和自发迁移型三种方式。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迁移的组织方式以后两者为主。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迁移的质量主要依赖于迁移者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判断。具有较高语言化素质的劳动力对迁移信息一般具有较强的收集、分析和判断能力,可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迁移地域产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相反,劳动力素质低下,获取信息的质量就不高,再加上缺少科学的分析方法,迁移决策盲目性较大,从而导致较低的迁移成功率。

再次,劳动力素质也影响着迁移者对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同素质的迁移者对产业的选择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而言,素质较低的劳动者比较关注职业的经济报酬,而对劳动强度的大小和劳动保护状况并不十分关注;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则更注重个人才能发挥的程度、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因而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方式、发展前途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考查内容。

就本质而言,农业劳动力迁移的过程也正是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劳动力素质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外许多经验证明,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其合理迁移的主要障碍。一方面,素质低下的劳动力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只能长期滞留在传统农业领域从事简单劳动和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开发;另一方面,素质低下的劳动力由于政策倾斜等原因,即使有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会因不能适应新产业部门的需要,难以把握就业机会或者是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的要求,最终滞留于低级产业部门。这样,不仅原来的生产效率很低,甚至边际生产率等于零,而且大量新增的剩余劳动劳动力还将继续滞留于低级产业,形成一种“低劳动力素质——低效率——低迁移”的不良循环。这种恶性循环对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可以认为劳动力的低素质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





[1] 本节数据引自:“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第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公告,2009年12月。


[2] 数据引自:“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第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公告,2009年12月。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