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理论界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主要分为早期社会工作的实践和专业社会工作阶段[1]。笔者认为西方的社会工作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宗教慈善社会工作阶段、国家福利社会工作阶段、职业化全民化社会工作阶段。
宗教慈善社会工作阶段
宗教社会工作阶段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英国,然后一直延伸到19世纪末期。
1、宗教社会工作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占据主导思想的是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而其核心观念政府只需要起到“守夜人”的角色。在这样宏观背景下,社会问题只能由社会自身来不断探索解决。
2、社会工作的主体、客体和主要内涵相对单一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带有鲜明的宗教和慈善事业的特征。在社会工作的主体方面,以社会组织为主,特别是教会组织。社会工作的对象以贫困群体为主,开展社会工作有着伦理道德基础但缺乏理论的指导。
3、宗教社会工作阶段尽管以社会为主但也孕育了国家参与社会工作的萌芽。尽管在宗教社会工作阶段,但国家在社会工作工作也开始尝试承担相应的职责。1536年英国就曾颁布法律,要求地方政府和教堂在每周日收集救济品帮助贫困群体。[2]1601年英国颁布旧救济法,为今后社会工作中国家作用的逐步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国家福利社会工作阶段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为国家福利社会工作阶段。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危机的爆发成为国家福利社会工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对社会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国家开始承担自己在社会工作中的作用,为社会提供社会福利。
2、依附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实现了社会工作的大发展。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西方各国政府普遍强化了政府的行政职能,政府对社会事务、经济生活开始全面干预,相应出台了众多涉及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外延也不断拓展。
3、社会工作开始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索。这其中心理学理论这一“外借理论”首先对社会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社会工作追求心理取向的治疗模式的同时,也有一些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实务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不同的社会工作观,即功能主义学派。所有这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探索都为社会工作进入全民化专业化的阶段奠定了基础。
职业化全民化社会工作阶段
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化全民化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
职业化和全民化社会工作阶段形成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的系统完备。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有关课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有11个社会工作学院宣告成立,开始教授统一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务实。
职业化和全民化社会工作阶段形成的标志之二是专业社会组织的形成。早在1919年美国成立了社会工作学院协会, 1953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成立和1955年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公认的职业[3]。
职业化和全民化社会工作阶段形成的标志之三是社会工作理论的多元化。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数量上获得巨大的增长推动了社会工作进入职业化阶段。
职业化和全民化社会工作阶段形成的标志之四是社会工作成为面向全体人们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而是,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贫富,以协助社会成员发挥最大的潜能,获得美满的人生。
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对于国家福利政策的传导机制的作用,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当前中国的社会工作的诞生,更多的是“增量嵌入”的生成方式,更多的是从事与综治相关的社会工作[4]。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大发展必须回到他应该涉及的领域和部门,要积极拓展在国家福利政策领域的业务范围,进而带动社会工作大发展。
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角色,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应当看到当前中国政府对于社会工作越来越关注,但是政府对于究竟如何推进社会工作发展还缺乏明晰的思路和对策。这就需要社会工作的学者在研究西方历史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是积极构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文化背景。西方社会工作的起源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中国社会工作要发展,就应当在借鉴历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四是多学科参与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工作理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多元化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全民化奠定扎实基础。社会工作需要从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理论、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中吸取营养,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理论。
[1] 李迎生 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学习与实践 2008(7)
[作者简介] :焦志勇(1974.4-),男,上海市人,华东理工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2009级在读博士生
[2] (美)O. William Farley 、 Larry Lorenzo Smith 、Scott W. Boyle,《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第十版影印版)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19页
[3] 吴中宇,国外社会工作发展里程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57页
[4] 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务实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