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与之对应的理论的研究也要求随之深入。城市史这个新兴学科,随着城市实践的需要应运而生。目前该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尝试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探索。
关键词:城市;城市史;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129 中图分类号:A
一、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若干特点
1、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方面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首先确立它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主线,而且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一般研究者都承认城市史研究有其特殊性 ,它应该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并有别于其他历史学分支学科的研究。
目前在国内产生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几种观点。
“结构-功能学派”,强调结构功能是城市发展的主线,城市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以这个主线为基础,在结构功能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学派”认为城市史和地方史不同,但他强调城市史在国外属于社会史分支,是由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合作完成,因而城市史就是城市社会 、经济史。城市史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城市社会和经济上,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城市社会的各个侧面和深层 ,探讨近代城市社会的演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阶级、阶层、民间社团与政党、市民运动与市民心理及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风俗的变化,中西文明交汇和冲突,社会管理、市政交通、文教兴革等。[1]上海学者林克等人也主张城市史重点研究城市所具有的各种社会机制的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此外以上海的唐振常和武汉的皮明庥为代表的“综合分析学派”的观点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应该综合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来揭示城市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横向重视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纵向分析城市发展的历史、现在、将来,找出城市发展的特色。皮明庥强调“城市社会和文明之兴衰, 乃是城市史研究的基本线索。”[2]其他一些关于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也很多,如刘海岩主张研究城市人为主要对象。杨念群教授则认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应该往更深的方向发展,这样有利于扩大城市史研究的影响力。
2、近代以来城市史研究内容方面的特点
20世纪以来的城市史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把整体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转变为深入城市内部进行考察和分析,由宏观的政治、经济、人文向微观的空间、社会、边缘群体的研究转变,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3]20世纪以来,城市史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早期现代化的研究是80年代以来在国内近代史学界关注较多的一个新课题,隗瀛涛等人认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近代城市化过程,一条是城市化过程。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中,这两条主线应有所侧重。关于近代城市发展的动力,何一民教授将内力与外力结合起来,他认为“外力对中国城市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明显:(1)外力推动了开埠城市经济向早期现代化转轨, 导致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的演变。(2)外力改变了城市面貌, 促进了城市建设向早期现代化发展。(3)为中国城市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一定条件。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速度、规模、范围、性质等, 尽管要受到外力的影响, 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变革的方式、程度、性质和范围等, 现代化的推动力量主要还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 来自中国人为适应新局面, 为推动现代化所做的种种努力。”[4]
近些年来城市史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高度关注。随着城市现代化,城市的公共空间研究也随之深化,特别是城市的建筑空间的研究。其研究主要涉及城市的房地产、城市规划和建设等领域,以天津为例解释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如何从传统的空间演变为近代型的空间,形成了东方式的城市空间模式,而影响近代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的、技术的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在人文空间公共领域,近期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王笛的新作, 关于街头文化与公共空间的论著。[5]
(2) 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关注也进一步加强。城市社会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阶层、组织、人口以及生活等几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文斌对于近代天津盐商的研究。[6]通过对上海地方组织的研究,强调了在人口空前增长和经济急剧变迁的社会中强力一体化的会馆以及同乡会的作用。而第一部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著作当属何一民教授主编的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本书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扩展城市史研究领域,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力求揭示城市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3)对城市边缘群体的关注的扩大。随着城市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的眼光从宏观转向微观,从主流社会转向边缘群体,延伸到下层社会的各个角落,如娼妓、乞丐、城市流民、贫民区等。近期卢汉超的 《城市人: 近代上海的乞丐和游民》,刘海岩的 《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 行为及其城市遭遇》 以及关文斌的 《近代天津的穷家门:行乞与生存策略论述》,则更代表了近期下层社会研究的方向和力度。同样是城市边缘问题的城市与乡村问题也逐渐被研究者所关注, 如乡村城市化与城市乡村化、农村剩余人口、移民、 乡村士绅城市化等问题已经有学者尝试涉及。
3、20世纪以来城市史研究成果的特点
(1)单体城市研究的硕果累累。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是从单体城市起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据不完全统计统计,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与单体城市研究相关的专著、资料集、论文集等共计500多部,相关文章上千篇。[7]四部近代城市史著作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 、《近代重庆城市史》 、《近代天津城市史 》 、《近代武汉城市史 》 。这四部书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城市史研究的开山力作,而且也是目前最能代表我国近代单体城市研究水平的著作。此后,中国史学界关于单体城市史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北京、成都、开封、洛阳、济南、广州、厦门、南京、苏州等城市都有相应的成果。其中,以东部沿海城市和口岸城市研究居多,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有,《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 、《南通现代化 》等著作一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单体城市研究仍然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与 80年代不同的是出现了两个趋势: 一是单体城市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二是单体城市研究向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发展,对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建筑、社会生活、阶级阶层等领域的研究也出随之深入。
(2)近代区域城市史的研究也出了相当的成果。相对于单体城市研究,近代区域城市史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这和我国经济地区间的联系加强,城市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城市经济带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城市区域研究重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以及个城市由于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形成的层级关系,城市之间的互等方面。这种大面积的横向研究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视角讨论城市的发展,也有利于当代区域城市的发展。其主要成果有:东部地区:王玲的《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张仲礼《上海城市经济近代化及对长江流域经济的影响》、王笛《近代长江上游城市系统与市场结构》, 茅家琦《长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轨迹》、熊月之、潘君祥《论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等。东北地区的论文有:高晓燕《试论东北边疆地区城市发展的特点》,王革生《清代东北沿海通商口岸的演变》和《清代东北商埠》, 杨天宏《清季东北“ 自开商埠” 述论》和《清季自开商埠海关的设置及其运作制度》, 昊晓松《交通拓展与近代东北城市建设》等。关于西南、西北地区城市研究的论文主要有何一民《抗战时期“ 人口西进” 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一文。华北地区:罗澎伟《试论近代华北的区域城市系统》、胡光明《北洋新政与华北城市近代化》周俊旗《清末华北城市文化的转型与城市成长》、张利民《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不平衡性》等影响较大。三、城市整体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其主要成就有: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与展望》、曹洪涛等《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等。将城市进行类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和成果。区域城市研究以城市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为前提,而城市类型研究则以城市类型差异与近代城市转型时期类型的复杂性为前提。隗瀛涛先生主编 的《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一书,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虽然我国城市史研究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问题也较多。
(1)缺乏权威性、创新性理论。尽管目前各种理论众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甚至有一些理论还得到了广大城市史研究者的广泛认可,但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理论体系,在一些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同时很多学者过多的采用外国的研究理论,如施坚雅的中心地理论、马克思·韦伯的城市理论等,还有很多学者将外国的城市史理论直接引用到中国城市史研究上。这一方面是我国城市史理论研究与西方相比相对滞后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学者对我国城市史研究理论的信心不足。(2)研究方法上,中国城市史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城市史研究方法一些不足之处。我国清代至今保存的档案资料相当丰富,但借鉴和应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的并不多见,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值得借鉴的,更加具有说服力。
[1] 何一民等:《近代中国城市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 皮明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 1992年,第3期
[3] 熊月之,《中国城市史研究综述(1986-2006)》,《史林》,2008年,第1期
[4]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 王笛,《街头文化: 成都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 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关文斌,《文明初曙—— —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7] 参见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编:《中国近现代城市是论文索引》,《城市史研究》第13-1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