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在幼儿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对性别角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示范性榜样,成为幼儿重要的模仿对象,本文通过对传媒自身因素以及大众传媒中的刻板性别形象的分析,展示出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影响和建构。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角色期待;性别角色建构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大部分社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电视、电影、广播、书籍、报刊等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性别角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示范性榜样,成为幼儿重要的模仿对象,并起到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而受到强化,是观察者自身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例如,看到别人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得到老师的肯定,就会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反之,看到别人不交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处罚,自己也会倾向于避免那样做。这种替代性强化同样可以从身边人扩展到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研究表明,幼儿在与大众传媒有意无意的接触过程中,会以其中的人物为模仿对象,并将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进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
一、传媒自身因素
(一)传媒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性别平等意识
传媒从业人员都是经过社会化并在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主流性别文化及传统性别文化积淀的影响下建构起自己的性别价值观念的,生活在父权文化社会中的人们往往具有很多的性别刻板印象,将现有不平等的性别角色、秩序、等级等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规律。无论是从业前的新闻学院还是从业后的职业持续教育,都缺少对传媒从业人员在性别平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培训,使传媒从业者在制造传媒产品时对性别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性别批判意识,无意识中将以男性话语霸权为中心的性别意识形态惯性地表现在作品中。
(二)传媒组织内部不平等的性别分布
当前传媒组织内部存在性别分布总体不平衡的情况也是导致传媒刻板印象化表现性别的原因之一。据调查,传媒生产部门性别分布不平衡。在有关传媒生产和发展的职位中,男性至少占据了75-80%的工作位置,而女性至多只占传媒工作领域的20-25%。1从新闻工作者的地区分布、工资收入等显性层面上,中国男女新闻工作者之间差异不大,但从职业发展机会、级别晋升等隐性层面上,两者还存在较大差距。
男女两性在具体分工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男性多从事在经济、政法、体育等具有重要意义的主流领域的报道、编辑,女性则“要么从事行政工作,要么在被认为是女性所肩负家庭责任延伸的价值较低的领域内工作,如:文教、消费、娱乐、儿童等”,2而且在广播电视部门中从事记者、编辑、翻译的男性占71.4%,女性占28.6%,播音员中则有67%是女性,男性只有33%。3在传媒的领导决策层中,也是男性占有绝对的优势:据《关于<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和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多数地方,妇女到达传媒机构的领导地位具有更多困难,平均比男性难上7倍,在三十个国家的传媒组织中,只有七个是由妇女领导的,另外还有七个机构中由女性担任副职——所有这些还都是在拉美。”4在我国传媒中,传媒各级决策层中男女两性的比例严重失衡:女性进入高级决策层的占4.4 %,进入中级决策层的占24%,未进入任何决策层的占86%;而男性进入高级决策层的占10.5%,进入中级决策层的占24%,未进入任何决策层的占65%。男女相比,高级决策层中,男性占91.5%,女性只占8.5%;中级决策层中,男性占82.4%,女性只占17.6%。5
男性在传媒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使得传媒话语的决策权与控制权基本上都集中在男性手中,更加上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性别平等意识的缺失及对商业利益的考虑,传媒产品从选题发现、议题设定到内容取舍、重要性安排及架构设计、叙述方式、版面安排等各方面都受到男性男权中心性别价值观念的影响。女性作为传媒中的少数,或者在被传统性别文化所影响的性别无意识中不自觉地充当男性视角的复制者,或者为取得占据多数的男性同事、上司的认可和接受并获得商业利益而自觉地迎合男性霸权。这就使传播内容基本上以男性视角为中心,表现、塑造出充满男权文化中心性别意识形态的各种刻板印象化性别形象。
二、大众传媒对幼儿性别角色建构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是人们间接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中的刻板印象涉及到性别(男人或女人)、种族与国家(白人和黑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中国人和美国人等)、职业(医生、教师、律师等)、年龄(儿童、中青年、老人等)、社会阶层(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高或低)等多个方面。就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而言,它主要来源于社会性别,包括对男女两性的外型、性情、能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模式化。例如,在外型上,男性高大英俊,女性窈窕貌美;在性情上,男性自信沉稳,女性温柔贤淑;在社会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等等。大众传媒作为一定社会性别观念反映的载体,在幼儿性别角色的塑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幼儿所接触的节目、动画片或者幼儿读物、童话故事中发现,媒体对幼儿的性别差异有着传统的刻板印象。比如,节目中的男孩形象总是生气勃勃的、淘气的、大胆的,甚至是有点霸道的;女孩的形象则常常是打扮得像小公主般的,娇滴滴、怯生生的样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泼辣刚毅的女孩子和一些感情丰富具有“女孩子气”的男孩子。本节尝试以央视少儿频道热播的80集动画片《小宋当家》为分析对象,从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角色的宣传,大众媒体对幼儿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大众传媒对幼儿性格的描述三个方面分析大众传媒与幼儿性别角色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体建构性别的过程。
(一)对社会角色的宣传
大众媒体对男女社会角色和职业分工的宣传方面存在着性别歧视。例如在电视节目和其他媒体报道中,男性往往以律师、警察、军人、干部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角色出现,女性则往往以护士、教师、秘书、家庭中的贤妻良母或辅助男性的角色出现,从而凸显了女性的附属地位。
在动画片《小宋当家》中,女性角色多以传统的妻子或母亲形象出现,而将军、教师、店老板等社会声望高的角色多由男性承担,角色分工差异明显。将女性的社会角色局限在家庭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则被视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功能单位,由于男女之间的天然差别,女性生理(体力)较弱,因而在生产中是男性发挥主导作用,女性则局限于在家庭中提供服务。传统妻子或母亲的角色形象首先符合社会的功能需要,但是其中却忽视了以体力标准作为社会分工的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早已经过时了。我国绝大多数女性在家庭外也有紧张的社会工作,很难再有精力承担全部的家务劳动。社会的发展需要男女共同承担家务劳动,但是动画却在反映女性角色形象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二) 对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
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C·A·麦克阿瑟(1977年)分析了大约200个电视商业广告,发现男演员大多以广告产品的知识权威人士或专家身份出现,女演员则较多地以受用者的身份出现。这就在社会潜意识层次上引导男性朝着成功人士的方向努力,而女性则仅仅满足于对现有生活的享用层次上。另外,媒体特别是在电视广告中仅仅把女性追求外在美作为推崇的类型。例如,某化妆品的广告词中提道:“女人最在乎的除了老公、孩子,不就是自己的脸。”这个广告典型地宣扬女性除以家庭为中心外,追求的只是个人容貌,而忽略对个人事业成功和自身潜能发展的追求。
动画中仍然在刻意突出年轻女性娇美的外在形象。众多动画剧不仅将女性自身作为描绘的重点,更倾向于把女性置于男性的审视之下,男性赞许、认可的目光成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动画抑制了女孩通过各种奋斗而不断进取意识,误导女孩相信身体的外在完美是女性实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将她们的抱负、目标引入外表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小宋当家》中的菜花姑娘是个善良的好姑娘,可是因为又胖、又野蛮,相了102次婚都没被人看上,菜花姑娘甚至要自杀;剧中的桔子姑娘,虽然在赛跑中取得了第一名,但却因为脚大被同学耻笑,自己也为此感到很羞耻。
对于男性更多的是表现其聪明才智,志向远大,追求人个人生价值的实现。从其中的几个事故题目即可看出:《男儿志在四方》、《司徒先生的大学梦》和《聪明的小富》等。剧中的宋秉、司徒先生和小宋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幼儿动画中传到给幼儿的信息是:女孩子要重视外在美,而男孩子则要更多的关注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远大抱负。这种人生价值的引导使得幼儿在模仿中得以强化,从而影响着幼儿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建构。这种理想夺走了女性可能用于学习和对事业成就追求方面的投资,使得女性花比男性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对美的理想的追求上。它使得女性满足于无足轻重的工作,远离社会和政治斗争,热衷于自己的外形而不是公共事务。成为阻碍女性登上社会秩序巅峰的永久障碍,使女性的从属地位不断延续。6
(三) 对性格的描述
早在1974年,Spence & Helmreich 编制了贝姆(Bem)性别基模测量表,以此了解人们的性别特征。用这一量表对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的75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第三性征的性别气质模式正在改变,多呈现双性化人格及其积极的效果。对中国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了类似的结论,即双性化的人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并可获得更高成就。具有双性化特点的男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性别角色限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境,独立性强,自信心高。男性和女性取长补短,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女性可以热情、豪爽、精明、强干;男性也可以温柔、情感丰富、体贴细腻。7
但是,在儿童最喜爱的动画世界里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男性几乎都是英雄、是强者,女性往往等待着英雄将自己从恶魔身边解救出来,是弱者。这些充分说明,在大众媒介中,男性的性格总体上被表现为独立性、支配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特点,而女性则被表现为被动、依赖、温顺、善良等特点。在80集的《小宋当家》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被抢了钱的梁阿婆、被绑架的小桃、中了毒气的姑姑、长了很多青春痘的女老师、被绑架的将军夫人等;男性则扮演强者的角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将她们解救出来。在《真假珍珠》中,一个骗子利用小宋姑姑的善心,拿一串假珍珠骗走一大笔钱。姑姑上当后,大病一场。小宋当众砸珍珠公告大家不要再上当受骗。骗子看见珍珠被砸后,又出来赎回珍珠,并且拿出字据,说珍珠绝对是真的,想敲诈更多的钱。谁料小宋拿出了那串假珍珠,原来砸珍珠是小宋演戏引诱骗子露面,好一举抓获。
传媒在对幼儿的刻板印象建构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较早提出“刻板印象”。他认为,“所有影响中最微妙和最有普遍意义的是创造和保持固定的成见的储存物。在我们观察世界以前,已有人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了。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8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刻板成见通过两种渠道形成,其一是直接和某些人或群体接触,然后将其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其二依据间接方式(别人介绍、传媒描述等)获得。9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中,大众传媒通过树立榜样,不断重复刺激,引起认同、模仿,最后逐步将某种已确立的含义固定下来。两性的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完全是由文化和社会建构起来的。即使男女两性确实存在如幼儿动画中所展示的性格差异,这些差异也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男女两性的解剖生理差异造成的。即便是生理性别也不纯属于生理领域,而是由社会建构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