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特点不相适应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的原因之一。因此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高校学生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逐年增高。因此现实中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开展管理工作,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基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进的途径和方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
青年大学生由于身心的迅速成长和生活领域及范围的扩大,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具体体现在:自我认识行为更为自觉、主动,认识广度和深度开始拓展,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我完善愿望强烈;自我体验深刻细腻丰富,自尊心和自卑感成为自我体验的重要内容;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我控制方面出现明显的自觉性、主动性。[1]然而,青年大学生毕竟未完全成熟,他们普遍自我评价较高且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处于心理断乳期争胜心理过强极易产生自卑感。
(二)情绪情感不稳定
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爆发性、不稳定性,易于外露的特点。情绪波动大,对符合自己的观点、信念和理想的事件和行为迅速地产生肯定的情绪,反之则迅速地报以否定的情绪,[1]逆反心理较强。但整体上来看在很多时候大学生已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以较平缓的形式表露出来。
(三)价值观多元可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之受各种西方经济文化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类型,其中不乏不正确的价值观,譬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形成了一元为主、多元分层、无秩序、非整合的价值观体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除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外,还具有可塑性大的特征。大学生身心逐渐趋于成熟,然而相比成年人其心理各方面都还具有不稳定性。如:其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四)多种心理矛盾并存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寻求理解与心理闭锁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1]这些冲突和矛盾时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处于两难境地陷人烦恼之中。如不能及时加以调试,便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当代大学多为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心理上述矛盾激化,便容易走上极端。[2]
(五)网络心理及问题出现
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使用群体,产生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即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形成的个性特征。[3] 正确使用网络使大学生汲取知识,获得情感支持,实现某些个人价值,促进其更好地成长;不健康的网络行为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形成、人际交往、思想个性与人格发展等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使他们出现一些网络心理障碍,如网络恐惧、网络依恋、网络孤独、网络自我迷失与自我认同混乱、网络成瘾综合症。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近年来,面对日益频发化的大学生轻生现象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立心理教育咨询机构、开设生命教育讲座等,但明显存在严重不足。首先,一些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不规范,从业人员构成及学术背景参差不齐,多数高校没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编制,此类教师基本是业余或兼职人员,有的甚至连业余兼职的都没有,名副其实成了“形同虚设”的摆设。[4]其次,大学生心理问题防重于治。然而现实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十分少见,更不用说系统性了。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存在应付现象,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很不相适应。
(二)忽视学生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主管理能力。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依赖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对学生基本是进行外部控制。在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征求其意见和建议,给学生一个有效参与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宽松环境,更不能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管理。这使得学生管理与学生处于对立的地位,难以发挥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责任感,也不利于学生管理顺利进行。
(三)忽视对学生个体心理跟踪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不再是统一模样而是个性鲜明且各不相同;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更重视自我和自尊而又易自卑气馁。这就向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关注不同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那么建设一支人员充足专业的辅导员队伍便显得有尤为重要了。但目前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数量不足质量也不够,根本无法保证学校对个体的跟踪关注。有些辅导员对自己的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根本不知情,直至极端事件发生后甚至还不认识学生。
(四)管理方法不科学、陈旧
当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大学生都强,他们很在乎别人是否尊重他们,加之他们的情绪情感不稳定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其管理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不能态度过于强硬、劝告过于心急,管理方式方法的科学与创新十分重要。然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也不够科学,多年来没有根据实际发展,更没有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改进管理方式,以开拓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譬如通过网络有效实施学生管理。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
为了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要求,高校必须更新学生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根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此就工作方式的改进略陈孔见。
(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和师资队伍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心理咨询办公场所配备足够的师资和设备,加强该项工作专职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队伍。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系统形成良好的运转,彻底改变不规范甚至形同虚设的局面。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多种形式咨询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堂上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他们学会应对和处理一般的心理矛盾、调节不良的心理情绪;同时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和障碍性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面对面咨询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帮助心理较健康无明显心理矛盾冲突的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对那些在心理上出现了自己无力缓解和消除矛盾冲突的大学生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使大学生的心理普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避免悲剧发生。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学生管理的需要,高校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本着“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切实爱护、保障待遇”的原则,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2、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辅导员对学生尽职尽责,特别是关心到每个个体;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奖惩制度,保障辅导员的切身利益。
3、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培训体系。随着学生管理工作复杂化,辅导员队伍也趋于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建立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
(三)充分借助网络进行管理
1、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舆论,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及时、灵敏地捕捉舆情风向,分析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需求、价值观及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防微杜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生管理者周期性或不定期地将社会重大问题传入论坛,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之恰当分析合理认识,从而起到社会教育作用,避免学生在校外遇到问题心理波动而绝望。
3、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时,通过网络引进学生参与投票、提供建议从而使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和完善,使制度科学化、人性化和富有弹性。
(四)加强学生社团的规范与管理
学生社团是一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机能不完全成熟,其自我管理不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学校要确保社团在法律、宪法内开展活动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提高校园社团文化的活动层次,特别要强调社团活动的长期性与实效性,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进公寓
1、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与学生同吃住、同生活;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公寓,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引导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作用;建立学生公寓的自我管理组织,努力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
2、建立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针对问题因势利导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从而加强对公寓内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建立学生心理问题自助和互助机制,进而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恶化;通过各种活动强调宿舍家的概念,培养大学生的包容力和责任感。
21世纪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