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模式的实践探讨
贾晋霞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近日,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首届活动周的主题为“支撑中国制造、成就出彩人生”。活动周的设立,是国家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
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中初等技术管理人员,中初级技术工人的任务。其培养的学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将直接反映本地区的社会风貌,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关系到能否全面提高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在整个社会大好的形势下,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切实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是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德育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收集事实材料,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德育评价是判断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效果和社会作用的重要途径,是整个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科学的德育评估不仅能为德育目标的确立、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正确选择与运用提供依据,而且能够外化德育效果与价值。
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群体,多数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常常认为“我不行”,自信心欠缺,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探究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评价,从而发挥出评价的功能,切实增强中职德育教与学的实效,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困难和挫折,恢复自尊、自信,以积极向上“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有效的德育评价,不仅能引导中职学生德育行为取向,而且能够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政治素质价值取向。
然而在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德育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探究应对的策略。
一、中职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人们对于中职学生的看法存在偏见,认为中职学生素质低,很多时候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更重要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污染、网上言论、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游戏、敌对文化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给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但是学校、社会、家庭,这些都是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德育评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就使得德育评价机制不能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
(二)中职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不平衡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经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建立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德育评价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中职学生德育评价,往往是对那些容易见效果的德育工作的评价,因此在中职学生德育评价过程中,显性指标大大超过隐性指标。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而且,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不用参与升学考试的竞争,但在评价的过程中仍沿用“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
(三)评价的主体单一,方法缺乏时效性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而且在评价的主体上体现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要做到德育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覆盖面不广,没有各自独立特点的评价主体是难以实现的。
但是,在中职学生德育评价工作中,大多还是以班主任或德育老师单方面的打分,或者是阶段性的概括性的评语,这样仅凭印象打分具有太强的主观性,不能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或者某个学生某段时间表现比较好,就认为这个学生品行很好,容易看重某次德育效果的评价,没有注重长期德育过程的评价。而且进行道德素质和思想感情评价时,主要局限于德育课程的认知,而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义方面的内容有限。
我们在德育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的是对德育结果的评价,没有对德育过程评价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探讨中职学校德育评价模式
(一)与时俱进,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和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看到德育评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评价有失公平时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评价过程中,要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二)推行学生德育分评价模式,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校园氛围
中职学校倡导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这就是要求不仅是任课教师、德育教师、班主任要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还要求各级管理岗位的领导、后勤服务岗位的教职工等人员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推行学生德育分评价模式,突破了以往主要由班主任管理的单一模式。“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每位教职员工随时处理和纠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和习惯,弘扬好人好事。教师通过深入学生,客观地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全校师生一起对学生作出评价,摒弃了过去“班主任说了算”的主观评价模式。校内事事有德育,时时在德育;每一位教师、每一位职工都是德育工作人员,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放在心上,从不同角度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做好本职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
(三)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观念,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德育评价,认识自己、规正自己、提高自己。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他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拓展评价范围和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中职没有升学的压力,考试不再是学习成绩唯一重要的评价方式,适当扩大德育课评价的范围和内容,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包括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中职生自身的特点和不同专业特殊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通过知觉体验、情感体验、能力体验、合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找到自信,体验到“我能行”,产生成功的感觉和自信。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坚持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最终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提高能力,更好地适合社会需要,为毕业时成功地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进行有效的德育课教学评价,就是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中职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中职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远大的方向努力,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作者单位:山西燃气工程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