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教育逐渐在各国发展中成为核心影响力,其中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成效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一直在深讨的话题。当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以其不同价值理念与教学方式培养出全球瞩目差异性最小的学生时,教育引领他们赢得的成功不是起跑点的百米冲刺,却是真正的一场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而面对国民素质和科技素养的在国际衡量过程中的不足,中国也应对自己的教育开始反思。本文则以观察当代高校中高效学习力缺失为缘由,利用学习力的构成的目标要素为基础,对大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进行多角度分析。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起源于惊奇、诧异、想象,并且是国家文化精英,思想者们培育和聚集的地方。美国高教专家弗莱克斯纳指出:“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与社会一些东西,这些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给与社会真正需要的真理与方法,思想与精神,而学生作为接受和容纳知识的主体,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学习力,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达成社会所需。纵观当代高校,高效学习力在大学校园中却没有形成其独特的一道风景,反而在传统教学和升学压力下逐渐的缺失。
一、学习力的阐释
学习力最早得以引起关注是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佛瑞斯特运用系统的力学原理所引申出来的,起初是运用于企业组织形态,后来被教育界视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法宝。
哈佛大学的校长对学习力内涵的评定为:“在哈佛,学什么由你自己决定,我们之所以给与学生这么大的自由度,就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多种视角,赋予他们知识、技能、思维的能力和生活的基础,使得他们能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终身都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高效学习的源动力。通俗意义上,从要素解构当代角度来看,一般将学习力概括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在能力的范围中划分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效率、学习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的总和。它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学习动力即一个人的内在的学习兴趣、目标等,是思想源泉的“马达”。学习态度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目标的成败,而习惯称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依靠的就是学习的毅力,即持续学习的恒心,它受到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和创新力的体现,属于内部转化后的东西,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相关。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改革方向中,轻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各国教改风起云涌,而教育质量也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就中国而言,大部分的教育改革都围绕知识本身层面的更新及经典知识的传输和教化,重视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短时间内记稳,记牢,然后针对千奇百变的应试题目应付自如,甚至部分教师关注的是自身本身的教学成效的竞争,却无意将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丢向边缘,使得学生成为了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被控制者。而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力的提升。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单向加工,而是教人如何将知识概括,总结后内化和创新,即培养一种对所搜集或输入大脑的信息(不仅仅包括学校传授的,还包括社会、家庭和其他一切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综合进而形成探索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将知识价值转化为自身价值实现。尽管教育一直在改,但如果从根本上忽视教育的本质目的,引发的必将是学生努力在学,毕业后却仍无法成为社会所需,而成为国家一直担忧人才缺乏的根源。
(二)学生学习动机单一化,教师教学之间缺乏联系
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后,头脑中一直保留着应试教育的理念模式,认为学习是为家长而学,为光宗耀祖而学等等,却从未考虑过自身的兴趣,即使考虑过,也被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封杀在心灵的最底层。高考后家长对专业的精挑细选,学生学习动机的单一,学习兴趣的匮乏成为普遍大学生对知识存在厌烦的首要原因,因此大学教师仍旧是对学生不敢兴趣的专业知识固定模式进行传授,使得学生原本存在好奇心完全丧失,每天都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专业知识的固定和僵化必然给他们毕业后无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而带来挫败感以及对其他一切事物兴趣的丧失,学习的能力、毅力和创造事物的潜在能力何以发挥?这也是中国学生群中自主学习能力不如国外学生的根本原因。学习目标、兴趣、动机的丧失,使得他们内在学习的“马达”无法运行,一直处于学习情绪低谷期的恶性循环中,素质教育的目标最终也无法实现。学校中的老师,做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将现实社会系统正统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同时也将系统的文化知识和相关技能传授给学生,可是却没有形成知识传授的整体系统,各科老师各行其职,课后没有任何联系,很少在一起进行知识传授方法的沟通,尤其缺乏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协作能力和集体责任感为特征的专业团体,无法为学生持续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传统的民族心理文化结构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从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看,就社会因素来说,任何民族的国民性格和行为模式都受制于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的集体模式,而文化正是连接每个个体的纽带。它通过长时间的酝酿埋藏人们心底,在必要的时刻有固定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倾向潜在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而就当代高校的学生而言,从咿呀学语到大学的就读,社会所要求的教师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特点就已根深蒂固,同时父母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也成为了传统目标的复制。这些毫无疑问,对于一张白纸的学生自身来说,传统目标的固定成为了影响学生内心创新能力萌发的祸根。创新力源于问题的差异、碰撞,而同化、一致性的模式不但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构建,使其大脑缺乏一个信息加工、处理、变化、升华的过程,更对学生想偏离传统方向上的思维造成巨大的压抑,形成思维定势,成为扼杀学习力提升的关键。
(四)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略
大学生学习力能力的丧失,很大程度上在于创造力的缺失,而创造力的核心特征即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面对所有学生是否都能学,是否都愿意学的问题,学校和教师都有所忽略,高校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包办一切内容和作业,学生被动的听课和完成,教师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生被动的适应教师。这也是学生对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的服从。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们先天的能力和悟性,这种能力是相对稳定的,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程度几乎没有影响,教师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设计出多种方案或途径适合不同能力差异的学生。而“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却实实在在的在用一个尺码的鞋去量所有学生的脚,看不到个性、差异性,更无高低学习力可言。只有重视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才能确保学生能进入适当的课程,掌握和学习相应的材料,才能满足社会对成员多种类型的需要,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三、大学生学习力提升的多角度分析
在大学生的学习力培养过程中,本文采用要素解构的方式来揭示学习力的内涵,并从个体自身内因和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及两者互助作用的角度分析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力。
(一)从个体内因的角度: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首先,从学习力内涵的目标要素出发,大学生必须学会对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构建,学科内容与教师,教学内容相沟通,当然,这是在不断寻找多元化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下,它同时是一项内化知识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身动机多元化,寻找兴趣所在,同时在探索知识的长期过程中保持有良好、持久的毅力,本身与培养构建判断、吸收、内化知识的能力形成正相关的关系,它们像价值链一样循环流转,在互辅互助的过程中也能促进创新能力的产生。一个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与自主学习能力及潜力能不能有效挖掘是密切相关的,稳固的心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对难以知识进行有效的把握和推断,筛选出效用更大的价值,同时它使学生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创造精神,这也正是学习力的内在价值所需。学习力中包括的思维态度、方法效率的集合,它除了让学生拥有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外,还提倡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本身就是学习力目标要素分解过程中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分析大学生当前学习力的缺失,从构建知识的角度找到如果触动内在潜力的发挥,如何找寻自身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从多种的学科领域中训练自身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学和教改也有很大的启示。
(二)从外部因素的角度: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高校做为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存在于经济社会中,内部存在的一种潜在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保证其知识进行高效传播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在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螺旋式结构中,学习力做为生成的产物,毫无疑问,能够成为提高高校技术生产能力和人才生产能力的养料。学习力能够促使高校内部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的有效运行,反过来,要避免高效学习里的缺失或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从高校出发,必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仅是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怡静的校园环境、高素质的教学人才等,更在乎教师,学校拥有具有吸引力、有价值、可实现的共同愿景,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使得学生有创造学习的机会,而教师也能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同时,学习资源实际上是一种知识流的交换流动过程,一个资源齐全、教学设备齐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差异,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师群创造的是一种潜在的学习氛围,它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在带动教师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修改,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学习力目标要素中的各项内在要求,使得学习精神、学习机制和学习过程在良性循环中持续运转。而政府作为为教育提供资源的又一主体,也应积极地配合教育政策,多提供优惠资源,鼓励全社会创造共同的学习环境,逐步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这对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也将创造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学习力的培养
唯物辩证法中的哲学思想将事物的发展归结于内因与外因的相互结合,任何单一的因素所能起到的影响都不能成为导致事物发展的唯一因素。学习力也是如此,学习力的生成和发展既不是单纯只靠自主意识或自我潜能的发挥,也不是单纯依赖良好的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而应该在提供一个真实、可靠、优质的学习型大环境下积极地发挥自主能力,培养自己多元化动机,有效的利用全面的资源进行知识的积累,并提出问题,在长久对知识探寻的毅力支撑下,对原有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内化为与自身产生共鸣的内在力量,或在头脑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即创新知识的诞生。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促进的,而学习者应根据自身学习发展时期指定不同的方案策略,而教师也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成熟度,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习力的进步一提升。
四、小结
在学习型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自主学习意识在不同学习阶段表现不同,同时它也受到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影响,学生必须学会对自我价值能力进行鉴定,在心智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自我概念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理解和提升,促进自身品质的形成。了解学习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应对每个学生采取不放弃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形成从自身主体出发的理念,构成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新型学习力展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