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爱情小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探析
文/高梦琳
摘要:埃德蒙·斯宾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所开创的“斯宾塞诗节”体及斯宾塞式的第十四行诗体对英国诗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宾塞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浪潮中成长,透过他的诗歌,我们既能感受到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和思想界独特的风貌,又能领略到诗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他的十四行诗《爱情小唱》充分展现了其细腻的情感及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经历及时代创作背景,探析斯宾塞的十四行诗集《爱情小唱》的人文主义内涵。
关键词:埃德蒙·斯宾塞;人文主义;《爱情小唱》;十四行诗
文艺复兴被誉为西方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时代之一,具有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16世纪正值英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文艺复兴在英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随着英国文艺复兴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融入了时代也表现在了文人的作品中,诸多名篇佳作流芳百世,对后世人的思想和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是人类文明的立法者,也是人类命运的解放者”。埃德蒙·斯宾塞引领了英国文艺复兴诗学的现代自觉(张沛,2020)。斯宾塞在英国人文主义的思潮中成长,在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追求,他的作品注重人生和现实,歌颂人的智慧,赞颂自然的力量, 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爱情小唱》是斯宾塞创作的89首十四行诗集,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上流行的三大十四行组诗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国内对《爱情小唱》的研究多集中于意象,但结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我们发现这部诗集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爱情小唱》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解读。
1 对爱情和美的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冲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枷锁,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肯定了现实生活和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热情的歌颂爱情,毫无顾忌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深刻感悟,人文主义者将爱情看做最崇高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感受。
受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斯宾塞的诗歌《爱情小唱》中表现着对美好与和谐的极致追求。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借用大量传统意象对爱情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在第10首中,诗人把爱情比作了法庭,在第22首和第68首中诗人把追爱的过程比作了宗教膜拜,第46首中用暴风雨的意象比喻追爱的坎坷......一系列意象的使用都为了表达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爱情和美的向往。在斯宾塞看来,爱情是美好的,而要想达到这种美好,就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境界,即使求爱艰辛,也是爱情的必经之路,是自我价值的升级。如在《爱情小唱》第26首中,前八节描写了玫瑰、红松、野蔷薇、冷杉花、柏树等诸多自然意象的美好,又指出他们美中的不足。这些意象的铺垫都是为了劝慰自己,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与瑕疵相调和,人们往往不会重视轻而易举才能得到的东西。柏拉图式的理性、至善、美和爱的理想与观念影响着诗人对爱情保持和谐一致的观点。
2 对人的伟大的歌颂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地位,赞颂人的智慧和力量。长期受神权禁锢的英国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思想意识发生变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的变化促使一批极富才情的文人雅士抒情表意,他们用诗性的思维方式,宣扬个体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周春生,2010),斯宾塞就是其中之一。
在《爱情小唱》第75首中,诗人描绘了海水不断冲刷着写在沙滩上的爱人的名字这一场景,使人们意识到时间与生命的残酷,但诗的后四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作可以征服世上的一切,文学使人不朽的观点。这首诗反映出斯宾塞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的伟大的歌颂:一是相信人独有的尊严和价值,诗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的美德长存、使生命不朽。中世纪时期,受神权的压迫,人没有地位,是生来有罪的,主要是为“来世而活”,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相信人定胜天,反映出人类向自身回归的价值发现。二是强调了人的崇高与伟大,强调诗歌能使人不朽,而诗歌正是人所作,从而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
3 对自然的赞颂
除了对人本身的赞颂外,在斯宾塞的诗歌中我们还能读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欣赏。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文艺复兴时期,地理探索的发现使人们对自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改变了从前神秘莫测的带有恐惧的观感,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斯宾塞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颂。如第4首中,诗人从旧岁写到新年,从阴暗凄凉的冬夜写到五彩缤纷的花枝,用“快乐的春天”“缤纷的花枝”“漂亮的斗篷”等意象塑造了欣欣向荣的画面,世间万物都在期待着爱神在春天来临。同样,在第64首诗中,诗人写道:“我仿佛闻到了百花园中的芳香”,之后连续运用紫罗兰、红玫瑰、石竹花、百合、茉莉等八种花朵的意象,来类比爱人身体的各个部位,运用花朵的香气衬托爱人的美。斯宾塞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表达着爱的同时也展现了对自然的赞颂。
4 对女性的赞美
中世纪由于禁欲主义神学思想的影响,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女性的命运被神权和男权主导。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在人文主义作家们热情洋溢的讴歌爱情的氛围中,爱情诗的主角——女性的自我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女性被视为神圣的女神,是爱与美的结合体,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多以圣洁的女神的形象出现。如斯宾塞《爱情小诗》第13首中自己谦卑的地位和爱人高傲仪态的形成了鲜明对比,第34首诗中将爱人看做指引方向的北斗星和第42首中对爱人冷酷心肠的抱怨,也都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崇高。
“斯宾塞的诗歌中没有微妙的关系,也没有炽热的感情冲动,只有和谐纯洁的脉脉深情”(黄宗英,1993)。受新柏拉图美学和理想主义观点影响,斯宾塞诗歌中的女主人公达到德与美兼备的完美统一。如第15首中前八行着重描写了爱人美丽的外貌,运用蓝宝石、红宝石、珍珠、象牙、金子、银子一系列的意象来描绘爱人的明眸、朱唇、皎齿、皎额、金发和素手,暗示爱人的美丽、圣洁。而在最后两行笔锋一转,从外在写到内在,纵然她有美丽的外表,但是最美的是她心中的千种美德。同样在第17首中也谈到了纵使拥有高超技艺的画家也无法描绘爱人高贵的气质与灵魂。
5 对古典文化的崇尚
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崇尚古典文化。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英国在 16 世纪中后期的崇尚古典文化的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当时的初中等学校中人文教育都是古典著作阅读,模仿古典诗歌的写作等课程来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阮雯,2015)。斯宾塞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古典文化的欣赏和崇拜是毋庸置疑的。在《爱情小唱》中斯宾塞运用了大量的古典神话,他以神话为载体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在第1首中运用文艺九女神缪斯居住之山赫利孔意象,第四首中运用了爱神丘比特意象,第24首中将爱人比作私自打开盒子的潘多拉,在28首中将爱人比作化作月桂树的女神达佛涅,在第35首中将自己比作那耳喀索斯。
6 对现实和人生的关照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旗帜下,诗人们对教会宣扬的“你快享受吧,明天你将死去”的悲观主义式“及时行乐”思想给予了彻底的否定,而具有现世生活意义的主题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社会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此发生变化,重现实和人生的“及时行乐”思想具有了时代和人文主义的内涵。斯宾塞在《爱情小唱》中也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如第70首,诗人用带有威严又戏虐口吻劝姑娘享受人生、享受爱情、享受现在。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诗人将自己的及时行乐思想放入诗歌情节之中,将思想与艺术相统一,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除了“及时行乐”的思想,诗中还隐秘又巧妙的提出了超越时间的概念(王建成,2009)。往往诗歌创作中诗人会运用许多表明时间残酷无情的意象,表达人与时间对抗。但在《爱情小唱》中,斯宾塞并没有运用大量意象来感慨时间的无情,而是用诗性的智慧巧妙的表达了重现实和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
7 结语
在整个16世纪的欧洲文化中都能听到意大利文化的回声(王佐良 等,2006)。文艺复兴具有时代的特征,被认为是近代史的开端。当文艺复兴之风吹到社会文化转型过渡期的英国,文艺复兴的力量如同星火燎原之势不可阻止,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文人们裹挟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向前,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显然斯宾塞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位深受人文主义教育又才华横溢的文人,站在近代英诗发展的起点上,以创新的韵律、精湛的诗艺在意大利十四行诗和文艺复兴后期诗歌创作中架起了一座桥,通过斯宾塞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和思想界独特的风貌。
基于当时人们对自然、社会、宗教等方面的认识,斯宾塞创作了十四行诗集《爱情小唱》。在这部《爱情小唱》中,斯宾塞将古典文化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为后世提供了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范本。贯穿于诗歌中的对爱人由衷的赞美和感人至深的追求、对自然的尊重和赞颂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文化中的个体人本精神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一首首诗歌承载着人文主义思潮,传递着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时代的发展影响了斯宾塞的文学创作,但作为“诗人的诗人”的斯宾塞,以其独到的主题和韵律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英国诗歌的发展,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斯宾塞的《爱情小唱》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不朽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埃德蒙·斯宾塞.小爱神 斯宾塞十四行诗集[M].曹明伦,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2] 埃德蒙·斯宾塞.斯宾塞诗选[M].胡家峦,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3] 胡家峦.《斯宾塞诗歌选集》译者前言[J].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19(01).
[4] 黄宗英.缪斯的旋律 欧美诗歌史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5] 阮雯.多面解读埃德蒙·斯宾塞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5.
[6] 王建成,李正栓.斯宾塞《爱情小诗》的时间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1).
[7] 王佐良,何其莘.《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8] 吴笛.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
[9] 张沛.现代·民族·文学:英国文艺复兴诗学的自我主张与话语实践[J].文艺争鸣,2020(06).
[10] 徐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意象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名作欣赏,2009(24).
[11]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J].学海,2008(01).
[12] 周春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诗性智慧的历史透视[J].史学理论研究,2010(04).
作者简介:高梦琳(1996—),女,河北省保定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