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析髡残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1-11-02 18:55:12        发布人:刘鹏        浏览次数:135 次

       浅析髡残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文/刘鹏摘要:明末清初是艺术蓬勃发展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朝代的更迭使得文人士大夫用自己的画作或者诗句来追念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而明末清初的这个时刻的文人正直在伤感、悲愤的情感基调下发展的,由此诞生了以“清初四僧”为首的一批文人画家,分别是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髡残他们的绘画充满了不同程度的冷逸诙谐的感情色彩。但髡残的绘画却在冷逸中透露着温热蓬勃的,甚至带有一点点对人生的希望的感慨。这点对比当时的社会文化是难能可贵的。关键词:髡残;“清初四僧”;山水画;1 “缅缈幽深,粗服乱头”《层峦叠壑图》是髡残形成自己绘画特点的重要作品,髡残常以草书入画,擅用秃笔,其主要的特点是“缅缈幽深,粗服乱头”,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与他的性格、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年病痛的折磨使得髡残有着比常人更加顽强的毅力,常年的悟道参禅使得髡残对世俗生活并没有多大的追求,反而遵从内心世界,追求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则是他多年以书入画并且受五代董、巨、荆、关以及元代四家影响较为深远,其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画上题曰:“层峦与叠嶂,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日夕谭佳语,愿随鹿豕游。大江天一线,来往贾人舟。何如道人意,无欲自悠游。”从这首髡残题跋的诗句来看,诗中一开始就提到了“层峦、叠嶂、云深、万木”等词汇,使得观看者深入重山峻岭之中,久久不能释怀。而“惊泉、猿鹤”更是在幽静的山从中增加了动的感觉,使得在这幽深的苍林中显得不那么沉闷,在为画面增加生机盎然时,也为通过诗文注释更加以想象的空间。而画面的下方不远处有归隐之士在房舍中闲聊,同时还有泉水自山上流往山下,从而汇于山脚下的潭水中,短短几句五言诗,将心中所想表达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苍劲老辣”的画风与画中的五言诗结合的如此高度统一。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趣味。绘画中采取的是浅绛法,以醇厚苍秀的笔法,干笔皴擦,焦墨蓬松的苔点以及披麻、解索等皴法的运用,展现了髡残独具个性的绘画风格。

“粗服乱头”一词原意指的是粗劣的衣服,蓬乱的头发,故指人不加修饰。我们可见《雨洗山根图》的上面部分山石的用笔是以淡墨为主,皴檫点染相结合,笔迹繁密而不凌乱,充分体现了髡残“粗服乱头”的绘画特点,而云雾缭绕围绕在山间又有“缅缈幽深”之感,而近处的山石看似破破烂烂、遭遭乱乱,实则是作者一种过于放纵的动感,笔墨的浑厚质感扑面而来,髡残其师法主要是元四家的王蒙,可以从画面中的树的枝叶可以看出髡残运用了王蒙的解索皴,而山石的皴擦则是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的浅绛法。而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苍翠凌天图》创作于1660年,是在髡残游行黄山之后所作。该作品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缅缈幽深,粗服乱头”的特征。此画在艺术语言表达上基本摒弃了吴派的“典故”甚至连王蒙的意象也抛在了身后,画中的重山叠嶂基本上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在物象刻画上也明显的携带徽州风格,画中的用笔皴、擦、点、染、勾的不同笔触融具在一起,大刀阔斧般的用笔即强化了绘画的书写性同时又寓书于画,山顶采用解索皴、牛毛皴进行勾勒,勾画时与铺抹装换灵活而不生硬,充分利用了中国毛笔所特有的表现力,极其丰富了画面的点线形态和笔墨趣味。

在元代画家中,王蒙的笔墨功力是很突出的,董其昌称其《青卞隐居图》为“天下第一王叔明画”,并题云:“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倪云林赞山樵诗也,此图神气淋淋,纵横潇洒,实山樵平生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宜矣。庚申中秋日题于金昌门季白丈舟中,董其昌。”董氏平生虽最钦折云林,但面对《青卞隐居图》亦叹云林弗如。正因为如此,王蒙的画风在整个明代一直颇受画家的推崇,学其画风者代不乏人。由此可见王蒙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2 “师法自然、苍劲浑厚”髡残作画并不拘于笔墨技巧的形式,而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笔墨语言,他以简练奔放、恣意挥洒的笔墨,表现出气韵生动的效果。正如《泼墨溪山图轴》画中山、石头,树木、均采用泼墨的形式表现,加以皴擦点染,用笔恰到好处,不拖泥带水,这种简练奔放、恣意挥洒的笔墨把髡残“师法自然、苍劲浑厚”的用墨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该作品中的远景的山和近景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的概括和树枝的繁密是整个画面中心也是看点,而近景的石头轻微勾勒轮廓,再加以皴擦点染,整个一气呵成。极具南朝谢赫在他的绘画理论《画品》中的“六法”提到“气韵生动”笔者认为此作品充分的体现到了。

《行脚风雨图》是髡残56岁时所作,每当回想起成年旧事,总是感慨万千,一生的经历只有寄情于书画中。画中一老者行走于山间,观望远去的高山,仿佛是髡残的自己的真实写照,而画中一小路自山下向山上消失于佛寺,正对应着髡残早年出家为僧时种种迹象。该作品用干枯而松毛的笔法分披、勾点,轻重缓速,洒脱多变。墨色变化丰富多样、层次分明,显得异常苍浑老辣。人生渺茫,一条山道由过去而来,通向云谷深处,也通向漫漫浓云的无尽禅意。画中题跋:“即忆崎岖风雨里,一条拄杖更谁同。”此落款充分体现了髡残对人生的感慨之情以及自己出家为僧不与他人为伴的世俗情怀。

髡残曾有过反清复明的迹象,但结果是毋庸置疑的以失败告终。失败之后便在南京幽栖寺出家,独自幽居,静心修禅。他的绘画在学习传统基础上,又注重师法自然,正如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理论。髡残他这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川湖泊中度过,对自然的领悟都充分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江山卧游图》可从他的作品名称“卧游”就能看出髡残常年游历江山社稷之中。此作品构图采用的是长卷的形式,这在髡残整个作品集当中却是很少见的,他的大部分作品均采用的是大幅的竖构图。该画用笔纵横交错、苍劲浑厚、丰富多样、几乎采取了元四家之长。山石皴擦点染,变化无穷;树木多秃笔,用墨点叶,苍劲浑厚。髡残的山水画的特点早已于他参禅悟道和游历山川融为一体,将自然的美从而升华为艺术的美,创造出自己的独家风格,在清初画坛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3 结语髡残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但他对生活却没有完全放弃,而是选择另一种人生方式而存活,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更好的一种选择呢?遁入空门,一心向佛,无忧无虑,几乎是20世纪以来所向往的一种生活。在快时代的下我们,却很难沉下心专心做某一件事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而髡残的这种卧游于山川湖泊之间的生活,去亲身感悟自然留给我们的一种美,似乎在现代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


作者简介:刘鹏(1996—),男,湖南长沙人,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漓江画派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人物。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