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阆词的隐逸之风
文/陈含笑
摘要:“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不同历史时期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士阶层中的“隐士”创造出来的。这种文化源于先秦,盛于魏晋南北朝,传于唐宋。北宋立国之初大倡隐逸之风,隐逸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隐逸之士。他们大都具有一种淡泊大度的思想特质和心灵境界,大都脱离了功利性质而呈现出一种清雅俊逸的高远韵势,这在中国隐逸文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本文将以宋初隐逸之风盛兴为背景,试探宋初词人潘阆词作的隐逸之风。
关键词:潘阆;隐士;隐逸文化;成因
1 隐逸文化与隐士内涵之界定
首先,“隐逸”二字之含义:许慎《说文解字》曰:“隐,蔽也;逸,兔善逃也。”这里的“隐”指隐蔽、隐藏,“逸”指逃亡、逃避。在这里,许慎只是单纯从字面意思上把隐逸解释为一种逃跑、藏匿的行为,未免过于简单,并不能揭示出隐逸的内在含义。那么,何为“隐逸”之情态?私以为它通常用来指避而不见、隐藏出世的“逃逸”行为或“避世”心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不少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坚守独立人格,隐居避世。其次,何为“隐、逸”之分别?细致辨别的话可以看出这是由“隐”和“逸”组成的两种不同的“隐逸”境界:“隐”只是把身体隐藏在大千世界,蔽而不见,“逸”则是一种高层次的“隐”,是一种精神上的放纵,带有精神超越的忒质。换句话说,如果“隐”是出世的初级境界,是技术操作的境界,那么“逸”则是一种高级境界,是进入精神升华审美的境界;也就是说,“隐”的境界只停留在“隐逸”这一行为方式上,受原因、形式、时间和地点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而“逸”则真正上升到了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精神高度,是真正的不在乎形式的隐逸。在隐逸现象绵延不绝的中国古代不乏隐士,但缺少的却是具有真正隐逸精神的隐士。
隐士是隐逸的主体,是隐逸文化的创造者,隐逸的重心在于精神的归隐。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隐士来讲,身居何处、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或者是从事何种职业,都是无关紧要的,精神上的超脱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真正的隐士就是要身体与精神的共同归隐,即不仅要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实现离俗脱世,更要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大彻大悟、超凡脱俗。只注重身隐或只注重心隐都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士,必须二者兼具方可称得上是真正的“隐士”。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文人的隐逸之风源远流长。自上古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隐逸流风余韵不绝,文人乱世归隐成为了历史常例。直至宋初,历经长期战乱之后,在宋以文治国的背景下,隐逸之风大肆盛行。
2 潘阆词的隐逸之风
与晚唐五代相比,宋初的社会环境是令人羡慕的,摆脱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动荡,结束了战乱,社会稳定富足,统治者以文治国,文士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是隐逸之风却更加高扬,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潘阆为代表的文人隐士,使得宋初词坛在寂寥中隐逸之风盛行。
潘阆,字梦空,另一说字逍遥,北宋初期著名隐士、文人,著有《逍遥集》一卷。潘阆虽是宋初著名的隐逸文人,但他的隐逸起初却是时势所迫,无可奈何之举。作为一个在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潘阆也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雄心。根据史料记载,潘阆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无奈仕途不畅,屡屡落第。眼看建功无望,潘阆铤而走险,参与了当时的皇位争夺,最后因卷入秦王赵廷美谋反事件遭到追捕。潘阆两次获罪都是因为参与到皇位争夺当中,可见他谋求的并非只是一官半职,而是有着兼济天下的政治野心的。他的铤而走险是强烈的仕进追求的体现。他的抱负、他的豪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诗中,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他在《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在潮水涌来之时,弄潮儿英勇无畏,站在潮头搏击风浪,尽显豪迈气概与一展宏图之心。这是潘阆自我情感的抒发,也暗示了他想在仕途中一展抱负的愿望。可见,此时的他还并不想成为一名隐士,这也与宋初大多文士词人的心态一致。可是,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他逐渐产生了隐逸之心。来看他的这两首《酒泉子》:“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这两首词总体上选景高洁,情调闲雅,亦真亦幻。孤山、僧寺、佛阁、清音都给人以清幽寂寥、淡泊宁静之感,使词人仿佛远离了扰攘纷浊的人世,超凡脱俗,进入到虚无的清静之中。这已经寄予了词人的归隐之心了。山水风光和隐逸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潘阆的狂放不羁、不拘泥于世俗其实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归隐,而是暗含了人生的伤痛,以至于他隐意不绝,却又终不忍归隐;不忍归隐却又不得不隐,所以潘阆眼中的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但他又无力超脱这一现实,只好选择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以求暂时的心灵慰藉。虽然潘阆目前流传于世的词作只有十首半,但他在宋初词坛上的地位却不容轻忽。潘阆的词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就是用词描写山水风光,抒发隐逸情怀。是宋初隐逸词的代表,他代表了宋初词坛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宋初大力推崇文士的情况下,一些文人士子却承袭了晚唐五代的逃避心理,继续追慕前朝隐士们,放浪形骸于山林,使隐逸文化在宋初进一步发展。
3 宋初词人隐逸之风盛行的成因
特殊的社会历史通常会给文人士子带来心灵上、创作上的深刻影响。而与晚唐五代相比,宋初的社会环境无疑是令人羡慕的,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社会环境逐渐稳,在以文治国的政策影响下,文士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可是还是有大批文人选择归隐。一个方面,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受到了前朝,特别是晚唐五代隐逸遗风的影响。晚唐五代社会分崩离析,文人纷纷逃避山林,隐逸之风陡然高涨,而到了宋初,虽然社会安宁祥和,但是文人似乎还未忘记晚唐五代兵荒马乱,朝不虑夕,哀鸿遍野的残酷时局,甚至不能确定这样的安宁能持续多久,不能确定宋朝是不是又是一个短命王朝,他们反思总结历朝的士人的无情遭遇,开始懂得文人士子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和美好的愿望来改变现实,因此承袭了晚唐五代隐士们的退避心理,索性对世间的荣辱沉浮看得淡如浮云,保持着乐观、超脱、淡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宋初统治者对隐士采取更加优待和礼遇的政策也促进了隐士之风盛行,比之前代,宋初统治者对隐士采取了更加优待和礼遇的策略,他们对待隐士的关怀大大超过前朝。宋初统治者对隐士礼遇有加,多采用征召、遣使慰问、赏粟帛、免差徭、赐名号、下诏褒扬等形式。在宋初,几乎每位隐士都受到朝廷的褒扬和称许,朝廷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隐士以全面的支持和关怀。因此,在举逸民、天下归心以及社会普遍崇尚隐逸的政治氛围下,归隐更成了宋初词人的主动选择甚至是仕途失意之后的“退路”。
参考文献: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 孙适民.中国隐逸文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王小兰.宋代隐逸文人群体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5] 徐清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论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含笑(1996—),河南省郾城区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