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文/张婉1,2
摘要:通过对于文学伦理批评理论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之后发现,在文学的起源上面,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主要来自于人类伦理表达的需要,将文学批评道德责任作为了原则,将文学的教育功能全部的体现出来,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立场。本文主要对文学伦理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学者起到一些称号与帮助。 关键词:文学伦理批评;人性概念;解析 伴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和经济持续的增长,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要创建我们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相关的学术话语,并且还要完全的突破西方理论的桎梏,将中国文学批评逐渐西化的问题妥善的解决,并借用西方理论当中优秀的观点与中国文学现实相结合,让我国的文学伦理批评继承中国道德批评传统和借鉴西方伦理批评的基础之上,以最新的方式构建出来,在助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创新等等方面起到一些作用。基于此,本文下面将对文学伦理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解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1 人的人性 人性的主要内容指的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道德。一个人是否能够将其称作有道德的人 全部都是由道德属性所决定的。在大众对于人理解和评价的过程当中,首先会对这个人是否具有道德属性加强关注。人性在伦理学当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对人的属性趋善进行细致的描述与分析。 首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动物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动物不具备人性。虽然我们了解到在某些动物身上会呈现出某种人的道德的特点,例如:狗狗与海豚,但是因为其主要的形式并不是属于人类,所以不能将这些有类似特点的动物认作有了人性。 其次,人性是通过人到了这个世界上之后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累计来获得的。虽然天性能够遗传下来,但是人性是绝对不可能遗传的,人性不是进化之后最终的结果,而是通过不断的进化,可以让人们的形式发生不同的改变,但是也可以为人性提供更好的载体,但是进化却不能够让人获得人性。只有通过后天不断努力的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获得人性。 最后,人的人性是在不断的接受道德教诲当中进行完善和健全,如果伦理环境发生了任何的改变,那么人性也极有可能发生变化。2 伦理的选择 伦理的选择主要是自然选择完成结束之后人类必须要经历的文明阶段,并且此阶段具有新特点,人通过努力选择来获取本质。当人出生之后到走向死亡的这一段时间之内,就是一个伦理选择的总过程,此过程对于人们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文明阶段,也是人类进入科学选择阶段之前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生而为人,不单单要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接受他人的教诲。让“教”与“学”二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在相辅相成共同帮助人们发展。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答案必然是伦理选择,伦理选择的方法与自然选择方法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和差异,它主要采用了教育的方法,让人们不断的进步。自然选择则是通过进化的方法来实际进行的。例如:猿猴不用做出任何的努力就可以进化成为人,进化完全是依靠了时间的不断推移而改变了自己。 作为伦理选择的方法,教诲需要相关的专业工具,那么此工具就是文学。新文学不断地出现于与产生,读者与环境也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为了能够将维修工具的主要作用全部的发挥出来,需要不断的写作和重写使用说明书,同时还要对于使用说明书进行不断的更新。实际上,伦理学批评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分析、研究、解释、重写文学使用说明书,让文学能够将自己教育的作用知识的发挥出来。 伦理的选择可以说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前提和基础,要点与重点是任何一个人在进行伦理选择的过程当中都要通过教育来重新做人。人们在出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进行伦理的选择, 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都面临着伦理选择,因为我们的生活主要是由伦理所构成的,我们的欲望、理想等等都在伦理选择过程当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形成。无论是行为还是自己的观念既产生于人的伦理选择,又能够帮助人做出相关的选择。所以当我们在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要将人物性格、思想等等各种内容全部的进行融合分析,之后再对伦理选择进行细致的研究。
3 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文学进行批评的实际目的
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文学进行批评的实际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防止对于文学产生误读,而抑制了文学作品发挥自己作用。例如《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孙悟空自身具有坚忍不拔、不为权威等等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这种精神。但是反观他的身上又有很多桀骜不驯的地方,通过了唐僧为其进行教育,最终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成为了斗战胜佛,这就是教诲的力量,因为唐僧谆谆的教导,还让孙悟空改掉了顽劣的习性,最终立地成佛。我们可以说人是否善良、是否邪恶,但是不能够说人的人性是否善良、是否是邪恶。现代人将古人的性善、性恶简单地理解成为了人性的善恶,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全面、不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正。
4 结语 基于文学理论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人性概念 题所关系到的内容非常多,无法一次就将它讲清楚、讲明白。本篇文章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些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薄海,赵静静.当代文学批评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合——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例[J].理论导刊,2019(12).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J].名作欣赏,2020(19).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20(10).
[4] 金冰.进化论文学批评与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理论之争[J].外国文学研究,2018(06).
作者简介:张婉(1991—),女,河北省邢台市人,所在院校:韩国全州大学,在读博士,河北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在职教师,研究方向:韩中古典文化。
(作者单位:1.韩国全州大学;2.河北邢台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