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彦作品中的乡土小说特色
文/雷乐乐
1923年后,一批带有浓厚淳朴的乡土气息的小说登上文坛,形成了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一个高潮。王鲁彦是乡土小说成就较高的作家之一。他以家乡浙东的自然风光、民俗习惯及风土人情为主要描写对象,揭示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书写着一个个小人物的苦难,用他们的血泪人生来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作为乡土小说家,他也用故乡独有的民俗陋习,向我们展示着封建乡村的落后。下面笔者将以他的小说为例,分析他乡土小说的特色。
1 人民苦难生活的书写
乡土小说作家们多关注故乡人民的苦难,通过对故乡人物悲惨命运的书写来揭示当时统治者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他们并未刻意选取一些重大事件描绘,只是在普通人平常的生活状态中向我们展示当时农村的社会风貌。以多个小人物的悲剧来折射整个社会环境。《阿长贼骨头》中的阿长是易家村一个不受村民待见的底层小人物,他说谎、偷窃、总是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坏出了名声,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咒骂,被喊作贱骨头。他的身上有很多恶习,且做坏事被发现后总是厚脸皮的不承认、不知悔改。这个阿Q式的人物身上劣根性与悲哀性并存,我们在斥责他的无赖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一丝同情。他的父亲阿夏也总爱偷窃,他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顺手带东西回家,成了父亲最满意的事情。父亲发脾气总会狠狠打他,他“便转过脸去,朝他的父亲嘻嘻笑了起来,露出舒服而且光荣的表情。”这些经历造就了他现在的性格。悲剧的来源不仅是自身,还有外界的影响。他深受封建观念的侵害,落后而不自知,是一个狭隘保守的底层人物形象,这也正是当时社会众生相中的一个方面。
作者对于这些小人物的描绘是那么真实,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而是在普通生活中展现人物的悲剧,更加说明了当时悲剧的普遍。这正是鲁迅所说的“近乎无事的悲剧”。这也正是王鲁彦想揭示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小乡村封闭落后,统治者与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关注故乡人的苦难生活便成为乡土小说家们反传统反封建最有力的武器。
2 对故乡民俗的批判
乡土小说家们客观的描绘家乡的风俗习惯,作品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些作家大都是从家乡来到大都市,他们在接触了现代文明之后,回望自己的家乡,深切感受到家乡恶习造成了人民的愚昧、麻木,因此纷纷拿起笔来对此进行剖析和批判。故乡特有的风俗陋习成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菊英的出嫁》就是其中的一篇。它写的是浙江农村的一种旧习俗—冥婚。菊英八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十年来她的母亲一直思念着她,想着她是不是长高了,胖了,有没有生病。菊英的母亲担心她在阴间寂寞孤独, 跋山涉水给她找了一个很般配的和她一样是死去十年的男孩当丈夫。传统的陋习、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存在底层农民心中,这些民众相信了鬼神之说,觉得人死了依然会以另一种方式存活。王鲁彦通过对这些农村陋习的揭露,展示了封闭的乡村里人民的愚昧无知。《病》同样是一个揭示村民愚昧的故事。阿大和阿二的父亲病重,两人却为到底是中医医治还是西医而吵闹不休。从未出过村落的阿大视西医为洪水猛兽,认为西医的打针会催爹早死。而她们的母亲更是觉得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赶不上观音菩萨灵。这反映了在农村大多数地区,人们还是愚昧无知的,革命并不彻底,封闭的村落仍是封建思想占主导地位。他们只是寓于现代的古老幽灵,与现代思想仍然隔着巨大的隔膜。
这些乡土小说家们把各种地方习俗写进作品中,正是为了表现当时农民的愚昧无知,表现封建中国农村的落后封闭。对于地方陋习描写的如此具体真实,更使读者感到震惊,感到唤醒群众与变革的必要性。
3 对故乡的怀念与慨叹
乡土小说家们阔别故乡多年,故乡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大都是美好的印象。同时由于对都市环境、资本侵入后人性的异化的憎恶,这些作家们更把回忆中美好的故乡作为精神依托。王鲁彦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和少年时代的读书求学,使他对故乡的乡土生活和现代知识保持着鲜明的印象。
《我爱故乡的杨梅》就详细描绘了故乡的杨梅奇异的形状、可爱的颜色、甜美的滋味,借杨梅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乡愁常常会由一些意象带起,而杨梅,就是作者心中故乡的意象。常年在外漂泊的旅人,想到故乡的杨梅,那颗思乡之心便有了依托。他魂牵梦萦、游子思归的故乡,溢于笔端。《童年的悲哀》中,作者也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他以朴素自然的笔致描写了故乡人的生活情趣。正月初是故乡最欢乐的几天,锣声遍地,人们的脸上都是笑脸。作者这些孩子们就会聚在一起打钱,祠堂上、桥上、街上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身影。即使有生福这样想要欺负他们的大孩子,还有阿成哥帮他们出气,还同阿成哥一起学了胡琴,多么痛快的童年生活。
王鲁彦所描写的故乡的日常生活, 是故乡人民对于美的向往的真实写照。在作者眼里,童年时代是梦幻浮云的,即使是童年的悲哀也比青年的欢乐来的愉快。这些乡土小说家们对故乡的追忆,实际上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而这些直接描写乡村人的异化的作品,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其愤懑、哀叹的态度。
4 结语
乡土小说家们远离故乡, 来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接受了新的思想, 新的教育,这种空间的距离使他们清楚地看到故乡冥婚、械斗等封建陋习比比皆是, 人们麻木卑微, 自私虚伪。他们的作品让这些陋习暴露在我们面前,警醒我们变革的必要性,作家们的眼光也从自身转移到了下层劳动者身上扩大了小说题材的领域,能够广泛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总之,乡土小说是二三十年代一股不可或缺的文学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立波.鲁彦选集[M].上海:开明书店,1951.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J].文学,1936.
[4] 蹇先艾.我所理解的乡土文学(摘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
作者简介:雷乐乐(1997—),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