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和乐器表演中的情感处理方法
文/叶少功
摘要: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度综合的人类情感交流活动,音乐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处理作品的之一就是做好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它是音乐表演能否打动人的决定性因素,更是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思考和学习的。
关键词:音乐表演;情感;方法
音乐表演是一种音乐的再创作活动,是把乐曲乐谱,通过人声的处理、乐器的演奏,以及乐队的编排等一系列创作改编后通过音响传达给听众。作为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之间的媒介,它是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带给观众们不同的感受。音乐表演的体裁样式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历史发展而渐渐形成多样化的特征,归根结底影响它的是音乐表演手段以及采用的表演方式,而不仅是简单的社会背景。现在常见的对音乐体裁的基本分类有声乐、器乐、戏剧音乐等。而音乐表演形式的多样化带来的是另一个考验,即如何处理不同体裁的音乐表演的情感表现。
1 如何完善歌曲演唱中情感的处理
1.1 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尤为重要
音乐的艺术情感性体现在追求用声音表达情感,用情感打动人心的境界。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在描写一种情境,要求演唱者达到以声寓情,由声入画的境界。他们在表演中不但要演人,还要演景色。怎样把作者所描写的景色形象的表达出来,离不开演唱者对情绪的把握。要理解歌曲的内容,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才能为正确进行歌唱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朗读歌词哼唱乐谱来找准风格
歌曲是由字发声的,发声是根据情感而走意。要达到因情发声,发声有情的境界,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不难得出方法,深入分析歌词,理解词意,就成了理解歌曲主题思想感情,揭示歌曲主体的首要步骤。
每当我们拿到一首新歌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歌词进行分析,了解歌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体会歌词中反映的时代和民族特点,划分歌词的层次段落,标注歌词的韵脚,弄清楚歌曲的创作手法等问题。想弄清楚这些内容,就要把歌词反复读诵。只有投入感情去吟诵,才能感受到歌曲的独特面貌,才能找到歌曲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弄清歌曲内容之后,要轻声哼唱曲子乐谱,最好在钢琴上弹奏,以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作曲家是用音乐的语言塑造形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熟悉的过程中,通过音型、节奏来捕捉歌曲的形象。
1.3 分析声乐作品的体裁形式
声乐作品的体裁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之一,与声乐种类表现形式一样。声乐的体裁形式根据歌曲内容可以划分归类为歌颂曲、叙事曲、抒情曲。歌颂曲的是以歌功颂德,赞美祖国为主题的,大多都是宣扬敬爱的歌曲,演唱的方式通常以歌咏赞颂为主导。例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等。抒情曲则着重于刻画主体人物的心态或描写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通常旋律舒展优美,节奏舒缓从容。只有对作品题材进行细微的分析,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
1.4 把握音乐作品的音调
作品的音调是指根据作品感情和语调的起伏,组合在调式内音高不同的音,然后通过特定节奏来塑造形象以抒发感情。在一首音乐作品中,有的乐句得强,有些乐句就得弱,有些乐句得紧凑,有些乐句得舒缓,有些乐句做铺垫,有些乐句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对歌曲巧妙的设计,取决于对歌曲音调的准确把握。例如著名歌曲《我的太阳》,这首歌由传统的两段体组成,演唱时需注意力度的把握,歌唱者必须始终保持在中强的音调,且根据旋律的起伏唱出连贯的连音线条,优美的旋律让听众们仿佛看到故土灿烂的阳光和清澈的海水。
1.5 善于应用歌唱的技能
艺术表现是需要技巧的,没有娴熟的技巧就会力不从心,演唱者看似激情满怀,声音却不走心,旋律线条不连贯,音色处理不柔和,无法保持并利用气息,很容易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状况。这极大的阻碍了歌曲表现力,使歌曲失去了艺术的美感,因此必须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才能把作品反应的内容及意境表达到极致。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既是审美的艺术,也是再创造的艺术。带着感情歌唱是每个歌者都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歌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一定的艺术修养,拥有诠释音乐的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同时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有可能演唱的声情并茂,让情绪带动声音、声音中饱含情感,声音和情感互相交融,把作品唱活,让作品具有新的生命力,让作品充满灵魂,形象地再现作品,完美的传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便能永存艺术的魅力。
2 器乐演奏中情感的处理方式
2.1 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作为一位音乐演奏者,面对作曲家辛苦创作的音乐作品,首先要学会感受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情感因素,然后把这种因素化作自己的情感体验,再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化过程,只有有效的把握这个过程,音乐的演奏才能产生动人的效果。由此得出,人的感情与音乐联系密切,若是脱离音乐和人的情感联系,就丧失了音乐固有的特殊功能。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音乐的情感也是复杂多变的,乐曲情感复杂性决定着演奏者的情绪体验。有时同一首乐曲演奏者不同,带给听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音乐的审美视角是不断变化的,找到这些变化并得出结论则要归功于一次次音乐实践和不断地前仆后继的音乐创作,乐曲的曲式结构、节奏、旋律等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着。
2.2 利用心理活动对演奏情感产生积极作用
器乐演奏不仅要与乐曲表达的情感内容有联系,更和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作为演奏者必须认识到心理活动对自身的影响是多么的大,这些影响往往具有双重性,在某些条件下起着积极作用,而有些条件下则起着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器乐演奏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演奏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心理训练,结合两者,演奏才能成功。这里说一下常见的心理,其中紧张心理比较常见,对于演奏者讲,若用太过平静的心态演奏,效果必然平淡无味,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但是如果情绪过于激动,就会过度紧张和兴奋,生理表现出口干舌燥、心率加快等症状,心里表现上会分散注意力,降低思考能力,演奏技巧反而发挥受阻,音乐表演可能出现停顿、缺乏完整性等结果。著名钢琴大师曾在一本专著《论钢琴表演艺术》中提到:“信心是放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树立自信心,任何表演都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心是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肯定,是暗示自己一定能实现目标并将为此努力奋斗的心理,也是演奏者勤加练习、充分发挥自己演奏技能的强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出,演奏者不仅要随时感知音乐的情绪反应,而且要在思想中下意识地牵引它,让音乐情绪服务于自己的演奏,演奏时保持适度的紧张和兴奋心理,并拥有演奏好乐曲的自信心,最终才能获得完美的演奏效果。
2.3 将想象力与演奏技巧相结合
演奏者对于艺术的再创造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虽然这种形象具有意想性、抽象性,但是同样让人感觉栩栩如生,深切感人。例如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通过出神入化的演奏勾画出楚汉相争的宏大战争场面,通过音乐描绘让人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激烈,通过不断变化的乐句真实再现了项羽被围,项羽反抗,最终挥刀自刎的悲壮场面。这些通过想象构造出来的场景积极地影响了演奏者的情感,使演奏者通过联想,主动在大脑中构建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事物表象和意向,直到达到身临其境的状态并拥有和作品相关的情绪,从而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个成功的演奏家,在其演奏过程中,是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积累并唤起自己真实的情感,能适时的打开自己脑中的“情感库存”,搜索和乐曲内涵要求一致的情感信息,然后进行组合,进而完整自己的情感表现。
总之,不管是哪种体裁的音乐,不管哪种音乐表演形式,对于情感的表现都尤为重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表达情感的基石,也是音乐表演的基础。在音乐表演时,演员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认识和尊重作品,在塑造作品形象过程中,只有把握作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才有可能展现给观众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运用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方法,才能够真实生动的将音乐的情感传达到听众心里。探讨音乐表演中的情感需要每一个表演者用心理解和感受,并在每一次的表演实践中证实且有效的应用。以后还要继续努力多研究学习声乐和乐器表演中情感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 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 姜忠玉.探析声乐的艺术表现——以《多情的土地》的演唱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9.
[4] 常磊.器乐演奏与音乐审美[D].西北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叶少功(1990—),男,河南省周口市人,助教,音乐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中情感的处理方法。
(作者单位:信阳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