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客》的文化底蕴
——探作者之写作意图
文/韦美宏
摘 要:《信客》一文是选自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文中塑造了两代信客的形象,在强调信客在那个信息闭塞的社会里的重要性之外,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信客还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底蕴,通过信客这个渺小的人物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礼义精髓,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缤纷的色彩。文章虽小,但五脏俱全,本文将从解读信客形象入手,进而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键词:余秋雨;信客形象;文化底蕴;写作意图
1 解读信客形象
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纵观全篇,不难解读老信客和年轻信客的形象,信客信客主要品质就在“信”字上,“人无言而不信”,就是要让我们以诚心为本。周国平曾说“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的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失去了诚信,便失去了为人的根本,也失去了成为信客最基本的条件,而老信客在一次意外的事情上竟栽了跟头,就因为“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断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最终老信客用眼前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实际上老信客保住了自己的人格,只是在人生行走的路上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里引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总结“诚信和宽容在不诚信、不宽容的社会里遭遇最大尴尬,诚信宽容文化在不诚信不宽容社会中经历的一次艰难辛酸的、荒诞的文化苦旅”。事情过后,他拿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以表示自己的愧疚、懊悔之情,担心自己离职后,村里没有信客来进行信息沟通,积极为村里物色了一名年轻信客,不给年轻信客拒绝的机会,直接向他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和当信客的必备技能,这样的信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善良、厚道之心,还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2 埋藏在信客表象下的文化底蕴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是古代社会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不止古代社会以“仁义礼智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代社会也没有遗忘这一做人准则。在《信客》一文,“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品质都有所表现。
老信客被同乡人误解后,并没有怨恨他们,反而积极为他们寻找下一任接班人,带着年轻人在乡下和城里到处走,不仅介绍了各家的门怎么找,还对乡里各个人的脾气了如指掌,老信客不仅是在做一份职业,而是把它当成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东西,是用心在做他的工作。不仅老信客,年轻信客同样具有仁者之心,听说同乡的一位都市谋生者得疾病死了,就匆匆赶去,为乡亲料理后事,面对农妇的大声呵斥,他没有反驳而是默默承受着冤枉罪,这是“仁”的表现。
当遭遇农妇怀疑,谴责他时,别人问年轻信客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他的回答是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怀里始终揣着“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这样的信念可谓义气当头。
同乡去世,年轻信客就夹上一把黑伞,朝死者家里走去,这是向乡间通报死讯的标志,也是对死去生命的尊敬,“可怜的家属会嚎啕大哭,会突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这不仅是仁厚之心的表现,还是做人的基本礼仪,这是“礼”的体现。
年轻信客读过私塾,在乡里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而年轻信客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这是对“智”的阐释。
信客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守信”,老信客一生穷困潦倒,出于对村民的承诺,花了很长时间才帮他们物色到一个合格的信客,这是对老信客一生诚实守信最好的解释。年轻信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他发现做信客的路越走越凶险时,他决定不再做信客,但是出于对老信客的诺言,他跪在坟头祈求老人原谅。
3 探索作者写作意图
读着《信客》,仿佛读着许多中国人的人生,及他们在文化氛围下形成的人性,读到了人生的沉重,也读到了人性的美好,读到了作者的思考、态度,也读到了中国文人的责任和良心。作者对社会的责任心以及悲天悯人的良心,我们有目共睹。
3.1 唤起社会对特殊人群的关注
从事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代人,生活似乎都不太如意,老信客因一次失误而没了名声,遭受别人的唾弃,他只能“躲在山间牧场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而当年轻信客探访他时,总是“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一颗孤单的心了以慰藉,暂时得到满足。人活在世上时没有好的生活,而死后竟也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连墓地都没有人打理。而年轻信客老犯胃病和风湿病,因与同乡的矛盾而被送进局子,放弃了工作,刚开始也过着囧困的生活,可他仍然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对同乡的丑恶行为只字不提。在现代社会里,也有很多像信客这样默默奉献的人,社会应该对他们多点关注,让他们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回报,物质也好,精神也罢,这样做不至于让那些无名的奉献者感到心寒,也会减少一些职业倦怠。
3.2 对人要宽容
老信客辛苦大半生为村民送信、服务,却因一点失误“名誉糟蹋了”,“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这令人心寒,如果人们能够在宽容的基础上理解老信客,也不至于使他在坟场孤零零地度过后半生。而跟村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信客在对待人情世故的态度上,或许是因为年轻信客上过私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形成了“忠恕”思想,用他的宽容和忍耐表达着对死者的尊重,对死者家属的同情,而对于发财的同乡,不想他蒙受阴影,而宽恕了他,这是“以德报怨”的崇高品质。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和人之间要想和谐相处都需要宽容,宽容会让我们消除摩擦,让偶尔犯错的人也能有尊严地生活。
3.3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老信客在名誉糟蹋之时,想到“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了年轻信客,热心地向他介绍城乡人事物间的各种情况,这就是一种社会承担性。而年轻信客听了老人讲了那么多,深感这份职业的重要性,不再回绝而是默默接下这个重担,在面对农妇指责、谩骂时,提醒自己“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这是来自年轻信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最紧迫、最尴尬的境遇下,他挑起了这份重担。年老的与年轻的生命偶遇,让我们看到了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中,文化在生命的繁衍中被沉淀,被视为一种心灵习惯在传承着。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2.
[2] 余世维.有效沟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远志.诚与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韦美宏(1996—),女,广西钦州市人,在读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