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摄影教学对学龄儿童空间认知力的塑造
文/翟玥
摘要:当下学龄儿童成长于图像过盛的环境中,在长期与图像零距离的接触中,学龄儿童的认知途径发生了改变。而空间认知力作为学龄阶段需培养的关键能力,对学龄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着力探讨在基于图像的摄影教学中,如何对学龄儿童的空间认知力进行塑造与提升。
关键词:摄影教学;学龄儿童;空间认知力
当下图像的生产愈发便捷,生活处处被图像所充斥。学龄儿童自出生便面对海量图像的蜂拥而至,在图像的浸泡中他们的思维、行为也在被其反塑造。空间认知力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学龄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图像的包裹中,用图像的方式来对学龄儿童的空间认知力进行塑造,摄影教学具有其独特的贡献。
1 泛图像时代下的空间
从物质的角度,空间通常指由长度、宽度、高度、大小所组成的场所。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不再仅限于现实中可活动的场所。屏幕的出现扩展了虚拟“空间”在现实空间中的边界,声光电的应用、屏幕内容的滚动播放进一步冲击了人们对现实空间的感知,高速的技术发展如AR、VR、MR等使现实空间的边界进一步模糊甚至消解。对真实空间仍未建立完整认知的学龄儿童而言,如此情形为空间的辨识加大了难度。图像作为组成真实与虚拟“空间”的基本单元,理解图像成为培养学龄儿童空间认知力的关键。
2 空间认知力对学龄儿童的重要性
2.1 学龄儿童的空间认知力水平
通过空间认知个体可以获得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等空间特性的知觉,一般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空间认知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6~8岁的儿童面对他人时无法正确判断出对方的左右方位;8~9岁进入空间认知的快速发展期;10岁以后的儿童可以理解水平、垂直关系,开始利用坐标系统来理解二维和三维空间的测量;11岁左右逐渐具有空间图像、立体结构的辨识能力。空间认知力的形成标志着视知觉的成熟,从生长发育的过程来看学龄期儿童基本不具备成熟的空间认知力。
2.2 图像的涌入对儿童认知过程的改变
每天接触大量图像的儿童,其认知过程也发生了变化。儿童对于物体的认知起源于视觉,由视觉而引发的触觉、嗅觉、味觉,进而形成视觉经验。而在海量图像的包裹中,儿童的认知过程则是由图像直接形成的视觉经验,对物体实际接触与感知的环节丢失。认知过程的改变,导致视觉经验停留于表象,缺乏完整的认知。一个极端的事例是:一名11岁男孩因沉迷某游戏跳楼,原因竟是在游戏中跳楼不会受伤。这种情况便是空间认知力不成熟的体现,将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混为一谈,来自于游戏的认知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剧。
2.3 学龄阶段是发展儿童空间认知力的关键期
空间认知力作为启智的重要内容,穿插在小学的各类学科中。拼音、识字、书写、阅读等都离不开空间关系。空间关系知觉有问题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拼音b、d、p、q等经常搞混。数字3、5、7会左右颠倒过来写,方向是反的。“人”和“入”、“上”和“下”分辨不清。在学校各科教学内容中,空间认知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空间认知力并不单指向对现实空间的认知,而是作为对学龄儿童能力的培养。在图像过盛以及空间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下,对于空间认知力的培养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辅助。
3 摄影教学对学龄儿童空间认知力的塑造
3.1 学龄儿童的观看方式与画面表现
学龄儿童的观看方式非常直接,例如在拍人的时候,他们只关注到拍摄对象的面部,而丢失肩颈部分,呈现出 “没有脖子的人脸”的怪异构图。这另外学龄儿童对于物体“是什么”非常感兴趣,使其缺少“整体”的概念,往往从图像中的物体“是什么”以及与另一个物体“是什么”产生关联。这样的思维背后是在幼儿时期所形成“读图识物”的认知惯性,由此延展至学龄阶段。在这样的观看方式下,所拍摄的照片中充满了互相堆叠的杂物,让成人很难抓住“重点”。但在学龄儿童之间观看其拍摄的照片是无阻力的,他们可以一一指出画面中出现的物体。如此情形体现出学龄儿童与成人间观看与思维方式的极大不同,背后实则是空间认知力水平较弱的体现。
3.2 摄影教学对空间认知力的塑造
在泛图像时代下学龄儿童的知觉经验被图像替代,知觉经验是促进学龄儿童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摄影教学中拍摄环节会在不同的空间进行,学龄儿童在其中活动更容易激发对空间的观察,收获立体的感知。另外摄影的学习进程与视觉机能阶段的形成过程非常契合。视觉机能形成过程从明暗视觉、色彩视觉,再到二维图形,最后才能辨识三维空间图形。通常摄影教学往往会从几个模块展开:光影关系、色彩关系、构图等。这些知识点的背后都是丰富观察的手段以及建立空间的意识。
通过摄影教学,空间认知力在学龄儿童所拍摄的画面中开始有所体现。在教学前期,学龄儿童拍摄的照片具有同质化的趋向:学龄儿童之间喜欢互相模仿,因此不同的学生拍摄同一物体的照片基本没有差异。在教学后期,学龄儿童的观察力体现出独特性:在拍摄同一株瓜藤时,三名学生分别拍摄了瓜藤绒毛、瓜藤花蕊里的昆虫与藤叶上的光影,在不同的画面表达上,抓住了瓜藤的特征,对物体的认知不再单一化。从概念到具体再到细节,形成了立体的视觉经验,不再是片面的“看图识物”。从画面结构上,最突出的表现是画面中有了“环境”,此时的物体表现出了一定的秩序感:对被摄物体的大小处理、距离处理使主体物明确,次主体物处理恰当,主次关系和谐。在对物体关系呈现的基础上,对空间的进一步整合,画面层次丰富,空间感强。这样的画面是一次次摄影教学中手、眼、脑共同配合的结果,其中的思维过程就是对空间认知水平的塑造,最终形成他们眼中独特的“风景”。
4 结语
在图像过盛的今天每个人都被图像包围,因此对学龄儿童进行视觉素质的培养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图像的易读性与形象化更适合文字读写能力较弱的学龄儿童,而摄影作为一种以图像来进行表达的媒介,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更符合学龄儿童的认知习惯。通过摄影教学,在学龄儿童的观察、思考、动手层面都得到了锻炼,以综合的方式对空间认知力进行了塑造与提升。在对摄影的学习中,使学龄儿童在观看图像时不再狭隘,建立判断力与理解力。通过摄影更好地发现自我、发现外界,在图像世界中展现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汪莉园.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2] 李文馥,樊文梅,王贞琳,吴启风.4—9岁儿童空间图形认知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4).
[3] 赵新华.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03).
[4] 钱志亮.入学早知道:儿童入学必备的八种能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翟玥(1995—),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摄影艺术研究。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