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反思
文/崔苗苗,毕文伟
摘要: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倒逼教育变革,同时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也对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人工智能等新兴的科学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将会呈现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特点,教师角色不仅承载着新时代中国对教师的殷切希望,而且也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应。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将从重复型劳动者转向智慧型劳动者;从学习的评估者转向全方位的评估者;从阶段性学习者转向终身学习者;从单向传播者转向共生关系的对话者;本研究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进行分析,希望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建构提供一些思路,对推动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部在2020年年初提出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教育口号。全国各地学校采取线上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线上教学。互联网终于打破学校壁垒,跨越地域限制,变成师生同步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直播或录播微视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线上课程,学生也实现了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愿望。此次大规模线上教育的实施,加速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完美结合。在人工智能+教育的飞速发展之中,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应该不断考虑智能时代的教师应该扮演好哪些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应该如何转变,才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
1 人工智能教育的特点
1.1 人工智能代替教师完成部分工作
教育迈进智能时代,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角色又将重新塑造,所以说教师角色必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机协同工作的过程中,许多原本由教师来完成的复杂繁琐、重复性的工作,都将由人工智能来协助完成。人工智能代替教师完成自动出题与批改试卷、智能导师、学习障碍诊断与及时反馈等[]。人机协同教学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如果单从工作完成的效率来看,人工智能手段的效率确实更胜一筹。从某种程度上讲,智能的教育手段确实存在替代教师的可能性。
1.2 人工智能弱化了教师的传统地位
人工智能拥有自身独特的数据库(知识)和超强的记忆力[]。所以说在资源整合和数据分析方面具备极强的优势。同时面对一些结构化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也具备了人类无法超越的优势。因此智能教学设备的引入,打破了几千年来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格局。人工智能作为利用人工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而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机器智能,不仅代替教师完成了大部分机械重复的工作,也解释了为什么智能时代的教师权威会受到技术冲击。当教育进入智能时代以后,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层出不穷,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不仅仅依赖教师上课这种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师生之间知识占有的非对称关系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原有的知识话语权逐渐弱化,教育的后喻文化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夸大智能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人工智能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的一种高科技设备,而非替代品。它的存在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劳动,只是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在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温情互动,在教导学生时流露出的谆谆教诲,在处理教学事故时显现的教学机智等都是人工智能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2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说:“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这已经不是传说,不是遥远的想象,不是玄想或臆想,而是正在到来的现实”。互联网终于打破学校壁垒,跨越地域限制,变成师生同步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线上学习软件如腾讯会议、钉钉课堂等为学生提供线上课程,学生也实现了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愿望。正是此次规模巨大的线上课程的实施,促成了人工智能与教师教学的完美结合。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教育+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之中,“教书”已经不再是教师特有的职业属性,面对如此残酷的事实,我们应当进行理性思考,教师应该如何突破知识传递过程中单纯的教书匠的角色,怎样才能突破刻板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面,从而适应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此教师一方面要跳出“知识本位”的瓶颈,完成从教书到育人角色的转变,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引导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动脑,让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尊德性而道问学”过程中“学以成人”,坚守自身在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操、爱心等精神世界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2.1 从重复型劳动者向智慧型劳动者转变
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重复性的,但是有些活动是有必须重复且有重要意义的,另外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重复性的价值就不太高,甚至有时候是在浪费时间,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带来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在教学方面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可能给很多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重复性的教学劳动确实可以让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这就是有价值的重复劳动。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批改各个班级的学生作业,但是批改作业是一项枯燥且周而复始的工作,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热情就会在这样扁平化的工作中逐渐消退,教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沉沦颓废。在智能时代,一些智能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代替教师完成知识传递的任务,还可以让他们从重复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加有意义的智慧型劳动中去。众所周知,现在的试卷批改大部分都是机器代替人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师某一方面的技能,协助教师完成日常生活中繁琐、机械性的工作,教师也终于可以从机械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2.2 从学习的评估者转向全方位的评估者
智能时代的教学评价应该是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人才的选拔,未来的教学评价应该打破知识的界限,强调教师应该树立综合评价观。鼓励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将学习到的理论付诸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评估的途径也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纸笔标准化测试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录入数据,通过观察、与学生深度沟通、档案袋评价等多种评估方法,全面的收集学生的数据信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多元化,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关键能力,并将真实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策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最重要的目的是可以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3 从阶段性学习者转向终身学习者
不得不承认当前的社会既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由于知识更新速度超乎我们想象,导致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前大众所认同的人生具有固定的学习期和工作期的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如果不想被社会所淘汰,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终身学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向全世界敞开大门,今日的社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的天堂,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尤其在智能时代,教师面对的是虚拟和现实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多的学习模式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都对教师的数字化胜任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要培养自己深度学习的能力,跨学科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为了能在瞬息万变的科技变革中成为出类拔萃的教育者,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如若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他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量才行,所以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优于学生。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增加自己桶里的水,将“一潭死水”升级成“一汪活水”,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者,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终身学习者,要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充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并与新型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4 从单向传播者转向共生关系的对话者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直扮演着知识单向传播者的角色,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提倡平等的师生观。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在某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资深的专家。当今的学生都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他们运用新媒体的技能可能比教师要更胜一筹,所以说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学习,共同切磋的。只有在这样活力满满、氛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成长,学生才能找到理想的学习殿堂。教师在学生发展中扮演的是民主管理者的角色,以平等对话的身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也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手段,要学会放下身段,对于不懂不会的知识或者难题积极和学生进行探讨,不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作为智能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对于一些新理念,新名词要深入研究,跟上时代的潮流,和学生同学习,共进步。3 反思未来以来,始于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领域投入使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人机协同教学将成为新常态。身处在智能时代的人民教师要辩证的看待人工智能的存在,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的夸大智能技术的优势。同时智能时代的教师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忘初心,敞开胸怀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不断认识且熟悉人工智能,积极去探索教育和人工智能融合的途径。在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扮演好各种多元化、专业化的角色。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在任何时代,教育都要注重育人价值的回归,智能时代的教师应该肩负起重任,让人工智能的教育具备更多人性温度和教育基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