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文编排比较
文/张馥伊
摘要:2019年9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新教材编排特点有其独到之处,从数量、分布和类型等方面探究分析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的异同,可以看出统编版教材对革命文化的重视,间接反映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党和国家对于革命文化以及革命精神的重视,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提升内在素养。
关键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革命文化载体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呈现出众多特点,“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所肩负的革命文化教育责任,在教育部统编教科书中增加了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比重”。在当今价值多元的社会,依托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是必然趋势,“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国革命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文化,以及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同西方势力及各种反对势力的斗争”,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
本文以现行五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书中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为研究对象,从数量、分布和类型等方面探究此类选文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必修五册教材中的异同。
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文与人教版选文数量分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整理如下:
表1-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篇目来源单元篇目作者单元主题主题时期体裁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青春的价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革命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革命诗歌《红烛》闻一多奉献精神,对理想的坚毅追求革命诗歌《百合花》茹志娟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革命小说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劳动精神袁隆平培育“超级稻”的艰难历程改革通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平凡岗位上的责任心建设通讯《“探界者”钟扬》叶雨婷科学家钟扬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改革通讯《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改革新闻评论第六单元《拿来主义》鲁迅学习之道文化遗产继承问题革命杂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雷雨》曹禺对人生的深切关怀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人性的觉醒和革命的呼唤革命话剧第五单元《与妻书》林觉民报复与使命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义的抉择革命书信第六单元《祝福》鲁迅社会人生封建礼教的批判,呼吁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革命小说
表1-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篇目来源单元篇目作者单元主题主题时期体裁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党领导下的精神力量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革命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对长征最终胜利的回忆,长征精神革命回忆录《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对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女孩的回忆,人道主义精神革命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香港回归,爱国之情建设消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共产党的伟大信念建设通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记念刘和珍君》鲁迅革命文化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反动势力的痛恨革命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纪念“左联”五烈士,歌颂革命烈士的伟大精神革命散文《包身工》夏衍对国统区的黑暗的抨击革命报告文学《荷花淀》孙犁歌颂革命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革命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歌颂解放区的恋爱自由观革命小说《党费》王愿坚歌颂地下工作者的忠诚和牺牲精神革命小说选择性必修下册无
在教材数量占比上,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均占有一定比重。统编版必修上册16课,此类选文6课;下册16课,此类选文3课;选择性必修上册10课,此类选文3课,集中在第一单元;中册13课,此类选文3课,集中在第二单元;下册14课,无此类选文,因所选《茶馆》选段为第一幕,反映戊戌变法时期的人情世态,故不能算在此类作品之内。此类选文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比约为21.7%。人教版必修教材共65课,此类选文有8课,约占12.3%。在数量占比上,统编版占比要高,表明统编版对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性,“在语文课程中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属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社会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的必然主张”,这有利于提升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隐形价值观。
在教材数量单元分布上,两版教材均呈现数量分布不均的特点。人教版选文多集中在必修一和必修四两册,必修一占比最高,统编版多集中在必修上册。但与人教版单篇课文呈现的方式相比,统编版在课文呈现方式上有了极大的改变,“教材专门设置了革命传统教育单元”,多数选文呈现出多篇同时出现在一课或一单元中的特点,体现出统编版在此类选文编排中的两大特点:专题学习、泛读与精读结合。在相对集中的分布中,有利于缩短学生与作品和时代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加强了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和时代人物更加明确。
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文与人教版选文类型分析
2.1 文体类型分析
按照新课标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这两大任务群中的表述,我们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分为三类,即文学性文本、思辨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文学性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人教版教材中,文学类文本占比最大,小说和诗歌又是重中之重,统编版教材亦如此。这些作品通过深刻的笔触,以语言魅力塑造鲜明的革命形象,引导学生体会崇高的革命精神,加深理解的同时得以深刻反思。
思辨性文本包括杂文、论文等,这类作品有着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结构,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但此类选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少,在两版教材中仅有鲁迅的《拿来主义》一篇杂文。
实用性文本包括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等,这类作品时代特点和文体特色鲜明,有助于帮助学生回顾真实历史,引发情感的共鸣,人教版中此类教材占比33%,而在现行统编版教材中,实用性文本明显增多。
不同的文本类型均有自身独到之处,诗歌能够展现革命人物的鲜明个性,小说能够再现战争中殊死搏斗的宏大叙事,新闻能够贴近当时的时代背景,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不同体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刻领略革命精神,加强自身的精神建设,而且能够掌握不同体裁的特色,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两版教材体裁丰富,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合理结合。人教版选文明显偏重文学性文本,统编版弥补了人教版的缺陷,加重了实用性文本的比重,但仍有不足,思辨性文本的占比应该得到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2.2 单元主题类型分析
单元主题是对整个单元整体内容的概括,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单元重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性。
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中,选文编排侧重文体方向,每册按照同一文体来组织选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以不同的文体穿插在教材之中,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主题为“现代新诗”,穿插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第三单元为“写人记事散文”,穿插有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统编版按照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表面以人文主题编排,但每单元选文明显存在专题趋势,例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党领导下的精神力量”,本单元的文本均以实用性文本呈现,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为“革命文化”,本单元文本皆为小说。
人教版以文体为单元主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但是课与课之间缺乏内在关联性,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以不同文体穿插在众多教材之中,设计相对散乱,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吸收。统编版在结合人教版文体编排优点的同时,将人文精神以专题的形式渗透其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不再是以一种文体附属于各个单元,而是更具有针对性,在强调革命传统的同时结合文体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中国革命传统的主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相关文体知识,迁移运用。
3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文与人教版选文分布分析
教材中选文的分布状况体现了教材编排特色,两版教材都显示出语文课程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宏观角度上,选文数量和单元分布方面的异同前面已经分析,微观角度上,两版教材在选文内部时代分布和作者分布方面也存在异同。
3.1 时代分布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提出,革命传统“在和平年代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它历经了革命、建设、改革三段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理想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改革创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贯穿整个过程。
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将选文划分为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和统编版选文都包含有这三个历史时期,但人教版偏重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仅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借香港回归抒发浓浓的爱国情谊,改革时期仅一篇《飞向太空的航程》,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这一事件,歌颂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无论是建设还是改革时期,记录的都是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将选文重心偏重于革命时期是人教版的一大缺点,不利于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且革命、建设、改革这三个时代都承载着澎湃昂扬的革命精神,不可偏废。
统编版依旧以革命时期的选文为主,但相应增加了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选文,且精心挑选了贴近高中生实际生活的文章,如《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无论是袁隆平院士还是工匠精神,都是当今学生耳熟能详的,如此便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达到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的融会贯通。
3.2 作者分布分析
人教版选文作者,例如鲁迅、毛泽东、巴金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作家或者是著名的民主主义作家,精选这些投身革命的大家的作品,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但选取范围未免过于狭小,无法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统编版中,除却我们所熟知的革命大家的作品,也增添了众多普通作家所记录的国家大事乃至个人抉择,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以通俗易懂且情真意切的笔触,将那个风云不定的年代中的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义之间的拳拳深情与难舍难弃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便丰富了文本内涵,更有利于开拓视野,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深层理解,促进学生心灵的转变和思想的多元探究。
“教材的选文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将历史情景带入现实,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情感上的迁移,从而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学到生活的真谛”。时代不断发展,学生与那个浴血拼搏的时代之间有着极大的距离感,不能真正感同身受,语文课程要“特别注重选择那些带有永恒价值、超越时空、常常为时代情境激活、达到文质兼美标准的语文经典”,学习经典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感受那个苦难的时代,更重要的是将经典中所承载的革命文化镕铸到现实生活中,更好的服务于当下的生活。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相关选文的编排,人教版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然而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此统编版在统筹时代发展需求和人教版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更好的展现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两版教材之间的差异,关注统编版在这一方面的专题性趋势、革命文化和时代特色鲜明的特点,依据教材变化,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发挥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9年印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林志芳,潘庆玉.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0(05).
[3] 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4] 杨九俊.立德树人 合时而著——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特点解读[J].人民教育,2019(20).
[5] 王本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亮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9(25).
[6] 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
[7] 蔚麟.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策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8] 杨新蕾.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9(18).
[9] 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作者简介:张馥伊(1998-),山东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语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