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索
何俊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作者简介:何俊(1979-),女,湖南道县人,保险职业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联系电话:15802650816
摘要:当前,从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视角全方位审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发现仍有提高的现实需要,德育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新路径。以解读高职德育的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应建构一种中华文化认同的德育教育理论设想和实践模式,明确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担负起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使命,寻根中华文化,生成心灵家园,塑造道德人格;并探索出一条中华文化认同视野下的德育教育实施路径,发挥文化引领、固化、传承的作用,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从而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和民族归宿感。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德育,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
中华文化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亲民、至善,说的是,对己修身养德,对人亲爱人民,从而达到至善境界。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恰恰在回答“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当今,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可见,我国“德育至上”之思想精粹垂范两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上)道德之重:高职大学生难以承受?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大学生规模剧增,高职德
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而备受关注。如何实现高职德育的最终目的,使高职大学生做到道德自化、行为自律、矛盾自解?又如何提升高职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使高职教育完成其职业引导、思想引导、价值判断引导和人生观引导的德育使命?这些问题亟需化解。
高职大学生,一个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群体。虽然他们也被冠之以“大”者,但同是一批刚跨过成年人门槛的青年,他们的身上却毫无大学生的优越感。首先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基础差,甚至还存在自信心不足、缺乏进取意识的普遍心理。这一类由高等教育制度催生的却又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们,他们的社会角色、制度性反应和自觉性活动等都明显地脱离了文化形态与内涵。欲议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化路径,我们需从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视角来全方位地审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现状:
1.学校视角
首先,高职大学生普遍重视智育、轻视德育,表现在:仅仅感兴趣自己的所学专业,对
思想政治理论课毫无学习热情,甚至厌倦和抵触一些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有些学生存在对社会、国家、制度等的不满意,缺乏政治自信,且只流于言语攻击,并无改变自我、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与行动;部分学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往政治进步,却又不想真正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其次,高职大学生多数强调个体、忽略集体,表现在:部分学生混淆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简单认为集体主义与许多现行政策相矛盾,从而片面以为集体主义并不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强调个性和自由,丧失集体荣誉感,不愿接受集体的约束,基本不参与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
再次,高职大学生已经不谈理想,只讲实用,表现在:多数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格调不高,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收入多少作为择业的第一因素来考虑,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发挥作用和特长方面则降到次要地位。
最后,高职大学生常常不愿付出,乐于索取,表现在:一些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想要进步,却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想做生活的强者,却在现实生活中无所适从;想要收获,却总吝于奉献。
2.企业视角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自始至终强调为生产一
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即将步入岗位的高职大学生成为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现实社会中企业对当今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评价不容乐观。
多数企业认为,高职大学生的世界观不十分正确和科学;人生观还不成熟,尚未成型,高职大学生们不认为道德修养会决定自我人生的高度与深度;价值观也不明确,多数以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为取向;另外,企业对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太认可,学生们经受不起批评和挫折,同时还比较急功近利,有一部分是徒有热情而并不脚踏实地,真正品行好又懂社交的并不占多数;而对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企业普遍认为仍不够敬业,不够讲良知,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甚至重利而轻义。
3.学生视角
高职大学生并非对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毫无认识,从目前现状来看,他们也或多或少表
现出对德育教育的关心。
一是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高职大学生们最多只能认为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大量阐述几乎不能完整表达或接受。二是对道德功能的理解,更多地同意道德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而意识不到或不愿承认道德也有独善其身,获得良心满足的作用。三是对道德实践的理解,几乎都能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德性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培养塑造而成的,但又不赞成道德是超功利的,部分学生认为品德好坏不能直接决定就业优劣,个人技能才应是社会就业的首要衡量标准。四是对道德教育的理解,普遍希望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为人处世之道,比较热爱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但却并不喜欢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认为空洞、说教太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来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德育分数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出个人的道德素质;希望有更多的启发思考、讲座讨论、实践体验等授课形式,但多元化的教学同样不能普及开来而往往集中于少数几位同学之体验。
(下)建构之路:德育教育岂能“去文化”?
一、德育的文化性分析
德育的根本旨趣在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认知与塑造。离开了人,也就谈不上德育教育问题。正是人、文化、德育教育之间的紧密关联,决定了德育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通,共生一体。德育与生俱来地具有文化之性格,同时还具有传承、创造、传播、交流的文化功能。所以,从文化之维度审视德育的概念、主体、目的、内容、方法,我们才能整体地把握和理解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德育目标。
1.德育概念的文化性格
我国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古已有之。《说文解字》里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今字作纹。”这里的“文”不仅意指文字、文章、文采,还通“纹”,意指草木纹理、星座龟壳等事物,由此引申为礼乐制度和法律条文等。《说文解字》里的“化”是“匕,变也。”《易·系辞传》据此解读为“知变化之道”。《礼记·乐记》则解释为“和故百物化焉”。化作为变化是为宇宙之道,变化进而演绎为“教化”、“教行”的意思。所谓“文化”,就是通过人事、人为,按人的方式、目的使自然的对象化为属人的并形成人的世界,即文化世界。正如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命题,也是意味着通过人为改造人自原始质朴的自然本性,使人成为文化存在物。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化的概念,一般理解为文化化人、道德教化,这样文化便与人的内在修炼和德性养成等联系在一起了。
2.德育主体的文化性格
对于我国的德育主体而言,既指学生,又指教师,作为人都是一种文化存在。他们处于
某种特定的中华文化之中,必然要接受中华文化的陶冶与塑造,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特定的中华文化之性格特征。同样,人的道德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并通过文化影响来实现。因而,我国高职大学生的道德品性只能借助于中华文化来解释,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通过对中华文化这个“巨大文本”地不断解读、认知、认同、反思与创造活动,获得一种表现其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不断地以此滋养生命,最终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道德个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文化创造了个人,文化使人成为人。
3.德育目的的文化性格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培养人得以在社会安身立命的理想人格。中华文化本
就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是追求完美人格。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历来强调“德育至上”,譬如“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这种伦理文化造就的生存方式使得个人、社会、教育之间建立起紧密关联,可以说,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样式,从更基础的层面上对德育教育起着导向、规制和协调作用,对人进行着无所不在的熏陶与塑造。
4.德育内容的文化性格
每一个民族在独特的生存环境中都养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特有的文化观念,我们可以
称之为文化精神。在我国,文化精神从古到今无不贯彻着“仁爱”二字。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以“文、行、忠、信”作为德育内容的四端,这四端是孔子对学生施德时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实质内容即“仁”的思想。由此可见,一种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德育内容也相应围绕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进行选择与提炼。无论道德常识还是道德价值观,都源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特性。
5.德育方法的文化性格
德育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它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文化会选择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城邦社会,文化崇尚自由、民主,德育教育的方法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代表,主张通过启发、诱导的方法帮助和教育公民,使其自己领悟道理;而古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崇尚仁爱、和合,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修心法为主,要求人们达到至善的境界。当代社会也是如此,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采用的德育教育方法迥然有异。中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榜样示范、修养指导等,西方学校则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
二、 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模式构想
基于对德育的一种文化性格分析,我们意识到,德育教育并非只能被动地适应文化以至
于在文化的变迁中随波逐流,反之,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方式,更应具有自身的主体性,能够通过对道德人格的塑造而重塑道德。这种文化认同理应成为当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然使命。
1. 德育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之理论涵义
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在认知、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心理选择过程。只有被
认知、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的民族精神,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行动感;也只有形成表现为一定稳定性、内聚性、亲和性的文化认同,才能使人结成一股绳,高度凝为一体。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指德育教育不只是作为文化的被动适应者,简单地进行传承,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要担负起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使命,引领高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成,树立高职大学生的本土意识和民族归属感,从而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结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分析,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理论构想具体解释为:
第一, 学校要寻根中华文化。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实际存在一个误区:简单地视德育教育的工具性意义为其本体性意
义。随之而来的现实中的德育教育,倾向于政治化,功利化,教条化,更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如此虚无缥缈,化为学生教育圈中可有可无的妆点。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可谓忽视了其应具备的文化内涵及品位,模糊了德育教育的不可回避的文化立场,缺失了人格培育中应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追求。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之根。作为学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与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剥离,因而德育教育首先需要培养文化寻根意识。
第二,企业要生成心灵家园。
作为和高职院校合作紧密的企业,在德育教育方面有更多的要求,概而言之是:注重个人身体的内在经验,视其为建构知识的来源,并从个人内在经验的探索与归纳,建立一套复杂的知识体系。
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作为历史形成的稳定的生活方式,始终制约着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应该说身处于何种文化之中就会生成何种人。因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化人”,在塑造人,没有人能够逃离文化的影响。在此意义上,企业文化即教育,企业文化环境构成了自在状态的但却对人产生最直接、最广泛乃至于最有影响力的教育,那么德育教育自觉自为地促使个体文化性的生成,继而传承和创新企业价值观,引领个体精神世界的生成和塑造,使个体形成富于文化特色的道德性,进而成为与所生存的文化环境和谐共处的文化道德个体。
第三,学生要塑造道德人格。
目前高职大学生自身道德不完善:他们一面对社会投以道德关怀,一面又存着对传统和现实的叛离精神;一面描绘对未来的美丽图画,一面又迷恋现实的功名利益;一面过于关注甚至崇拜自我,一面又演绎着主体迷失的情意。
中华文化是最适合的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是促使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之取之不尽的源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促使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积极进取;诸子百家的积极思想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人生中的不同境遇找到鼓励力量和精神寄托,如儒家的积极进取、墨家的兼爱精神、法家的权利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佛教的苦、空、缘,都能使不同的学生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找到鼓励力量或精神寄托,进而指导人生实践。
2. 德育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之实践要求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去年全国职业教育
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他同样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做到立德,方能人生出彩。如何在中华文化认同的视野下创新和发展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的路径选择。
第一,坚持启发式德育,培育文化认同感。在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对话、个体与其所属社群之间的矛盾关系,从根本上来讲,还是需要从各种文化自身寻求理解、认同和方法,而不是对文化、对传统、对集体观念的简单质疑或否定。目前,文化多元共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给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要加强引导式德育,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积极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借鉴和吸收现代文明成果,扩大当代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化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群归属。
第二,增强体验式德育,拓展文化应用度。高职德育教育通过多种文化实践的浸润,在真实而自然的状态中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由此渗入学生的知、情、意、行。要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开展渗入实践的体验式德育,使学生走进真实生活,培养高职大学生在生活中最基础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如通过开展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把高职德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促使高职大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既能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又能提高他们了解认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开创在线式德育,引导文化选择性。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当前的高职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化,拓展了时空域,增强了时效性,提高了影响力,扩大了覆盖面。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要利用在线式平台,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将枯燥的德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德育的鲜活度与及时性;要发挥网络的互动优势,在网上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情趣性、互动性和生活性,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品鉴力,提高高职大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引导高职大学生理性地进行价值选择和文化选择;在网上提供各种优质丰富的在线服务,及时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教育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学会选择,使他们在社会现象面前能理智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4
[2]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卢兆梅.论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和形式创新野[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 (12)
[5]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 .学术论坛,2007(1)
[6]王殿卿.文化自觉与中国教育[J] .中国德育,2009(8)
[7]徐家林.生命关怀教育: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视野[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1)
[8]孙晓峰,孙曼娇.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文化德育与德育文化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