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研究
冯勇,郭晓蓓
摘要: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频发的情况下,培养正确的生态观对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深入理解庄子“齐物论”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追求整体平衡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环保、可持续的做法,为构建更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关键词:齐物论;大学生;生态观
大学生肩负着引领未来发展的使命,其生态观念直接影响着个人行为和社会进步,培养正确的生态观尤为迫切。深入理解“齐物论”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追求整体平衡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环保、可持续的做法,为构建更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一、“齐物论”思想内涵
“齐物论”由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提出,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主张追求整体平衡与和谐。通过“齐物”概念的阐释,表达了超越个人私利,适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绝不过分干预客观规律,从而实现内外的和谐,还由此提出“大同”的观念,强调万物本就同源,呼唤人们超越个体的狭隘,去追求整体的平衡。“齐物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和谐共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持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吁个人能够超越自身的狭隘视角,与自然互相融合,达到一种无缝连接的状态,使万物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最终实现和谐共存的状态。通过抛弃个人的偏见,人们可以更好地与自然互动,从而促进整体的和谐发展。
二是超越自我。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超越个人境界,这体现在“忘我”和“丧我”的过程中,意味着个体应当超越自我,采用更广阔、综合的视角来审视世界。这种超越个人的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因为其有助于克服个人利益与整体平衡之间的冲突,只有当个体能够超越自我,放下个人欲望,才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三是生态平等观。庄子的“齐物”概念蕴含着生态平等观,其并非试图抹平事物之间的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认可每个事物的独特价值,推崇物我相融的境界。这种生态平等观表现在对待万物时,超越个人的评价观,实现对世界的宽容与平等,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不论大小贵贱,从而达到整体和谐。
二、大学生缺乏正确生态观的常见问题
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或观点,良好的生态观能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积极的环保行动,减少资源浪费,并引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因此,应对大学生缺乏正确生态观问题予以关注。
首先是资源浪费增加,缺乏正确生态观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增加。例如大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过度使用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且未能意识到这些资源并非取之不竭,而是有限的宝贵资产。具体表现可能为在宿舍里长时间不关闭电器设备、浪费用水等,而这种无节制行为会加大环境负担,进一步加剧资源的匮乏。
其次是个人价值迷失,缺乏正确生态观可能会使大学生个人价值迷失。现代社会往往强调物质追求,大学生也可能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了内心的真正需求,继而由于过度关注外部的物质成功,导致内心的空虚感和情感的贫乏。这种价值观的偏离还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和社会融入。
最后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可能倾向于追求短暂的享受,过度消耗资源,忽视了对未来世代的责任。像是一些大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因为它们方便、快捷,然而这种行为却可能加剧塑料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且这些塑料制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丢弃,难以降解,这显然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
三、“齐物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态观的可能路径
针对资源浪费问题,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对“齐物论”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解。通过深入探讨这一观点,大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之间应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平衡状态,并以此激发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减少不必要的能源和资源消耗,采纳更为节约和环保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浪费行为,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出积极的力量。
针对个人价值迷失问题,需要着重研究“齐物论”中超越个人的境界的思想。通过学习庄子对“忘我”与“丧我”的阐释,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可能造成内在空虚与情感匮乏,而后透过超越个体的视角,更好地领悟个人与自然的共生联系,从而培养内在的平衡与健康。这样的认知非常有助于大学生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注重内在成长与情感丰富,从而避免深陷于个人价值的迷失之中。
针对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问题,需要深入学习“齐物论”中生态平等观的内涵。通过领悟庄子对“齐物”的阐释,大学生将明白每个事物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应忽视对未来世代的责任,而要追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兼顾当前需求的同时也思考后代需求。通过培养生态平等意识,大学生将更加注重生态平衡,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更加谨慎,并主动采取积极行动,倡导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社会实践。
四、结语
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频发的情况下,培养正确的生态观对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古老的“齐物论”思想可为此提供宝贵启示,其强调和谐共生、超越个人、生态平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树立尊重自然、追求整体平衡的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庄子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8:113.
[2] 荆雨.(2019).道通为一:中国哲学之共同体观念及其价值理想[J].社会科学战线,2019(12):16-23.
[3] 吴根友.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163.
作者简介:冯勇(2000—),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2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郭晓蓓(1984—),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