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王 亮
教育部从 2003 年开始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此后每年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还即将启动规模更大的“教学质量工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20 年教育发展纲要》都把“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可见今日中国高教界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视。但是,如何衡量教学质量,从哪些视点观察教学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靠什么来提高教学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命题是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变迁、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而变动的。因此,笼统地说教学质量并没有什么意思,需要针对社会背景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众所周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以往的几十年中这个问题一直会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会发出有关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指示,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关注的一般是中小学生和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而大学生课业负担和相关的教学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广大专家学者足够的重视与研究。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多数集中在“中小学课业负担”研究,即使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也是仅限于提高教学质量,很少联系到高校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并没有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与研究。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处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黄金时期,因此他们所面临的课业负担和课堂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段,大学生的特殊性就是有别于中小学生,作为处在走向社会、进入工作状态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校教育阶段。大学时期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对课业量产生直接影响,课业量又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效率、生活健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大学生课后的课业负担,能够为其专业方向的个人研究、兴趣发展、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业等各种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能够为其减轻生理、心理上的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能够为大学生突破现今大学教育模式中机械化、僵硬化的部分带来正能量,这是大学教育制度的一种改变和优化。
随着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越来越为关注,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做过一些研究。前人的研究取得的丰硕的成果对笔者的研究大有裨益,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某个专业或者某门课程学习状况的研究上,对整体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调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对于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也颇多,但是多数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对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而从大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分析与探讨的研究是比较少见的,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篇幅比较短小、比较零散的、缺乏系统性,而真正地从大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去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途径的研究几乎是欠缺的。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探索有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各大高校和教育界的关注重点,而对课堂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进行很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国内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则是通过高校内组织听课、督导查课等来认定和监督的,这些方式并不能够准确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授课竞赛类型的教学活动大多是由高校内的评判者,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也仅是通过对教师评教的方式来评定,这并不能完整准确的反映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课业量没有一个严格且人性的标准,是否每门课都需要作业,多少作业合适,课程培养时长和作业量的联系等方面,都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高校的教研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时,绝大多数是针对某门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时间长短、教材等进行研究分析,课业量的多少往往被忽视,但是笔者认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健康以及整体的教学质量。
课业量的判断标准分析:基于课下作业的基本概念,专业不同的特点,课业负担过重与否这一标准很难明确判断,它会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情形,我们并不能硬性地确定出课业负担过重与否的标准。这也是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够说出其标准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的是课业负担过重与否的标准存在不确定性。可以确定的是课下作业不应影响学生的休息,影响大学生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单调乏味的课下作业设置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并在其心理方面造成课业负担重的印象,会造成学生对作业抵触、烦躁的心理。课下作业类型安排应具有逻辑性、合理性和多样性。任何负担都不应该违背大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这一宗旨,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要时刻与学生为本,要形成一种人本的社会生态、校园生态。
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课业负担过重会给学生带来种种危害,包括繁重的课程所带来的学习压力会扼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消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量枯燥的课外作业会阻碍大学生参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影响大学生生活与实践,从而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不愿动脑思考;课程内容结构形式枯燥单一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课业负担”过重多造成的危害所体现出最需要值得注意,最实质的层面的表现形式就是大学生蒙受的身心损害,进而与人本主义背离。
高校教学改革主要作用和意义应体现在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合理的、符合时代特点的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以说是高校教学改革最为核心、最为根本性的目标。(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