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协同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陈骅1,饶芸2
(1.中国计量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学风建设既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实践探索出一套“多方管控、四位一体”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字: 高校 学风 学风建设
一、学风的内涵和学风的重要性
学风即学校风气,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是高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的反映,是学校的灵魂。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学风的内涵来看,学风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学风建设,则必须有一个有效连接教师和学生,并且形成一种风格的管控,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影响学风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教”、 “管”三个方面。
(一) 、学生个体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功利性较强。
在进入高校之前,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即升学。然后,进入高校后,部分同学面对大学相对宽松且多彩的大学生活,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之没有合理的大学学业规划、自身定位日渐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他们中有些甚至凭直觉带着功利性、选择性的学习课程。这对大学生个人的素质提升造成了不良影响,从而也影响了高校学风建设。
2、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较弱
在高校,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端,学习纪律松懈。课堂上,迟到、早退和无故旷课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心猿意马,思想分散,玩手机、看报纸、聊天、睡觉屡见不鲜,下课后作业敷衍了事,考试时临阵磨枪甚至铤而走险。这些同学交友、网游、休闲时间过多,学习、实习、实践时间过少,缺乏自控能力,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习、实践和其他事务。
3、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较差
进入大学以后,授课方式、学习环境与中小学截然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部分大学生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学习方法不得当,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有的精力过于分散,忙于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有的只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知识不能用于实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4、专业思想不稳定,厌学情绪较严重
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所填报的专业了解不多,认识不够,专业选择不科学,有的学生没有填报该专业而被调剂到了该专业。进入高校以后,这些学生发现就读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相去甚远,和想象中的有较大的差别,渐渐产生了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认知迷茫、对前途感到困惑等思想波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产生了转专业想法,较为严重的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
(二) 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投入不够
从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看,不少学生认为有些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课前备课不足,课后缺乏指导,上课时照本宣科,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教学方案研究,无法吸引学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课堂管控不严。
从高校的教学情况看,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严谨的执教的精神,如部分教师对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学习情况不闻不问,课堂上任凭学生玩手机、看小说,甚至对学生的睡大觉、吃零食等现象也熟视无睹。
3、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社会及大学的转型升级,加之经济建设效益,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大多高校普遍存在,许多高校教师对科研建设趋之若鹜,对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成果研究相对不足。
(三)高校管理方面
1、高校扩招
大规模扩招以后,导致教师资源,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相对不足,加之扩招后学生人数较多、层级较为复杂,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班上课情况较多,教师监管相对乏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风建设。
2、课程设置滞后社会需求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上看,部分学生反映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年变化不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社会调研,与社会需求渐行渐远,某些专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课程安排不太合理,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风建设。
3、管理导向重结果轻过程、重指标轻建设
由于高考扩招、教学资源紧张等原因,许多高校不得不采取“重数量、唯指标”的粗放管理方式,但这种粗放管理的方式只是暂时获利之法,不是长久权宜之计,重结果轻过程、重指标轻建设的管理方式难以形成励精图治、笃学善问的健康学风。
4、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
学风建设是当前高校建设的重要课堂,各高校对于如何加强学风建设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但很少高校将学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和建设。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部门,教师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协同度缺乏,整体设置不足,导致学风建设收效甚微。
三、多方管控、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学风建设对策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济与管理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风整体建设研究, 针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在风格,进一步明确了学风是师生员工共同治学的精神风貌,是一个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整体,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工作,必须要从教、学、管、控等方面多方联动,作为一个整体齐抓共管、协同推进。2011年至2014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教师、教管、学管”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学风整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1、明确学风整体系统构成要素
经济与管理学院从学风系统功能组成成分着手,将学风系统可以分为学生学习、教师治学、教管督学、学管导学四个子系统,其中教管包括院领导、系主任、教学秘书(教务员)等管理人员,学管为学工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四个子系统亲密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2、厘清学风整体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关系
从学风整体结构看,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在整个学风建设系统中不仅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学风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力量,教师教风所体现的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高低、教学水平优劣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是高校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受体,接受教师、教管、学管三方的影响,同时也是教学成果、学风建设的最直接的反馈者。教管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教师、学管三方施加影响,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整体设计学院的学风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接收来自学生、教师、学管的反馈信息,重新调整政策和制度,保证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学管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全面关心并反馈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生活等课堂内外的其他各种问题。
3、注重学风整体系统各子系统协调
(1)时间整体性协调
学风建设各要素在时间上层层递进,紧密关联。学生、教师、教管、学管四个子系统子系统工作也是各有先后,学风建设依从一定的时间维度展开: ( 1) 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2) 规划阶段 ( 统一思想、出台制度) ; ( 3) 方案设计; ( 4) 宣贯培训阶段 ( 对象包括各部门,师生) ; (5) 运行阶段; ( 6)总结、反思阶段; (7) 调整方案、再实施阶段。以上的时间维度是一封闭循环圈,保证学风建设的持续性。
(2)逻辑整体性协调
经济与管理学院采用一种先自上而下(教管到教师、教师到学生)再由分到总(学生、教师、学管到教管)的逻辑顺序展开,教管(院领导)要求教师从严治学、严格课堂考勤,依托学院开发的课堂实时点名系统以及教室监控系统,监管教师的教学规范性,抓教师教风,教师亦通过课堂实时点名系统,对学生严格课堂考勤制度、上下课制度、课堂监管制度,抓学生学风,学管根据课堂实时点名系统对教师课堂考勤情况监管学生学习并及时向教管(系主任、院领导)反馈学生、老师意见,促进学风,教管(院领导)根据学生、教师以及学管监管反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制定学风建设方案,改善学风。
(3)功能整体性协调
在整体功能性协调上,经济与管理学院严格把握监管学生、教师、教管、学管四个子系统的时间和逻辑顺序,要求及时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联合作战,避免子系统中若出现各自为政、相互推诿等协同度不够的情况。
四、“四位一体”学风建设效果
2011年至2014年,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同一门课(《经济法》)不同班级和同班级(10营销1班)不同们课的课堂出勤率、考试不及格率作了跟踪和比较:
1、同一班级(10营销1班)2011-2014年课堂出勤率和期末不及格率变化
图二:10营销1班2011-2014年课堂出勤率 图三:10营销1班2011-2014年课程考试不及格率
2、同一课程(《经济法》2011-2014年到课率和不及格率变化
图四:《经济法》课程2011-2014年课堂到课率 图五:《经济法》课程2011-2014年考试不及格率
实践证明,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位一体”学风建设体系由于多方联动到位、布局分工合理,从而取得了良好成效,教师课堂点名率、管控率以及学生课堂到课率成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学生课程考试不及格率成明显下降趋势,最终10营销1班被评为全校特优学风班。
参考文献
[1]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2).
[3]杨健科,朱艳,李树坚,赵冠明.论学风建设的整体设置[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6):49-52.
[4]雷卫平.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90-193.
[5]秦培涛,高明旺,赵闪.高校学风建设: 基于“人的发展”视角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108-111.
[6]张婷婷.学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