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以语言模因论为指导
殷阳丽 胡瑞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618000)
摘要:模因论是语用学界新兴的一种解释文化进化的理论。模因的载体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模因的载体,语言也不例外。语言模因更是模因家族的一个庞大团体。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一直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本文从语言模因论角度出发,探讨了四、六级教学的过程和主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模因论;语言模因
一、引言
始于1987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始于1989年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即大学英语考试(CET,通称“四、六级考试”),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主持和领导下,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设计和开发,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共同实施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考试对象为修完大学英语相应课程的在校大学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考试规模渐渐壮大到现在每年参考的人数达一千多万,俨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科考试。2005年起,四、六级考试从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 013 年,四、六级的考试题型又有了调整:原词组和短句等的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短文长度及难度不变,考生被要求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原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篇章长度和难度不变;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听力理解从之前侧重考察听力广度改革为重点考察细节处的单词和词组,要求考生听得没有以前那么范,而是更仔细更具体。长篇阅读不再像快速阅读那样限制时间,这也反映了四、六级考试更加注重考生英语水平的“质量”而不是“速度”。翻译的难度加大,从单句翻译改革为段落翻译,更加注重测试考生的综合英语水平。翻译是听说读写的共同体现,加大翻译难度,是对考生英语水平要求提高的风向标。这一系列的改革也给大学英语教师的四、六级备考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新的挑战。
二、 语言模因论
(一) 模因论
模因论是近年来语用学界炙手可热的新兴理论,它最初源于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 1976)的《自私的基因》一书。Dawkins认为, 除了DNA 以外, 还存在另外一种复制因子。这种复制因子被他命名为“模因(meme) ”。“meme”源自希腊词“mimeme”,意指“被模仿的东西”。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 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 它的核心是模仿。具体说来, 它可以是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的模式;也可以是科学理论、宗教信仰、决策程序、惩罚模式、客套常规; 等等。(Dawkins 1976: 206; 2006:192)举个典型的例子,埃及金字塔的四棱锥形状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它已经成为建筑界的一个经典模因,被广泛传播复制,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世界闻名的法国卢浮宫。再如,音乐知识里面的节拍就是一个典型的音乐模因,所有的曲子都是对其节拍的一种复制和传播。可见,模因无处不在,存在各个领域。简而言之, 任何想法、说法和做法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二) 语言模因
Dawkins 起初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 后来又将模因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 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Dawkins 1982: 109) 。这样的提法比较抽象, Blackmore 的讨论则比较具体, 她紧紧扣住模仿的概念, 认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 Blackmore1999: 66) 。如此看来, 任何东西, 加以模仿、复制与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模因。语言与模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本身是一种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模因又寓于语言之中, 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都有可能成为模因;模因的传播复制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模因本身又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因此以语言为载体的模因叫做语言模因。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如果语言不再为人所模仿和使用, 那它必然逐渐被人遗忘并走向消亡。
(三) 语言模因传播四阶段
Heylighen把模因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输(transmission)。同化是指模因能引起宿主的关注,并被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记忆指模因在记忆中保留的时长。模因在记忆中保留的时长取决于某个观点或事物的重要性、关联性和重复频率等。其保留的时间越长,变成强势模因的机率就越大,感染其他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表达指模因被宿主从抽象的记忆模式转化为具体的有形体。最常见的表达就是话语﹑图片、文字、行为举止等。传输指模因从一个宿主成功传输到另一个或多个的潜在宿主,传输的过程就是模因的复制过程。(Heylighen 1998)在这四个阶段的每个阶段中,会有一些弱势模因被淘汰,剩下的能被宿主成功传播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结合语言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特点,大学英语四、六级备考教学应该将四、六级相关信息转化为强势模因,并将其复制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最大化,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应战四、六级考试。
三、 语言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四、六级教学
(一)四、六级教学过程四阶段
学生从掌握四、六级考试相关信息和各题型解题技巧到运用自身英语技能去解题的过程,反映到教学中就是备考教学需要囊括的各方面。模因论指导的四、六级教学过程,侧重于从语言模因传播的四阶段出发,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教学过程,使四、六级相关信息的语言强势模因进入考生的认知系统,实现良好的语言模因输出,帮助考生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在同化阶段,教师凭借讲授法,介绍大学英语四﹑六级各题型的要求和相关信息,以及各题型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解题技巧。考生通过同化这些内容,将之转化为强势模因,对四、六级考试这个整体及各个题型有了全面具体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各题型的相关背景知识。第二个阶段是记忆,考生对以上语言模因的同化和接收只是短暂记忆,通过这个阶段考生才能真正记住这些语言模因,将之永久转化为自身的认知。第三阶段是表达,教师应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全真试题和模拟考卷,进行广泛全面的模拟练习,实现从同化、记忆到语言模因输出——即表达的过程。最后是传播阶段,教师和考生都充当了语言模因传播的宿主。教师可以凭借讨论法、相互纠错法等来加强强势模因的传播,让考生之前接收的语言模因得以巩固和相互传播。
(二)四、六级教学的主要方法
如上所述,在每一教学阶段教师都需要采用一些主要教学方法。首先,讲授法是同化阶段的主要教学方法,且其他整个过程中的各种其他方法需要与讲授法结合,并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口头语言辅以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考试思想教育,传授四、六级考试基本信息和各题型要求,以及相关背景知识。
在记忆阶段,教师仍主要采用讲授法,可以结合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而对考生则要求采用语言背诵和记忆法,来加强其接收到的语言模因的强化,努力使其演变成强势模因。朱战炜认为,根据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语言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背诵本来就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 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少儿时熟背的语言材料,不管是汉语的还是英语的,到中学、大学,直至垂老之年仍能在大脑中复制出来,在言语交际中应用。教师应提供大量四、六级词汇模因,文化背景知识模因等知识点供学生去记忆。大量的背诵和记忆可以使学习者在大脑中为自己创造出一种语境, 加快和巩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在表达阶段,教师主要采用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大量进行四、六级各题型的针对性练习和集中的四、六级真题和模拟题测试练习。凭借练习,实现语言模因和解题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练习法对于巩固语言模因,引导考生将其应用于四、六级解题过程,强化其解题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
最后,在传播阶段,教师除了用讲授法、练习法,还可以广泛运用分组法和讨论法。教师可以针对上一阶段练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全班范围或分小组进行讨论。也可以选取某些学生的解题答案,在全班范围或分小组讨论,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找出并纠正其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复制和传播之前接收的四、六级考试语言模因。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Extended Phenotyp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Blackmore, S. 1999.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 J].语言科学(6),2005.
[4]彭菲.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新题型及其教学研究-以模因论为视角[J].校园英语/高等教育,2014.
[5]朱战炜.语言模因论与英语听说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