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低效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孙焕盟 ;胡婧雯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诚信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诚信教育低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诚信教育工作。为此,我们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以诚信教育为新着力点,分析诚信教育低效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诚信教育内容陈旧、诚信教育方式落后、诚信教育评价方式和主体单一、诚信教育主体缺乏诚信。从而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具体是改革诚信教育内容、紧扣时代主题,丰富诚信教育教学方式、增强诚信教育实效性,改变原先单一的诚信考核、完善诚信教育评价方式和主体,在增强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础上培养出诚实守信、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诚信教育;低效原因;对策
一、概念界定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这就要求人们不以暗中作恶无人知晓而自安,不以超过实际的虚名而自喜,不以出于不正的动机而取得的某种效果而自夸,不以伪善为荣,不文过饰非,不为自己的恶行、过失辩解、开脱,不以不知为知。
诚信教育,是以了解诚信的内涵,认识诚信的基本要求为出发点,对人守信,对事负责,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
如何理解诚信教育低效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诚信教育有效性。它是指学校在对学生实施了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后,学生在诚信认知、诚信情感以及诚信意志等方面的转变和发展,并能根据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事诚实,不自欺欺人,更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利益的事,能够立信于人,使我们的教学具有意料之中的效果。因此,诚信教育低效,就是指教师教学方式不当或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激励学生树立较强的诚信认知,诚信意志不坚定,甚至发生不诚信行为。
二、诚信教育低效的原因
(一)诚信教育内容陈旧
首先,我们的教育内容过分强调了校纪校规教育,强调规范管理对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的作用。例如,高校以全面、具体、规范的制度对学生的学业、考试、奖贷、就业等行为进行管理,希望以规范管理来约束学生不诚信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人格的养成。但过分倚重校纪校规教育和规范管理,不仅不利于他们诚信人格的培养,也可能使诚信道德教育陷入僵局,往往无功而返。
其次,诚信教育内容以传统的规范为主,未能依据时代需要,增添新的内容。当前的情况下,社会处于转型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诚信道德问题不断发生,原有的诚信道德教育内容不足以解决,教育内容的相对落后,致使学校未能针对实时发生问题,提出恰当的教育策略。
(二)诚信教育方式落后
诚信教育方式方面,重理论灌输轻实践转化。学校道德教育“实质是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帮助下,消化、吸收、实践德育内容的过程”。但是,目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这一完整过程,主要是忽视了诚信道德本身的践行性,淡化了诚信教育活动的实践转化环节,缺少引导大学生在“真实”的道德生活中进行诚信体验的教育方法,过于关注“接受”的过程而忽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使诚信“被抽出了它的人性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范”。可以说,正是这种重视理论灌输轻视实践转化的诚信教育方法阻碍了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过程,甚至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三)诚信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从教育评价方式看,存在重视结果评价轻视过程评价问题。当前,我们对大学生诚信道德行为的价值判断还存在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的现象。高校对一个大学生的好坏的评价,主要考察他的学业成绩、个人品行等是否优秀,注重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也就是说,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过分关注和肯定大学生诚信行为结果,而对于其诚信行为动机、过程和获取结果的手段的道德正当性和合理性缺少评价。例如,高校十分关注大学生的最终就业率,而对于学生求职应聘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诚信教育主体缺乏诚信
就诚信教育的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
首先,就教师而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格品德和非凡的道德意志。然而,在众人惊呼诚信离我们越来越远,稀缺的诚信资源已经无法支持社会的和谐发展时,人们发现,部分教师亦在肆意“突破”诚信这一为人的道德底线。部分高校教师自身诚信品质的缺失也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教育大学生诚实守信,需要教育者的言传与身教。教育者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讲诚信的典范。
其次,就学生而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选择能力, 加之其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 社会阅历不深, 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全面认识, 对社会转型期内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 感到迷茫和困惑不解。
三、提升诚信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改革诚信教育内容,紧扣时代主题
诚信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及时性。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指诚信教育的内容要合乎大学生特点。合乎当代大学生关注现实,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诚信教育应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空洞说教,应把道义和“功利”结合起来;及时性即及时更新,诚信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高校诚信教育也应随着社会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行新的发展,适时拓展其内涵,挖掘其理论上的新观念,并融入到教学与日常生活之中,使大学生的视听言动、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
(二)丰富诚信教育的教学方式,增强诚信教育实效性
首先,作为社会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要在诚信教育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广泛开展各项诚信教育活动;
其次,学校还要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的优势,在校内外广泛传播诚信理念,采取多种生动形象的形式使诚信教育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这样,高校就可以从过去的政治化、空洞化的道德说教中走出来,使学生学会在各种道德问题前面不屈从他人,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
(三)完善诚信教育评价方式,改变原先单一的笔试考核
在诚信教育评价方式上,高校对大学生的好坏的评价,主要考察他的学业成绩、个人品德等是否优秀,注重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当前的笔试考核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未能达到教育部关于诚信教育所规定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完善诚信教育评价机制,改变原先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而要采取多渠道评价方式。例如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 规范信用考评体系。
(四)诚信教育主体应提高自身素质,促使诚信教育更为有效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发挥道德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作为。为了使学生有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上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有效教学和教育工作就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其次,大学生也应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坚定意志,培养自身的诚信行为自觉性,在加强对诚信认识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实践,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诚信人格。在自己做到诚信的时候,不断地向他人宣扬诚信光荣的精神,从而形成全校学生践行诚信的良好道德风尚。
诚信教育不是独立于一般教育内容之外的课程,其关键在于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用诚信的理念改造现有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只有学校教育紧扣住育人的本然、教师能实实在在做好育人工作、整个学校系统的环境、制度、人际交往以一种诚信的方式运作着,这一切等于给学生树立了最有力的诚信榜样,此氛围中也有助于师生诚信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陆有铨.“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J]. 中国德育,2008(10).
[2] 鞠玉翠. 用“诚信”的方式培养诚信[J]. 教育发展研究,2012(6).
[3] 张高科.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2008(2).
[4] 邓剑华. 德育视阈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探索,2010(4).
[5] 邱伟光.学校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2(2) .2006(6).
[6] 禹旭才,颜桂花. 高校教师诚信:问题与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