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龙再洋
重庆市秀山县第三中学
摘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创新;探索
近几年来,我国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下一代人才的培养问题,关系重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的重要课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作为培养基础教育的教育师资,首先要自己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而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进而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掌握学生心理,懂得心理学学科的特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教师的迫切任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在进行中的课题“解决问题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意识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成为该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因此我认为,要想搞好“解决问题”教学研究,必须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持久地自觉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进而发挥学生装的主体性,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学生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类似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必须积极思维、探究,创造性地建立假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北京12岁的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推翻了传统的蜜蜂飞行时的“嗡嗡”的声音是由于振翅造成的观点,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这一出人意料的结论。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他们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渠道。针对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鬼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和创新的冲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思维于问题始”的心理学原则,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为了更好的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怀疑、敢于创造、敢于创新、敢于提问,采用了以下方法:
1、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室中组建6-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有条件时可将四张课桌拼在一起,按小组人入坐。教师在每节课都要安排6-10分钟让小组针对某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学习。经过讨论学习产生本组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此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即一个学生的看法或一个小组的看法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这些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2、自主活动法。教师选择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交流、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索结果上讲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讲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使学生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胆识,为以后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问题的背景、改变问题的数据、改变问题的条件、改变问题的结论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尝试改变问题后,如何去解决问题能力。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人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了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