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之我见
重庆市万州区弹子学校 陈开敏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获取信息、了解世界、认识人生、发展思维等方面,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而且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重视课前预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当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只注重知识而不注重获取知识的的能力,就像猎人走进山林时只带干粮,不带猎枪。预习,是新授课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前都有提示预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出示了预习内容:1、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课文共写了几个人,你最喜欢谁?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能把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此,我借鉴了一些名师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学生制定预习方法(三步读书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做到读通顺。首先通读课文三遍(自读、互读、赛读),初读课文时,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扫除字词障碍,同桌互读纠正读音,同桌赛读激发朗读兴趣,进一步熟读了课文;其次,划出课后生字组成的词语和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多读几遍,加以积累。
第二步,理解词语,初知大意。初读一篇课文,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文中也有学生认为很重要的词语或很喜欢的词语,可以把它们摘出来,写一写,读一读,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写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步,细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在解决了字词后,我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让学生试着初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细读课文时,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动笔批注,逐步勾画出重难点,找出课后思考题的关键句段,把自己的体会、感受写在旁,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打上问号,以便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那么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互动必定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课堂就会更加精彩,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阅读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进行师生朗读比赛,分角色朗读,朗读展示。在教学儿童诗的《我想》时,我就设计了师生之间的一场激烈的朗读比赛。一听说要和老师比赛,学生立刻来了劲,个个昂首挺胸、跃跃欲试、充满自信。比赛过程中,大家都捏了一把汗,生怕读错了一丁点儿,我也是格外小心,一点儿都不敢马虎。那份专注,那份谨慎真叫人感动。又如:在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有困难得地方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学生们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边读边圈点,有的与小组同学互读,个个兴趣高昂。是啊,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又给了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保证了阅读质量,更重要的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这下教室里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悟了文章的内涵。
三、 开展读书活动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能够学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够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四、引导课外阅读
在农村,多数都是留守儿童,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督促孩子课外阅读。即使在家的家长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很少去阅读书籍,无法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学生有了课外书,怎样去读才有收获呢?我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相关的书籍,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就一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学生才会真正融入阅读之中,享受阅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