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台诗案”前苏轼人生观的演变
周子建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河北 沧州 061001
【摘要】“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人生之路很顺利,年仅二十一岁即考中进士,并授予官职,之后历任地方大员。这一时期苏轼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不仅诗文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在地方上他也尽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苏轼偶尔表现出来的归隐态度可以视为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表现,而佛教思想则表现为结交僧人,悠游寺院。佛道思想在这一时期消遣休闲的成分居多。
【关键词】 苏轼;人生观;儒道释;乌台诗案
苏轼嘉佑二年经过科举考中进士,不久被授予凤翔判官之职,后调往京都任翰林之职。王安石变法后外调任杭州判官、密州太守、徐州太守。这一时期苏轼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了儒家精神。在苏轼未做官之前就写了大量的诗文,抒发自己的抱负。在他的第一首诗《郭纶》中他把自己比作“河西猛士”“日暮津亭阅过船”,表达怀才不遇之感。在《屈原塔》中写到“屈原古烈士,就死意犹烈”,表现出为国献身的精神。《荆州十首》中写到“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以楚喻宋,抒发自己革新图治之志。在他任凤翔判官时作的《喜雨亭记》中写道“官吏相与庆于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汴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现出儒家与民同乐的精神。在杭州他写到“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念此系中囚。小人营喉粮,堕网不知羞。我之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从谴,闵默对前修” [1],写了当地百姓为了生计,违犯新法,贩卖私盐被捕,苏轼对他们表示同情,并对新法表现了不满。苏轼在这时更广泛的接触下层人民,经常的外出使他有机会接触最底层的百姓。在密州,由于地方贫穷,加上新法的负面影响,婴儿大批死亡,很多尸体都无人掩埋。他曾作过“洒涕循城拾弃孩”的事,觉得自己“为郡鲜欢”。显然由于看到残酷的现实,使他对朝廷的新党更为不满,他的诗文开始尖锐的批评朝廷,他把朝廷比做“荒林蜩蛩乱”,“废沼蛙蝈鸣”,把一些当权小人如比做“夜枭”、“乌鸦”。
苏轼的儒家精神并非只表现在诗文上,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他也提出了许多治国思想和措施,并做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事。苏轼进京赴试时在试卷上大胆杜撰了一个故事。说尧和皋陶为了一个案子反复辩论以达到宽严得当的地步。在苏轼看来言论应当自由,君臣之间应大胆的交换意见,防止出现政策失误,这份试卷表达了苏轼独特的政治见解。他在《应诏集》与《思治论》中提出了大量改革弊政的措施,要求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革新。熙宁二年,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苏轼针对新法弊端提出了许多批评,因此得罪当权派,被贬离京。在杭州他修建了一座公共医院,在徐州他曾组织抗洪。可以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尽力为地方百姓做事。
但苏轼此时并非一个纯粹的封建士大夫,身上还有很浓的道家精神。在任凤翔判官时,他总是在公务闲暇之余或利用外出办事之机尽力游山玩水,有时到山中游玩动辄数日。在凤翔期间他有一个上司陈太守,二人不合,苏轼竟在为他写的《凌虚台记》中说凌虚台和陈太守一样都不会长久,总有一天会消失,都不足“夸世而自足”。后来苏轼惹的陈太守上书陈述苏轼抗命情形。苏轼这种表露天性,不为官场所拘的性格正是他道家思想的作用。
外调杭州是苏轼仕途上的第一个挫折,苏轼此时产生了归隐思想。他初到杭州便写下了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要“欲求五亩宅,洒扫乐清静”。苏轼在这一时期开始喜欢陶渊明,并开始写作和陶诗,在他的《西斋》这首和陶诗中写到:“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作觉日长。昏昏既非醉,蝺蝺亦非狂。寒衣竹风下,穆然觉中凉。起行西圃中,草木含幽香。榴花开一枝,桑枣沃也光。鸣鸠得美荫,因立忘飞翔。鸷鸟亦自喜,新音变圆亢。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万物各得时,我生日皇皇。”这首诗不仅语言风格与陶渊明相似,就连思想旨趣也相差不多,可见诗人是真的有些喜欢陶渊明了。
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强大作用,也由于朝廷政局不断变化,在地方做官的苏轼对政治还抱有很大的希望。他没有归隐,而是选择了寺院。他作完公务之后的大多数时间用于游玩。在凤翔他经常畅游太白山和黑水谷一带的寺院。杭州寺院多,天竺寺、灵隐寺、金山寺都是有名的古刹。苏轼经常到这里翻阅佛经。在他给继任者的诗中说。“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 [2]。在这时他认识了两个朋友,僧人佛印与参寥,并同他们一起游寺院,论佛经,受到很大影响。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给自己起了雅号“东坡居士”,居士,就是在家信佛的人。可见这时他对佛教的兴趣也相当浓厚了。
这一时期苏轼毕竟没有遇到大的挫折,被贬杭州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减弱了苏轼对政治的热情,但他并未因此放弃仕途。而是在作地方官时一方面尽力为地方作好事,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诗笔描写民间的苦难,抒发心中的不平,可见儒家思想是站支配地位的,而种种与佛道有关的行为更多的带有消遣性质。
参 考 文 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2]袁行霈 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
[3]朱东润 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清】冯应榴 辑注.《苏轼诗集合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