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地方历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黄仁江
(贵州省瓮安中学 贵州瓮安 550400)
摘要:随着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化,高中也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改变为大众教育。在新课改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就不应该只是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还应该成为学生精神陶冶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社会本身需要和历史教科书的不足,致使很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而地方历史资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是对教材原有不足的补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渗透地方史,可以获得较好的历史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 地方历史资源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作用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化,高中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于初中不重视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难以接受和理解高中的学习内容,学习历史兴趣不高。而且从就业大环境上讲,工科相对好就业,大多数学生只学理科,对历史采取敷衍的学习态度,更别奢谈学生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改下的这些问题,对一线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适应课程教材改革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怎么去应对这些挑战,特别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在新课改下,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就不应该只是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还应该成为学生精神陶冶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补充教材史料的不足,强化、巩固了历史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的本土凝聚力和自豪感。
二、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地方史是全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历史的浓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若只给学生讲教材中的那些历史事件,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那些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对他们都是很遥远的。作为一个中学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很少,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相对较多。因此,自从来到贵州省瓮安中学任教特别是新课改推行后,我就将地方史运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突然调动起来了,这坚定了我在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经过总结,笔者认为地方历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大的历史离我们太遥远,特别是瓮安县这样远离中心城市的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城市的事件,他们往往很少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因此,在瓮安中学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这一方面开始了尝试。记得在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讲到科举制度时,我问学生:瓮安县有没有“进士”?。学生们当即回答:“没有!”听罢,我问学生:“有没有家住猴场镇的?”我让来自猴场镇的学生回答:你们知道你们那里有黔山进士楼吗?学生说:“知道!”我问他们:你们去看过黔山进士楼陈列的《瓮安进士榜》和《瓮安举人榜》收录的宋、元、明、清以来瓮安进士、举人名录吗?”他们摇摇头。我告诉他们:我们瓮安人杰地灵,进士举人众多,宋代贵州第一个考取进士的瓮安人犹道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犹法贤中进士副榜,清代一朝三翰林的王梦旭、王梦尧、王士俊都是瓮安甚至是贵州有名进士。尽管其他地方的学生不太清楚“黔山进士楼”,但当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瓮安也有进士时,甚至是当时贵州进士第一人时,不仅感到惊讶、产生自豪感,而且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现历史原来就在他们的身边。
2、加深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
尽管当前使用的高中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而涉及局部性的材料,总是有详有略,有所侧重,很难顾及全国所有的地方。缺乏细节支撑的历史课程,必然变得枯燥、乏味与难懂,极大影响了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形象性,丧失了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将重要知识点讲深、讲透、讲得生动、有味,有时离不开地方史料的补充。如在讲高中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明清改土归流政策时,我就把瓮安县志搬出来,整理讲述1601年瓮安改土归流和建县的过程,这样在讲课时运用了本土历史资源,加深了学生对改土归流政策的理解。
3、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生活城市认同感。
瓮安县是一个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富的县。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直接在瓮安,但这些历史事件也与瓮安有关系和有瓮安杰出人士的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三过瓮安,并在瓮安召开了彪炳史册的被称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猴场会议”,在瓮安建立了红军进入黔北的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及武装——珠藏桐梓坡农会、桐梓坡游击队;另外,瓮安有著名红军作家陈靖,周恩来秘书冷少龙等著名人物。抗日战争期间,瓮安人罗熠斌从1937年9月5日进驻江阴,12月2人撤退,坚守江阴近三个月,为中国国民党守军的战略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中国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在课堂上,当学生听到这些与瓮安有联系的史实时,自然萌生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而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一代公民,他们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需要培养公民对自身生活城市的认同感。那么,历史这门课在构建学生的家乡认同感方面则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历史教师应该做的是积极发掘地方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素材,以便更好地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梁茂林.《贵州政协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贵州军人》2005.8.25.
[2]沈:晓枫.风雨兼程筑辉煌-瓮安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2008.
[3]周学君.运用地方史知识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1).
[4]陈方南.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