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地方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炯
(贵州省瓮安中学 贵州瓮安 550400)
摘要: 地方课程资源即“地方上的历史”,是关于某一地域的历史沿革、历史发展、历史人物的记叙。小的地方史构成大的地方史,它们又共同形成当代中国的历史。地方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 高中历史教学
我校所在的贵州都匀下辖的瓮安县,就是一个红色文化的宝库,有著名的红军三过瓮安的历史;有明代朱元璋驻军的遗迹;有浓郁的土司文化遗产等等,这也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在课题组的统计下,三本必修可以渗透地方课程资源的共300多个点。校本课程其实就是三级管理体制中学校一级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要有助于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新课改下显现的校本课程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一种主要途径,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赵登明的《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到要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地方性资源结合起来,具有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地方特色”。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为实施高中新课程创造一些条件。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管理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生源特殊性,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资源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所生活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情况,从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上难以满足的那部分需要。在课题组的努力下,我们整理了《瓮安县地方课程资源集》。
综上所述我校如果发动历史教师组织起学生参与到对民族地区历史进行专题研究的课题上来,完全可以开发成为一门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整合其他学科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中学的其他学科都与历史有直接相关的联系。人们常说: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与政治、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作为一个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面向现实、面向社会,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时政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对社会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
①与政治学科的融合
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访问,让学生亲自接触家乡开发,建设的现实情景,了解家乡人民对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等社会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针对流行的“开了一个洞,富了一个村,建了一个镇,兴了一个县”这句话,设计了如下几个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话题,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社会综合调查。
操作举要:
探究性话题一:候场大戏楼的成功是怎样“富了一个村”的?(历史性话题)
探究性话题二:当前候场村民有多少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工作?他们目前的年经济收入情况如何?他们的服务观念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你对此有何感受?(现实性话题)
探究性话题三:要提高候场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必须提高旅游服务业的质量,请了解候场管理处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上有哪些值得肯定和推广的方法、措施,并提出你的建议和见解。(关注现实与未来)
探究性话题四:旅游开发,管理部门本着“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为我县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请了解他们在“洞穴自然景观”的保护上,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措施,制定了哪些法规、公约?收集景区昭示性标语广告,提出你见解,并为你所喜欢的旅游景观保护区拟一条标语广告。(洞穴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探究性话题五:候场的成功开发,推动了瓮安旅游业的迅速崛起,你了解有哪些特色旅游项目吗?请对此作一简要的介绍。(关注生活)
通过类似于这样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拉近了课程与现实的距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自己学习生活是密切相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达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②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教育教学理论都证实了这一点。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所在往往是注意力的集中点。”我在教学民族关系时,告诉学生:瓮安县候场镇宋氏祠堂是我县明清时期历史的重要见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处于激奋状态的学生带着猎奇的心情,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学习我国的民族关系。所以乡土地理能领着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③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找到歌唱瓮安的歌曲《我的家乡有条乌江》以长征突破乌江创造为背景、《一盏小马灯》以伟大转折前夜—猴场会议为创造背景,既深刻反映了瓮安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歌词大众化、通俗化,旋律悠扬、动听,学生喜闻乐唱。
在有趣味的歌唱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领悟,自己的品味,从而对歌曲中提供的情境,产生了一种形象的感受,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唱响县歌,不仅仅对进一步宣传瓮安、推荐瓮安、展示瓮安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知瓮安、爱瓮安、建瓮安”的热情与干劲,这就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学好乡土历史。
总之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认清学科特点,因地、因时、因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瑞玲.中小学课程开发与示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扬.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