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用以感恩文化体系构建高校校园
发布时间:2015-11-19 19:19:56        发布人: 张晓惠 吴 卉 梁 文        浏览次数:342 次

用以感恩文化体系构建高校校园


张晓惠  吴 卉  梁 文

   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个成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分支。感恩对于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校园和谐氛围的构建,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的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感恩意识逐渐淡化,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归结于以下缘由。感恩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发展中脱节,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价值观念多态化的背景,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与传统感恩文化相冲突,人际关系物质化、功利化。加之计划生育使部分家庭独生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方式,父母将“望子成龙”的思想畸形宣泄于独生子女。“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中 ,父亲提出了“儿子在大学究竟学到了什么”的质疑,经济建设步伐大于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中“诚信无用论”、“良心无用论”随之出现。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越演愈烈,高校德育教育亟待加强。

   一、培养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知恩、报恩、施恩”的教育。将这种感恩意识转移到社会中,就是对他人和社会恩情的回报,是感恩思想的前进与延伸。感恩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学生亲自体会、感悟。一方面懂得报恩,一方面懂得施恩。报恩是回报施恩的人,本质是“爱己”,施恩是主动给予,本质是“爱人”。并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关注他人的回报,鼓励学生产生“合作利他”的感恩行为,彼此受益。教育者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後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开宗明义》)应尊崇孝道;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应尊重师长;“泛爱众,而亲仁。(《弟子规》)”,应博爱众人,懂得施恩、报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 顾炎武)”,应承担社会责任,感恩社会;道家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人对天地神灵的祭拜,是对天地自然的无限感恩。延伸、并植入到生活,平日尊敬长辈,以礼待人,教师节为老师送短信祝福,建军节、国庆节、建党节拜访老兵,学习军人的典型事迹,了解国家的历史,儿童节探望留守儿童,清明节扫墓,植树节植树等都是对感恩的实践与切身体验。大学生在这些日常的生活中,产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亲身体验形成良性互动,感恩文化作为教育手段,得到初步的开展。

   二、将感恩融入课堂与社会实践

   教育者言传身教,保证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性与带头作用。上海大学文学院关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的调研报告表明:62%的大学生有向父母表达情感的愿望,但却没有这方面的行动,不知如何去做;在此外的38%的大学生中,也只有3%的人从未想过。 该数据表明,实践感恩知识的重要性。

高校可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个专门的章节,纳入教学考核范围。将“感恩知识传承、感恩情感养成、感恩心理构建、感恩习惯养成、感恩风气引导”的理论转为报恩、施恩的实践,引导学生以感恩的视角看待事物,理解生活。让学生从校园开始践行感恩文化,如社会助学金的受助学生群体写一封感谢信张贴于公共宣传栏,坚持每周与父母通电话等。并大力开展高校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习感恩典型事迹、开展感恩专题讲座、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班会、团日活动。积极投入社会感恩实践活动,在学生的自主管理中实现感恩教育,如“三下乡、善行一百、义务支教”。大学生作为永践施恩报恩之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主动学习、实践感恩文化。

   三、建设校园感恩环境

利用校园的花草,树木,建筑营造感恩氛围,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一定激发作用。在校园的公共场所,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地方布置感恩宣传物。在校园陈列校友捐赠录,在校园网络开展感恩教育的专题板块。并将系列工作长期开展进行,成立专门的德育教育办公室。长期有效地开展感恩文化宣传,要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工作办法,例如在 “三好学生、优秀个人、奖助学金、优秀班集体” 的考核评定中加入感恩教育的考核,将感恩业绩纳入评选的重要指标。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感恩教育成果纳入教职工效绩考核。将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课堂教学言传身教的条件、网络传播信息的媒介资源、典型事迹的实证力量、社会教育活动等手段,全方位地打造感恩文化体系下的高校环境,并合理推进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感恩文化体系构建。

   高校培养社会文明的创造者,感恩教育作为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非一次讲座,两个活动就能激发学生意识,培养报恩施恩行为习惯,需结合教育、活动、体验而形成感恩文化体系,在校园内进行可持续地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恩文化,将会大力推进与社会时代相结合的感恩文化体系的构建,对当前德育教育无疑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