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时间管理与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的探析
张旭婷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对今后的求职和职业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在看似相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存在养较大差异。大家都知道学习活动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因素之间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针对大学生学习成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从上世纪80 年代就已经展开。在这些研究中,较多学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并针对影响学习成绩的各类因素展开讨论。以下是众多学者就大学生成绩差距的原因的研究现状:
娄延常(2004)认为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元动力作用,对创新学习与创新人才成长极为重要。曾志嵘等(2006)将影响大学生成绩的因素分为内因(智力、学习动机、个性、情绪、自我观念)和外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了相关讨论。李凤杰、刘文(2007)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存在直接影响,二者之问存在着因果关系。陆根书、杨兆芳(2008)认为除学生自身的因素外,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对其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殷雷(2008)认为由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组成的平时成绩与学习总成绩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证明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学臣、周琰(2008)则认为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徐曼(2011)认为学习压力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学习压力进行合理疏导,使其保持适当的张力,既可以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也可以避免其产生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探讨其和大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学生自身。通过整体考虑和探索分析,我认为在诸多内因因素中找到首要因素,寻求最佳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成绩、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帮助意义重大。
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第一个任务是教育者应该给自己留下时间,给教育留下时间。教育的第二个任务是唤醒人们对自由时间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地创造自由时间并正确利用之。通过对博尔诺夫的理论研究,以及结合我的观察发现,课余时间作为大学生的独特资源,其时间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和培养质量。对于大学生来说,课余时间由于其非强制性的特点,所以课余时间就是自由时间;其次,课余时间往往比课堂时间更加充足。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最为生动、直接地体现在对课余时间的利用上。在课余时间里,一方面,学生将课堂时间获得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检验知识的效度;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取大量课堂时间学不到的新知识、新能力,尤其在发展能力、创造机遇等方面,课余时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课余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历来都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虽然有一些高校正在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但经过观察和调查发现,高校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因此表现出极强的随意性。而且,目前高校大多没有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来对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也缺乏对大学生时间管理技能的训练方法和途径的系统研究。恰恰相反的是:学校的重视与引导是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因素学校是集体活动平台的提供者,也是集体活动的重要规划者和组织者,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好与坏,与学校的重视与否密切相关。不同学校的学生,其发展抱负水平是不同的,对待课余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反映在相关数据上也迥然相异。例如,复旦大学与湖南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的学生就认为本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种科技发明创作和比赛较多,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群体中吸引力大、凝聚力强,学生对学校的课余生活持认可态度,并认为生活于其间给自身以良性的耳濡口染的影响。该类型学校的学生往往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标准也相对较高,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相对较好,反映在对“课余时间利用有详细训一划并落实良好”以及在课余活动内容选择上集中于学习与从事学校社团活动等的人数比例较其他学校高。相反,有的高校的学生却认为所在学校对课余生活不重视,认为学校的软、硬环境均存在问题,表现在硬件建设上文体活动场地缺乏,在软件上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得课余生活没有特色、缺乏情趣、格调不高。学校的软、硬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育人成效,从客观上也就制约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发挥和课余生活水平的提升。
在信息社会和“大教育观”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空将不断拓展,如何把大学生课余生活与课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