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协调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学业发展管理有效机制研究
侯 娟
认知不协调理论强调利用认知不协调的唤起来促使个体改变行为和态度。借助于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学业发展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机制:建立严格制度管理、注重习惯养成机制;建立积极引导鼓励、适度批评教育的机制;重塑家校合作体制,健全“四边”管理机制。
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一直是心理学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19-)于1957年提出并创立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指出了态度和行为转变的内驱动力在于唤起个体的认知不协调。当前大学生在学业发展上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不协调理论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具体实现路径,有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学业发展指导的有效性。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列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19——)在研究个体认知过程中的动力和态度转变问题的基础上,于1957年提出并创立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对西方心理学,尤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费斯汀格认为,人的认知是由多个“关于环境、关于自身、以及关于自身知识、意见或信念”的因素构成 。有些时候,认知常常不能准确反映现实,认知系统的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的无关、协调和不协调的关系。人们对待事物和问题的认知,总有一种要保持行为和态度协调一致的倾向性。而当认知的因素存在不协调时,个体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紧张、不适的情绪状态,这种持续的不协调的情绪状态会迫使个体想方设法消除这种心理的不协调。费斯汀格认为,这种认知的不协调是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内驱动力因素。人的态度、行为、信念、观点的改变,都是由于认知系统的这种不协调的状态所驱动的。
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可以用来消解和减弱认知系统中的不协调:一是改变行为;二是改变环境;三是增加认知过程中新的认知元素。总之,当个体内心体会到这种认知的不协调和矛盾时,会力求通过改变认知因素,达到行为、态度的一致性。
因此,从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可以看出,个体认知系统中的不协调状态具有内驱动力性质,所以,当个人的行为或态度呈现出不良的倾向时,可以通过个体主观或客观因素的改变,使个体达到认、知的协调,从而达到改善行为和态度的目的。
二、大学生学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组成的认知系统,对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解、强化作用 。大学生在学业发展上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功利化、实用性倾向明显,且重视近景学习动机,忽视远景学习动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来源于对某门课程的兴趣、获得课程学分、亦或者是避免在学习中受到惩罚等近景学习动机;而非将自身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将自身的成长与社会相联系等远景的学习动机基础上。近景的学习动机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不足,学习动力不稳定,且极易受到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倦怠和消极情绪明显,且极易受到周围消极环境的影响。
逃课、抄袭作业、考前突击、沉溺网络游戏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现象,我们在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身上不难看到。在工作中,一项针对学风建设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学生曾经有过逃课的经历,而从不逃课的学生几乎屈指可数。而在部分学生中,因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习倦怠也并不少见。不良的学习态度和错误的学习认知,最终导致这部分学生在一些不利的学习环境中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倾向。
(三)学习兴趣缺乏、专业的认同感低,且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没有明晰的职业规划。
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当真正接触专业学习后发现,巨大的偏差造成了对所学专业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不能对专业从内心予以认同,进而丧失专业学习兴趣。即使是那些对专业抱有兴趣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业发展中,由于缺乏对自身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因素的清晰认知,因而也不能结合自身的秉性、天赋等及时建立起对自身学业及职业生涯的明晰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
基于对大学生学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都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的辅助指导者,在对学生进行学业发展管理、指导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远景学习动机,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学习目标的针对性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尤其可以运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认知不协调唤起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认知;在增强自我认知、激发自我学习主动性上,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启示
(一)建立严格制度管理、注重习惯养成机制
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当个体在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段时间后,他便会说服自己这件事是值得做的,以便缓解内心的冲突。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发展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覆盖全面的学业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课堂出勤制度、考试纪律等等,从而为正常的教学秩序的进行提供保障。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运用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措施,并适当运用群体压力,从而更有利于个体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例如,某位同学不愿意上课,有逃课的倾向,但是迫于严格的制度管理,他又不得不去上课。在他内心中,“我去上课了”与行为上“我去上课了”产生了矛盾和不协调。而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我去上课”这一事实是不能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去上课的态度。而这位同学去上课的次数增多之后,发现上课对他来说也并是一件内心十分冲突的事情,于是,改变了不去上课的态度,从而通过态度的改变,达到了认知行为和态度的协调一致。
(二)建立积极引导鼓励、适度批评教育的机制
基于对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学业管理过程中运用鼓励和惩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唤起个体认知的不协调,而这种认知不协调的唤起,将成为行为或态度改变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鼓励,不仅可以唤起原有认知中的不协调,同时也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起对自身积极的、正面的认知。
如,一位学生成绩出现下滑趋势,辅导员对其的正面肯定,如“你原本的基础不错”、“你的成绩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你不论在学业还是在其他方面都还可以发展地更好”等,不仅加深了对其自我优势的肯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个体对自身新的认识和信心。所以,当其自身出现逃课、懒惰好玩、打游戏等不良行为时,就会和自身已有的或他人给予他的、肯定的认知相矛盾,从而内心会产生紧张、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在紧张、冲突的情感体验中会想方设法修正自己的行为,以保持认知中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抑制了不良行为的产生 。
当然,在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学业发展引导的过程中,除了鼓励,惩戒的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行为和态度改变,部分是来自于对自己关心的不利后果的忧虑。如,一名学生的GPA分数一直很低,当告知其GPA成绩过低不能取得学位证、毕业证、不能顺利就业等严重后果后,可能会改善目前不思进取的学习状态。
对于新入职的辅导员来说,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往往在“鼓励教育”和“惩戒教育”时不知如何把握分寸。一味地鼓励,也可能不能唤起个体的正面的自我认知;一味地惩戒,更可能挫伤了个体正面的自我认知。尤其对于学业发展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时,更应该少用和慎用惩戒。因为在其成长过程中,本身已经有了很多失败和挫折的体验,如果再一味地给予其惩罚、打击,无疑在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其本身差生身份的认知,一旦这种自卑的体验与其本身的学业发展存在障碍的现状达成认知一致,就会失去了其行为和态度转化的源泉,丧失这一部分学生教育转化的最佳时机。
(三)重塑家校合作体制,健全“四边”管理机制
大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是以高校专业任课教师为主导、高校辅导员为辅助、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活动 。在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过程中,高校专业课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的重任;而辅导员在学生学业发展指导过程中,则担负着在学生专业学习之余,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观念、解决学习价值观导向等指导性的任务。在高校中,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对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的过程中,互为促进,共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成才。此外,在高校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中,除了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学生本人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如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也可在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中,尤其是差生的转化中发挥巨大作用,那便是学生家长。
学生经历高考走入大学,不论是学生本身还是学生家长都在心理上有所放松。尤其我们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发现,那些步入大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也鲜有家长的参与,而学生本人也并不愿让父母知晓其在校的表现,许多父母对学生认知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当得知学生在校学习存在困难时十分惊讶。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不仅让其及时知晓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同时建议其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利用学生曾经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的成绩等正面的肯定来唤起目前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内心认知的不协调。
部分学生当步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等原因造成一时学习困难。而此时,辅导员和家长如若能够给予其鼓励,尤其让其意识到父母对他期待并没有改变,并相信以他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可以改变现状。当学生对比当下松懈的学习状态,感受到了来自于父母期待的压力,以此便能及时唤起学生内心的不协调,并迫使个体转变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所以,在大学生的学业发展指导过程中,如若能发挥专业老师的主导作用、辅导员的辅助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家长的参与作用,定能建立起“四边”制的、完善的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管理体系,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开展的学业发展指导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针对当前大学生学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认知不协调理论为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指导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认知改变行为,利用行为促进认知,从而改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业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真正的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