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1-19 19:24:39        发布人: 卢 营         浏览次数:629 次

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思考

      卢 营


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它是引领我们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狭义的人文精神即表现为道德或者说是道德的依据。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种种表现令人触目惊心,其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                    


在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和当代大学教育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日益明显,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严重错位,只重视有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这对人的全面发展不利,违背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文精神问题,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一、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颠覆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国学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最弥足珍贵的遗产。然而看看我们的大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国学的呢?当前,在互联网上的流通信息中,英语的使用频率高达84%。同时,英语在我国学生学业中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一些大学生不再对传统文化和汉语感兴趣而是崇洋媚外,热衷于学英语,吃汉堡、过洋节。港台语言、网络语言等不规范语言在青年学生中大量使用,使其汉语水平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思想和港台文化的大量涌入,一股敢于消解、嘲弄一切崇高、美好的“无理头”风在青年大学生中悄然流行开来。这一思潮更多地表现为传统权威、精英的戏谑化的反抗。有学者指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只是单纯的解构或颠倒,并不是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革命;只是玉石俱焚的破坏或清除,而无任何重建的责任心。

 (二)背离传统道德

 当代大学生多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缺乏集体协作精神。加之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不断渗透逐渐养成了任性、自私、冷漠、不负责等不良习性。有些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薄。有的只关心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中 的集体和社会公益活动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大学生宿舍脏、乱、差、公共卫生间多沦为“公共不卫生间”。

还有些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娇”、“骄”二气十足,连力所能及的劳动都不愿意动手。有的让父母陪读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或是找保姆、小时工给自己做饭、洗衣服。另外,诚信缺失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是比较严重的。据统计显示:高校助学贷款的违约率竟高达20%以上,诚信问题已成为高校助学贷款发放工作的最大绊脚石。有些毕业生为了工作,热衷于办假证,在简历中极尽浮夸之事。

 (三)价值取向功利化

 负债消费大行其道:如今,在大学校园里,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等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在“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的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纷纷跻身校园“负翁”行列。在大学生的消费开支中,饮食、日常生活用品所占比例很小,而请客、喝酒等交际应酬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女生花费在衣服、化妆品方面的比重相当大,而男生则侧重于联络朋友,抽烟、喝酒、上网也是学生们的一大支出。可见大学生的负债消费不都是出于学习需要,大多受虚荣和时尚的驱使。

“美女经济日渐升温”:促销会、服装展、内衣秀、选美、超级女生 ……“美女经济”愈演愈烈。在媒体的大肆渲染和炒作下,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抵挡不住房子、票子的诱惑,纷纷参与其中。如此不良风气侵入校园,严重影响乃至歪曲现有的教育体制及观念,使更多的女生厌恶勤奋学习和艰苦劳动,只想着利用自己的外在条件换取金钱和“美好生活”。

 (四)精神空虚无聊

 沉溺网络:网络凭借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快捷的传输速度,“自由”、“平等”的精神而深受大学生们的青睐,然而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长时间上网,致使大学生迷失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产生隔阂,更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塑造。

 迷信思想严重:目前,大学生的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为缓解压力,有些大学生借助扑克牌,血型论以及星座论位自己算命,恋爱要算,前程要算……热衷程度令人吃惊,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

 毕业班现象:毕业生多被就业、情感等问题所困扰,难免会感到忧伤,失落和迷茫。一些学生往往被非理性情绪所左右,肆意放纵自己的情感,甚至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他们把啤酒瓶、热水瓶等抛到楼下摔个粉碎,宿舍的墙上、地上被涂得乱七八糟,书籍、日用品混杂着垃圾扔的到处都是。疯狂破坏、花钱买醉、肆意浪费构成了独特的“毕业班现象”。

 (五)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郁闷”之声在大学校园里此起彼伏。曾经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郁闷”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如果郁闷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则有可能发展位心理疾患。考试焦虑、不善交际、就业焦虑、社交恐惧、梦境解析、上网成瘾、个人情感和强迫症等八大问题,正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面对种种不如意和困惑,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得到解决和疏导,很容易走向极端和偏激的。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出现,西方腐朽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不良文化的产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等,给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造成很大的冲击,很容易使他们走向一个极端,再加上社会上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日益明显,从而导致有些大学生只重视“有用”(即能带来最多财富)的知识学习,而忽视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从而在精神和理想上失去方向。

 (二)教育模式不合理的制约

从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和体制上看,人文教育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文学科被置于附属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科学理性大行其道,科学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课程设置上多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课程,少有人文课程。即便开一些人文课程也不完全根据其人文价值引进的。再则,应试教育在高校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课堂上的“满堂灌”依然存在,教师只把物化的学生当做机器往里塞知识,而学生也只顾为追求分数而将精力只集中到专业课上,这中师生之间缺少人文关怀和大学生人文学科知识的缺乏的情况,更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集几代人的宠爱于一身,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成为寄宿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面对充裕的时间、自由开发的风气,缺乏足够人文素养的他们便肆意放纵自己的感情。自私、任性的本性让他们往往对社会、对他人缺少关心和帮助,对国家与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项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刚刚毕业的人希望学到更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具有10年左右工作经历的人后悔没有学到更多的商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而工作了20多年的人则后悔没有更多地学习文学、哲学和历史。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素养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久远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然要具备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所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势在必行,因为人文素养的缺失,容易使人迷失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会使一个强大的民族逐渐变为一个落后的愚昧的民族,因此必须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一)反思当代大学教育的内在理念,确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目标人性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大学教育要把促进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最终理念与使命,而扩展人的精神视野,深化人的人文素养,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空间,完善人的人格魅力则是实现这一最终理念与使命的工具。大学应树立一种超越于经济利润之上的教育理念:既强调包容性,又拒绝简单的功利性;既强调大学的清流化、中立化,去除官方意识形态与政府代言人的角色形象;又要注重高等教育的综合性,在文理并重的氛围下加强知识的融合,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把人塑造成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使大学生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识有最深刻的认同。为此必须坚持高举科学民主与客观的旗帜,抓好技术主义教育的同时,积极倡导与推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

(二)重整高校的人文教育,调整学院学科与课程结构,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

这是解决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最直接办法。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并且有自然科学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和需求;分辨真理、高尚与丑恶、卑鄙;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我国的历史、国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思维,有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高校应把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提升大学人文素养,作为专业、学科与课程调整的重要方向。同时,大力开设人文科学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深切的人文关怀,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一次指出:“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通过以德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展大学生的精神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和创造空间,使大学生实现素质和能力、知识与技能、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创造型人格、深化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注重实、教、学相渗透、利用历史人物等隐性教材施加教育影响以及广泛采用心理咨询等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品德修养,为他们人文素质的提高创造基本的条件。

(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性情,以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静态的文化设施和开展动态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以便激发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把时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把人文教育充分容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文化活动可以以节假日、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主题突出 ,内容具体,形式灵活,利用全团的作用,开展学术讲座、形式报告、科技发明与制作、艺术鉴赏、影评、读书、演讲、绘画、书法、歌咏、打球、下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五)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大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只有以积极的、主动的心态和行动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大学生要自觉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哲学著作、阅读文学名著、学习法律知识和伦理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质。要学会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客观面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作者单位:许昌电气职业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