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谈 “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
发布时间:2015-11-19 19:25:06        发布人:罗光荣         浏览次数:695 次

浅谈 “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

 罗光荣  

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使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挂钩,让学生找到理解新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兴趣开始、从学生的生活开始、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开始。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课前想到学生,课后想到学生,课中仍想到学生,树立对国家高度负责,为孩子未来着想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实现每一节课的成功教学。

   一、 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

席春玲在期刊杂志《中国教师》刊登的“学生——教学的起点”一文中指出,目前教学的起点主要有四种形式:即从教科书开始的“教本主义”,从考试开始的“考本主义”,从教师开始的“师本主义”和从学生开始的“生本主义”。“教本主义”就是整个教育过程完全从教科书出发,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沦为教科书的奴隶。以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蓝本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教材是统一的,而学生是不同的,不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仅抓教科书的教学是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考本主义”就是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进而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变为考试的模拟过程。考试本是一种评价选拔的工具,但是现在的教育本末倒置,考试成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导致正常的教学变成了机械的训练。“师本主义”的教学常常是高效率的,教学进度有保证,教学设计完美。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准备没有从学生出发,而是从自己认为困难的地方出发,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抛弃了学生。“生本主义”的教学就是从学生开始,为学生易学而设计的教学。以学生为起点的教学,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使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挂钩,让学生找到理解新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兴趣开始、从学生的生活开始、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掌握开始,这才是教学的起点。教育是对人的培养,教育的发生在人的心灵深处,教育的起点也只能是学生。只有从学生开始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二、心中有学生

教书育人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之付出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教学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各科教学都有它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的形式,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论思想,才能使教学过程逐步优化,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但,不论怎样,一名普通的教师也好,一位优秀的教师也罢,都要首先做到心中有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心中有学生”是他“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的具体表现。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课前想到学生,课后想到学生,课中仍想到学生,树立对国家高度负责,为孩子未来着想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实现每一节课的成功教学。

   (一)课前想到学生

 不管是副科教学也好,语数教学也罢,每一学科课前都要有一个备课阶段,教师要把握大纲,分析教材,吃透学生。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师要先想到学生,变以教材为起点进行教学为以学生为起点进行教学。

 要想到学生的什么呢?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教师在课前应该分析学生的知行基础,以便确定教学重点;估计学生的思维、心理障碍,以便分散教学难点;摸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选定有效的教法。始终想着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二)课中想到学生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注重教学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比较地注重教学细节和学生的个性。要想让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心中有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个性,看到学生的存在,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课后想到学生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课外学习也十分必要,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的广阔天地里,让学生接受到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后仍要想到学生,更要在课后观察了解,做出必要的评估,既可以了解上一节课的效果,又为以后的教学摸清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样,课前——课中——课后——又课前,便构成了一个循环的教学思路。

 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尝试着把这一体会带到实践中去感受,可以说只要心中有学生教学工作就能够顺利进行,只要心中有学生,教学工作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更好地关注学习起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起点常常被我们忽视,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失去实效。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有时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来,面对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无言以对,面对精彩的画面,学生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有时教师教得满头大汗,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有时课上得很顺利,从头到尾一条龙式教学,而没有了教学探究的深度,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学离学生实在太远了。

 美国认知教育心里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更好地关注学习起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我认为教师应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一)钻研教材,了解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我们需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比如学习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以后还要学习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了。那么怎样以旧带新呢?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旧知,精心设计复习题,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和旧知联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就比如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先复习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然后引出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再分析异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织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探究规律,拓展提高。只有把握了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灵活施教。

   (二)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媒体信息普及以及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渠道已经大大拓宽,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多样,书籍、网络、长者、同伴……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如果教师仅凭习惯或经验,按部就班地展现学习过程的条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兴趣,泯灭探索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也可采取课前问卷,学生访谈和布置一些课前作业等形式,展开调研,从反馈中了解学生的起点。课前搞清楚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万以内数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并不陌生,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会读万以内的数,个别学生的读数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数中间有两个零的数上,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数字自由组数——将数分类——学生充分读数——讨论、小结读数方法这样一种主动建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起点上,让学生在读数中感悟读法。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做到以学定教。

   (三)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我们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掌握情况往往在其发言中就体现出来了,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问一问学生的想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灵活调整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学。我们有必要适度整合教学内容,适度调整教学程序。如《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会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之中,创设生活情境——列出5的乘法算式——说算式意义——编乘法口诀——巩固口诀。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事实上我们知道乘法口诀表作为中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前期家庭教育中,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能背诵全部乘法口诀。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改变了教学思路:第一步,从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引出乘法口诀,体会乘法口诀为计算带来的便捷性;第二步,通过实践操作理解乘法口诀的内在意义;第三步,沟通口诀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掌握口诀的基本结构,进一步掌握口诀。以学生的现实起点为基础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准确的开发是有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有思想、有认识、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还应灵活、机智,尤其是面对课堂突如其来的生成,教师要能机智地做出选择,积极引燃每一颗即将迸射的创造火花,冷静面对不该发生的每一次尴尬。

只有正确把握学生教学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加以利用,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彰显生命的活力,才能把孩子们引领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作者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实验小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