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野下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探析
李 骏 张 琴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机制不健全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防控农业风险是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举措。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由于我国粮食供给面临人口与社会发展刚性需求的双重压力;粮食生产能力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粮食市场面临国内与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因此,未来中国面临的粮食压力将增大。而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队伍已出现断层现象,未来谁来种地?谁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一、国家粮食安全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后继乏人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74%的农村已经没有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在部分农业大省主要劳动力是60岁左右的老人,再过5至10年这些老人将无法劳动,而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是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粮食主产区有可能出现“农民荒”和土地大面积撂荒。未来谁来种地?谁来养活13亿中国人?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农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标准具有多项指标: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土地生产率,较高的资金利用率,较高的农业商品率,较高的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民收入水平。只有几项指标都达到了,才能称得上现代农业。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转变靠天吃饭,依靠资源消耗、散户经营的,传统种植的粮食生产方式一方面依靠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另一方面依靠农民主体力量,因此培养懂农业生产、善经营,能够进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
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制度安排,全国没有统一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法规,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责任主体没有落实,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
(二)现有从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培养难度大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现有从业农民素质的提升,但我国现有从业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首先,受教育程度低。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布差异研究》表明,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是16个行业中最低的。由于文化程度偏低,不易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仍以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为主。其次,科学素养低,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因此,要将现有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难度颇大。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生代农民厌农情节较重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优质教育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状况愈来愈重。其次农村交通状况落后。近几年,县乡村公路建设步伐有所加快,但公路建设等级不高,质量较差。三是饮用水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尚有6000多万人饮用的是有害的水。四是清洁能源问题。目前农村基本未烧天然气,沼气普及率也较低,基本上是以柴禾和煤炭为能源。最后,新生代农民受教育年限延长,他们从小未从事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有畏难情绪。这就说明,我国未来谁来种地的“接班人”问题没有解决,如果大家都不想当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从何谈起?
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成长的长效机制
1.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合力
为了培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目前重点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加大中央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必不可少的条件。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建议成立县级农民职教中心,整合农村现有各类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职前职后教育培训。
2.强化配套政策,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离不开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离不开制度建设。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新型职业农民准入登记等相关制度,没有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农民教育培训还处于无序化状态。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规范的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保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政府要抓好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合理布局校(点),不能因撤校并点而导致学生辍学,为了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国家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基础教育。与此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完善农村现代医疗制度,建立与农村生活相匹配的社保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农村农业农民的良性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2.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不仅成为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障碍,而且也成为城镇居民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阻力。二是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土地流转按市场机制运行起来,土地才有可能集中,家庭农场才能得以产生,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式的现代农业才能涌现,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得以形成。三是加快农村房屋、宅基地、荒山荒地和集体经济制度等综合配套改革。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防控农业风险,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强化惠农政策,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一是提高种粮补贴和粮食收购价格。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缩小价格“剪刀差”,适当提高粮食直补是必要的,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二是进一步提高购买农机补贴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
2.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民安全系数
农业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产业,它面临着旱涝、瘟疫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特点,功能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势在必行。
3.加大政府投入,改造农业中低产田
“据测算,到2020年前,农业综合开发每年需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000万亩以上。”改造中低产田,特别是山区和丘陵地区不仅是提高粮食产量问题,更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催生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制定规划方案,组织力量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才能实现;只有建设起高标准农田,才能激发人们投资农业,立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和愿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发展壮大。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只有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建设成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