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中西方 “月亮”意向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5-11-22 10:42:38        发布人:刘平阳        浏览次数:814 次

中西方 “月亮”意向之比较

刘平阳

月亮,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在诗词歌赋中,月被中国文人普遍寄予了无限的情意与思量,并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代称:蟾宫,冰蟾,玉盘,玉兔,婵娟,冰轮,金镜,素娥等等,并以其阴晴圆缺的变化入诗句中,弦月,蛾眉,残月,狼牙,以象征人生变换,世事无常,月亮在诗歌中的永恒,孤独,思念与别理,充满中国文化的空灵高洁之美。这种“月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样,西方文化的语境下,月亮也拥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神秘,知己与爱情。这样的对比充分表现出中国与西方在价值观念与审美心理的不同。

一、中西方月神之比较

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月亮女神毋庸置疑是偷灵药而飞升成仙的嫦娥。传说

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民不聊生。嫦娥的情人后羿力大无穷,拉开神弓射下了九个,西王母赐长生之药,后羿弟子心术不正,妄图偷窃,嫦娥为护灵药,将之吞入,飞升成仙。自此与后羿仙人永隔,两地相思。

  另一说,嫦娥偷吃灵药,独自飞升成仙,后被贬为蟾蜍,独居广寒宫,年华漫漫,日夜相思,李商隐有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表现了月神的孤独意向。因此,中国诗歌常以“月”寄相思,并将“月有阴晴圆缺”与“人有悲欢离合”相互对应,彼此寄托,渲染离别与思念,孤苦与凄凉的意境,除了传说故事中那美丽的容颜,婀娜的体态,月神其本身并不存在什么象征意义,反而其情所感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产生了共情效应,不同的人借由相同的“嫦娥”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有写其悔恨,有写其寂寞,从而映射自身的思考与境遇。

   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的月亮,同样与其原始的神话传说有关,西方神话中的月神是狄安娜女神,又被成为狩猎女神,但实际上,狄安娜女神是阿尔忒弥斯女神的化身,后来更多将月亮之神理解为二人的合体。与东方不同,西方的月神被高度的具象化,她本身象征纯洁的青年少女,表达忠贞,高洁。西方对于月亮女神的寄托在于其本身的圣洁,纯真,母性,女性的庄严与光辉,而非像嫦娥一般,是个任人涂抹的傀儡娃娃。她本身所象征的人文光辉远远超出孤单与寂寞的世俗情感,而是作为一种信仰与寄托。在西方文学中还有一种月亮的意向,它表现月亮对人的“占有”,这和东方“占有”月亮完全不同。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的故事与中国的嫦娥非常相似,都是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个女神每天驾着几匹漂亮的白马金车从东边走到西边,日复一日,非常孤独。后来她爱上了一个凡人,但问题出现了,凡人是要死的,而月亮是永恒的。所以月神就把这个凡人放在一个山东里,每天都会来亲吻他,拥抱他。少年因此得到了永生,但与此同时,他得到永恒的代价就是经年不醒,永远沉睡。永恒的代价,就是孤独,就像嫦娥的不死灵药,不死不灭,但终究面对碧海青天夜夜心。但其中的区别在于,希腊月神是将一位凡人代入永恒,而中国月神则本身就是一位凡人,并在“保护灵药”这一版本中注入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即“永生非我所愿,但我愿意牺牲个人在凡间的幸福去得到悲惨的永生”,但希腊月神则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

与中国对月神的感性化共情相比,似乎西方的月神的象征更加倾向于月神本身,而中国的月神则更偏向于感受与感性。但是有一点是同样的,对于中西方的古代人类而言,月亮都被看做是人类寄托精神与象征的神灵,它在黑暗中给人类以安全感,纯洁高远又美好,因此,在古代,中西方皆由拜月的习俗。

二、文艺作品中“月”的比较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月亮,大约可分位“相思月”“孤独月”“无常月”三种。第一种“相思月”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典型,此类还有南朝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作者皆望月怀远,远方亲人故里,同享一样月色,却是相隔千里,月光凄凉,正如远在他乡的作者们。作者希望寄托这共照的月色,给故乡和亲人捎去自己的思念。

第二种是“孤独月”,有词“波心荡,冷月无声。”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黛玉那句敲碎人心的“冷月葬花魂”,以及边塞诗中的“朔月边云,雁影角声中”,无不是孤单凄凉,冷旷幽寂的意向。借由月明星稀,浩瀚长天中只有一轮孤独冷月,来映照和抒发自己独立一人,凄凄惨惨,萧条寥落的情感,是以,以月表达自我哀怜的文人不胜枚举。

第三种是“无常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人常借由月之阴晴以比喻人生难测,世事无常。此意向以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典型范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将人生代代比照永恒之月,可谓世路无穷,人生有限,洪荒变化,无常无尽。此无常之月比之前二种意向,更为超凡脱俗,并对宇宙与人生的变化有所思辨。

西方之月比之中国更为直观,西方人的历史与文化决定其思维方式不若中国人这般怀柔,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写景状物通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咏叹嫦娥,便多为自我心绪际遇的抒发与理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中国人写词作诗通用的“通感”之法,我们对先是“占有”,继而将我的色彩涂抹到它的身上,通篇以“我”为主,“月亮”则是“我”的比较物体。

而西方人在此方面则全然不同,他们对月的理解更为独立,他们不大会直接表达“我是这样的,就像那月亮”,而是独立地描述我,或者独立地描述月亮。下面选取一首欧洲近代的有关月亮的诗歌,以做说明。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月之愁》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中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的题目是《月之愁》,“今晚,月亮做梦有更多的懒意,像美女躺在许多电子的上面,一只手漫不经心地、轻柔地抚弄乳房的轮廓,在入睡前……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压流,一位前程的诗人,睡眠的仇敌,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好像乳白石的碎片虹光善良,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诗人用完全拟人化的表达,将月亮比喻成为一个美好而忧伤的少女,充满了人间气息。睡觉前,她漫不经心地抚摸着自己,倘若感到悲哀,便面向地球哭泣,他没有把月亮当做一个自我意识的附属,也没有将月亮赋予无常,宇宙这般高深的思考与感叹,它只是写了一个这样独立的月亮,它把泪水流向打底,流到人们的心中,它和诗人一样,是独立的。这种表达与西方人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独立性,开放性是有很大关系的。但在英语诗歌中,月亮的意向却很少见到,追其本源是因为月亮本身在他们心中还有另外一层意向,这种意向还要追溯回月神的传说。西方的月神并不如中国月神这般温婉凄然,它充满了女权的意向。在神话传说中,女神阿尔忒弥斯并非十分温婉良善,它也由其阴暗的一面,她勇猛无情,手执弓箭恪守传统的规定习俗,若有犯禁者,一概杀戮。卡吕冬国王因为未向其进献新鲜果实,整个王国都遭受了她的报复,她虽然有母性的光辉,赋予生命,同样也有恶魔的手段,毁灭生命。因此,月亮在西方同时被赋予了神秘,幽暗,忧伤,邪恶,杀手,亡灵等等意向。我们现在依旧可以看到,在表现黑魔法,黑巫师等方面,月光从来都是很好的手段。

同样的月,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产生了东、西方不同的意向,但没有变的是,它被世界人民都赋予了表达和寄托情感的象征,因此,尽管东西方对月亮的理解不一而同,但每一种意向都融入了人类深刻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从古至今,无数个以“月”入题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月”意向作为中西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意向,是对比、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共性的重要客体。希望通过此类相关研究,能够深入挖掘文化意向带来的审美感受,并由此发展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