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动态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孟 宏
在心理学和普通教育领域,动态评估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在外语教育领域则刚刚起步,在国内还处于理论引进和消化阶段,但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宏观上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中其应用模式的构想,微观上具体到大学英语写作上的模式构造,还有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与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进而推进此理论在我国更完善地运用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都是以终结性测试为主导的,这样的方式标准单一、考查方式呆板,并过分强调结果,忽略了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们发展英语能力非常不利。现代课堂教学评估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教师培训人员采用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法让实习教师知道有效教学所具有的特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表现。课堂教学观察发现,成功的教学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密切相关 。鉴于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引入动态评估,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学评估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取反馈、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动态评估的引入势必影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张艳红主要是将动态评估理念运用到了大学英语网络写作教学,彭金定、韩宝成、陆军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动态评估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模式。兰笑笑,刘燕则做了实证研究。可见,国内对动态评估的研究成果不多,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理论背景
动态评估是近二三十年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评估理论,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Vygotsky心智的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突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中介、最近发展区以及支架等概念,对动态评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其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激发潜在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动态评估借用了Vygotsky的观点,教育是发现学习者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帮他们建立新的发展目标,引导他们超越当前的能力水平,走向“卓越”。
二、述评
(一)宏观构想
彭金定、韩宝成、陆军从宏观的角度对动态评估在整个大学外语教学的运用进行了总体分析,不仅说明了其运用的可行性、必要性,还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彭金定提出模式中的反思部分,学生的反思并不一定可以反映真实的学习情况,此文只是把大的框架列了出来,举了一些手段来实现,然而没有形成具体实施时系统的模式,对于教学中不同环节应用的策略是否一样也未交待清楚,换言之,只有宏观的构想,缺少具体的例证来验证其构想。
韩宝成从关注点、目的、过程、结果解释及评价者角色等方面与静态评价进行了区分与对比,可看出动态评估具有相当的优势,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成人怎样提供帮助,提供多少帮助,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作者未给出明确的标准,这些都会影响帮助的结果以及儿童能力的发展。此文还阐述了两种动态模式:干预式和互动式。干预式包括“三明治式”和“蛋糕式”,前者比较注重结果的分析,用测验结果来衡量学生是否进步。“蛋糕式”动态评估不错,将成人的辅导进行了量化,有一些参数来量化学生的能力,可以准确地看到学生的潜在水平。而动态评估对教师也有要求,他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供最有效最恰当的帮助,这是相当不易的。做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恰当的信息量,需要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才可以推广。但从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以大班上课的现状来看,需要大量的师资力量与培训力量,耗时、耗力、耗心,实践起来太困难了。陆军提到各高校的英语教学条件不同,学习者个体差异,学生挂网现象,如何对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动态跟踪等因素都需要考虑。总之,将动态评估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这个整体的框架中是一项艰巨而宏大的工程,不仅仅得考虑笔者上面说到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还得考虑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是否可以实施。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
张艳红两篇文章都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了动态评估模式的建构,当然,有一定的先进性,也有缺陷,如互评时间太长,不易操作。老师对作文的批改不容易,任务量太大;一篇作文的周期太长,得经过老师同学的层层修改,照这样的方法学生一个学期只学写作业写不了几篇。其实班级最近发展区更适合中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团体总是会交叉重复,这样的群体动态评估更适合中国国情。受当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条件的制约,非英语专业学生还没有专门的英语写作课,无论在课时上还是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上都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体现动态评估的特点,教师的中介帮助至关重要,而帮助的方式也是有待探讨的,在网络模式下进行这种帮助是否有效还需进一步的实证证明。
(三)实证研究
兰笑笑,刘燕讨论的是写作的动态评估模式,研究对象是2005级外国语学院30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他们选题目、列大纲的过程都有教师、同学与之讨论,从实验的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看,表面上感觉这样的运行模式很有效果,然而现实中的大班英语写作教学要想实行则不太可能,特别是对于那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专门的写作课,并且通过老师的提示和同学的讨论,思路自然会开阔很多,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最关键的是老师的介入,但很难做到客观。他必须了解学生的思路及性格,得用适当的方式与口气来启发学生,否则将适得其反,本文中的实验对象LearnerB很配合老师,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的。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如何搭配更好,LearnerA和LearnerB水平可有差距,学生对话的搭档有差距好,还是水平相当好,这些细致的问题也应该考虑进去。
综上所述,动态评估在国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学,而群体或班级的最近发展区模式还未完善,具体的操作方式还未确定。二是教师的培训,真正懂理论的老师不多,更不用说让其运用了。三是时间,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怎么利用这些课时更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四是整体的框架还需要进一步搭建,需把所有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我国理论引进有一定的误区,总是照搬国外理论,而未考虑周全中国的实际国情与教学模式,使得构想出来的框架与模式在实际运用总是得不到最好的发挥。因此,要想把一个理论引进到我国,首先得考虑我国国情及教学现状,把影响因素考虑完全了再进行建构;其次要对国外理论进行深度的消化,并非知道个大概就开始构造自己心中的理论框架了。只有全面了解了现状与理论的精髓,才可以更好地将先进理论本土化,将其发挥到极致。再次,笔者还认为在理论引进和发展阶段,需多参照原文与综述性的文章,这样可以调整和修正理论的应用范畴与发展方向,而不至于离理论的本质越来越远。(作者单位:吕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