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研究
陈秋红
高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体育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提升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意义
高中时期是学生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们的身心全面发展,趋于成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阶段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课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每一位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事情。考虑到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们的文化知识任务很重,体育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有效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等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示。影响体育课教学有效性的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因此,研究有效性教学的达成条件,并加以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要增强高中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了解当前影响高中体育课教学效率的负面因素主要有哪些,唯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据笔者在工作期间的观察了解,这些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运动教学色彩淡化
体育课的本质是教授学生运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但一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将体育课视作间歇性放松的好机会,存在认识问题;二来一些体育教师无意间也存在淡化体育课专业教学的趋势,简化教学过程,从而使得体育课的运动教学色彩淡化,成为了学生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做几组热身动作后就进入了自由活动时间,完全忽视和体育技能的示范教学和练习,体育教学的目标达成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教师定位认知模糊
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强调学生的感受,过于重视课堂氛围的塑造、刻意打造互动氛围,单纯的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纵观整个体育教学课开展过程中,教师既未有效的引导教学节奏,又未有效的传授知识,而学生们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缺乏指导,不仅未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散漫的氛围之中,既使对体育锻炼有兴趣的学生,也无法有效的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教学方法改进不够
部分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但也往往就此停滞,缺乏新的进展,停留在这一阶段,未能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课得到好评,刻意的营造了氛围、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固然学的轻松快乐,但并未从中领悟到本应习得的知识。
三、高中体育有效性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要切实有效的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有效性教学,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既不是硬件上的投入,也不是软件上的改进,而是教师对自身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认知必须要有所改进,事实证明,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如果想通过老的教学方式走体育教学之路,是达不到有效的目标的。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来保证有效教学,比如说当我们想分解体育运动的动作时,就需要多媒体作为条件保证 ;如果在特定需要下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研究,那就需要摄像设备等。这些条件对于今天的高中体育已经不构成多大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切实的感受到自身的职责使命,了解掌握学生的喜好趋势,才能因势利导,提高教学效率。
四、开展有效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笔者的思路是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体育教学的具体要求渗透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同时,充分发挥软硬件的作用,以让学生的体育活动得到环境的保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这是这几年来笔者思考有效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儿心得,因为同样的教学内容怎样才能教得得心应手?关键就在于将体育活动、技能训练等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以通过自己的长处将这些知识的魅力发挥出来,那学生就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尤其是一些体育技能,如集体球类项目、跑的技巧等,放任学生以原来的动作进行,则效果不会好 ;而如果教师能够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非常喜欢。这样就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投入到这一运动中来。
二是赋予学生自由的时空。体育教学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其更多的是一种技能的习得,而健康心理更是需要学生在体验中生成。以“耐力跑”为例,学生对于这一运动并不十分感兴趣,学生更不愿意参与。这时,笔者就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培养自身耐力跑能力的方式,结果学生反倒热情高涨,他们有的两人搞一个合作,有的三四个人搞一个比赛,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最后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价,则教学效果是一样的好。(作者单位:赣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