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与中学语文教学
费婷婷
文学上对于诗歌的定义,即为——诗人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他们都必须通过对词语的幻觉来解释其中的存在的深意。诗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非逻辑的思维关系和语言关系。笔者试从解读现代诗歌的角度谈一谈浅见。
一般来讲,解读诗歌有三个关键词:意义、词语、直觉。
一、诗歌的意义
究其本质来讲,诗歌本身并没有主题先行的意思,它是一种“孤独”的文体,它不会去迎合某种人和事。诗歌更多应该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指认。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应该是诗人灵魂的一个映像,然后再由此来折射时代和现实。我们试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所选现代诗《再别康桥》为例子:
(一)徐志摩《再别康桥》(1928年11月所作)
一般解读:结合徐志摩1920年至1922年游学剑桥的经历
·“彩虹似的梦”?
·“清新飘逸”?
老师解读:诗歌里为什么只有物没有人?那是因为“物是人非”。再别康桥,告别的是过去的情感,是在康桥美好的回忆。
(二)戴望舒《雨巷》
一般解读:
·政治抒情诗?
老师解读:简单的暗恋、单相思的情诗,不需要过多的寓意阐释。《雨巷》开启了中国诗歌由“具象表达”到“抽象寓意”的变迁。
(三)【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没有一个读者会愿意在他眼前展现的一首诗歌仅仅只是呈现它语言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任何一部作品它同时也是一个自足的文本。一部作品诞生有着它自己的命和运,作者也无法左右它的命运。因此,诗歌解读要更多地“相信自己”。
比如这些文本,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英国大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是苏州地区中考要求精致阅读的名著篇目。我们可以看到,它也在反映社会不公、英国社会两党之争,而不仅仅是一部范围儿童文学作品。更有意思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比如马孔多小镇上的“红公鸡”有什么寓意?马尔克斯自己却说,什么意思也没有。
现代诗《雨巷》,卞之琳认为:“《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的扩充或解释。”当代人认为这首诗歌艺术手法单一,拖沓,都是一些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
而中国新诗的发展其实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与西方观念密不可分,而且受到晚清“诗界革命”的影响。胡适主张“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其主张完全可以在他的《尝试集》中看出来,学界其实对于胡适的诗歌评论不是太高,认为其作品均一般。
郭沫若受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早起呈现出来的情绪过于饱满强烈,代表诗集是《女神》。但没有节制的喊叫,而且有其粗糙甚至粗野的一面。因此,又有了“回到诗本身”的说法。
“语文”,是学校关于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教学科目,其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与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其一,掌握语言文字,具备语言文字能力;其二,语文是基础学科,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二、诗歌的词语
词语这个基本单位其实是诗歌中最难把握的。
自然语言是赋予意义的方式,每一个词语都有其确定的所指和概念。诗歌语言,往往要把自然语言规定的意义空间进行扩充。除了分行以外,诗歌的语言是诗歌最重要的形式特征,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诗歌的意义。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命名者,是语言创造者。海子将“麦子”这一意象的意义涵盖了整个中国农业社会,显示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价值。中学语文教师所谓“简洁、凝练、准确、优美”,并不能概括诗歌语言的全部。
举例:
(一)【美】兰斯顿·休斯《黑人谈河流》
《黑人谈河流》—【美】兰斯顿·休斯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的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的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的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Negro Speaks of Rivers ——Langston Hughes
I've known rivers:
I've known rivers ancient as the world and older than the
flow of human blood in human rivers
My soul has grown deep like the rivers.
I bathed in the Euphrates when dawns were young
I built my hut near the Congo and it lulled me to sleep.
I looked upon the Nile and raised the pyramids above it.
I heard the singing of the Mississippi when Abe Lincoln
went down to New Orleans, and I've seen its muddy
bosom turn all golden in the sunset
I've known rivers:
Ancient, dusky rivers.
My soul has grown deep like the rivers.
老师解读:语言不简洁不凝练,但浑厚深沉的沉郁风格非常明显。
(二)余光中《乡愁》
老师解读:《乡愁》表达的是“两岸统一”?
在台湾政治现实中,余光中充当的是一个政治的“告密者”,很明显不属于统一派。这首诗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将“乡愁”“具象化”,击中的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即少小离家、新婚别离、生死两隔、故土难回。
其次,语言,也是我们语文学科建设的要求。要注意区别“语言←→言语”的区别,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言语→语言→言语”的学习过程。
三、诗歌的直觉
直觉也需要理性思维。它的产生往往需要个人长期丰厚的积淀。苏珊·朗格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它包括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实例的洞察和认识。”直觉思维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日常诗歌教学中,要不惟书本,不惟权威,要相信自己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常经过艰辛的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