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论化解地方公务员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
发布时间:2015-07-08 15:43:16        发布人:冯波 黄寿生 刘军        浏览次数:558 次

摘要:后功利化时代地方公务员核心价值观边缘化问题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在多元价值判断下,从破除官本位思想,净化政治生态;从正确对待利益观,以调谐两心文化;从养心立德,严以修身,提高道德能力等方面来化解核心价值观边缘化问题。

关键词 :利益观;政治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性

基金项目: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zc03)。


后功利化时代价值观特别是主流价值观多元化引发个体自我定位与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体价值定位发生冲突;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冲击;个体主体对集体主体所秉持的传统价值定位与新集体主义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发生了错乱;激烈的竞争产生了新的义利观和传统的“团结友爱”式的个体交往准则发生了错乱,加大了核心价值观的边缘化的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崇拜权力分配的官本位文化及阶层固化是地方公务员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产生的文化利益驱动根源;“两心”调谐的心态文化失衡是地方公务员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内在动因;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的断裂;道德缺失、法治失守、管制无力是地方公务员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主要原因;受极权主义的影响等。出现核心价值观边缘化问题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在后功利化时代的多元价值判断下,寻找解决核心价值观边缘化问题的对策。

一、破除官本位,树立以人为本、民本位思想,以净化政治生态

 官本位是集政治体制、经济利益格局、价值观念、思想文化于一体的社会状态,在政治上,官员是权力的化身;经济上,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物质追求和做官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理想追求;在思想文化上,官贵民贱、官尊民卑。它是与以人为本的民本位观念对立的,也是和科学发展观相对立的。

要想破除官本位树立以人为本、民本位思想,首先要大力培育公民意识,破除权力崇拜,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民本位观念。在国家层面上树立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树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树立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公民明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真谛是公民的权利本位,离开公民的权利本位,人民当家作主便是无本之源。

其次,重塑社会的政治伦理,把担当、责任当作评价公务员的基本标准。明朝学者陈继儒说过,看一个人主要看“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四个标准中,第一个就是看担当。对于每一位地方公务员而言要有责任意识、要有担当,这种责任意识就是要对人民负责,要敬畏民意,敬畏法律。《菜根谭》里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才能在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树立“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的观念,解决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宗旨意识淡薄、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疾苦,党性修养缺失、不讲党的原则、不直面问题、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等问题。

再次,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与权力的直接链接是官本位观念的现实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官本位观念,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文化权益分配机制,才能断绝利益与权力的不正当链接。

最后,树立以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观念,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官本位是权大于法,权干涉法律,以权压法,是对法律的蔑视;是对国家社会体制、制度以及秩序的一个破坏。破除官本位思想必须树立以法治国与依法行政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把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体现出来,避免滥用权力、设租寻租,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特权意识和特权行为。

二、正确对待利益观,以调谐“两心”文化

正确的利益观主张超越纯功利主义或纯道义论的藩篱,坚持义利并重、义利兼顾和义利统一,既重视道义与责任,又强调彼此互利和共赢;既要暂时利益,也不能忽视长远利益;既要重视物质利益,也要精神价值;既要强调自身利益,也不能忽略他人利益。否则将会导致利益关系的紧张和精神价值的缺失,诱发冲突。

在利益观中,首先要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在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伦理道德对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能动性和反作用。因为道德理想、道义关怀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中具有引导和规约价值,在利益关系矛盾情境下以义制利、舍利取义,建构一种功利与道义的辩证统一。

其次要正确对待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结合的新集体主义取代功利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利己主义和利群主义、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对抗,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又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合法利益。

再次要将物质利益需求和精神价值需求的关系联系起来,有效区别在伦理思想史上出现的纵欲主义、禁欲主义、节欲主义等理论。

最后要正确对待功利效用与志向动机。在评价一个人或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存在着动机论与效果论。动机论主张以动机作为判断行为正确的唯一依据,效果论则主张以效果作为判断行为正确的唯一依据。好的动机必须考虑效果,好的效果必须出于好的动机,并把社会实践作为连接动机与效果的纽带,把功利效用与志向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权益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价值的追求,这就要求每一位公职人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摆在第一位。正确的利益观树立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强化集体主义,凸显公平正义,表达民生幸福与和谐共生,贯穿在一系列道德范畴和道德现象之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最根本的伦理价值观,也成为崛起的中国向外宣示自己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的道德源泉或道德基本精神。

三、养心立德,严以修身,提高道德能力

 人类生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精神与物质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马尔库塞指出:“真正意义的发展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向度。如果人们沉醉于商品消费中,并以此作为自由和幸福的体验的话,那么这种发展只能是异化的发展。”物欲的膨胀必然会挤兑道德需求,因为只追求感性存在与感性解放会遮蔽心灵,往往利令智昏,损害善心。心乃命之所系,命之所安,心是整个生活的主宰。养心立德是实现心物平衡的保证,养心就是要让精神充实心灵,理智节制欲望,让心灵不断地追问生活的意义。一个人不仅要保持心境的宁静——静以致远,而且要保持心地的正直——正以修身,还要保持心胸的宽厚——厚德载物。立德即确立道德修养目标,完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能力。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成人与成圣的立德目标。《大学·礼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治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儒家所谓的“八条目”。当然,每个人能力有大小,思想境界有高低,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道德圣人不太可能,但成为一个讲道德的人还是可能的。每一个人要养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品德。无论你选择何种价值目标,这种品德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要伤害他人和社会。

道德能力是每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假如社会是一种公平合作的系统,那么,社会的良序运行离不开每个人自由而平等地参与。罗尔斯指出,“个人被看做是因其在必要程度上拥有两种道德人格能力——即正义感能力和善观念的能力——而成为自由平等的个人”。正义感与善观念是公民必备的道德修养,两种道德能力是人的内在条件。每个人只有拥有两种道德能力,才能成为一个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才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养心立德,提高道德能力不仅对于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重建道德信仰优化了主体条件。

要做到养心立德,严以修身,提高道德能力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要深化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学习使广大公务员深刻理解、认知认同、入心入脑,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在思想上形成价值共识,在精神上聚集价值追求。要强化文化熏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公务员养成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喻文得.论道德信仰危机及其化解《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王泽应.正确义利观的深刻内涵、价值功能与战略意义《求索》2014(11).

[3](法)埃德加·莫林、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



ize:12.0pt;line-height:150%;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新课程(下),2014,12:106-107.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