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义动词虚化过程探讨
王 莹
动词的虚化是汉语语法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汉语发展演变历时进程中,不少原来有实在词汇意义的动词由于自身及周围词汇语境的变化,意义逐渐由实变虚,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上古汉语动词“假借”就经历了这样的发展演变过程,虚化为表“假设义”连词。
在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假借义动词经历过虚化过程,先秦汉语中,“假1”和“借1”分别表示“借进”和“借出”两个义项,北京大学孙玉文先生在其《汉语变调构词研究》一书中对其不同义项及不同词形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详细的描写和阐释,但对其如何由动词演变为连词的过程及内在机制并未作具体说明。
“假2”则有“代理”义,南京大学周同科先生在《六书“形声”异说》中转引陈玉《秦简词语札记》的论述:“假”有“代理”、“临时代用”之义,如睡虎地秦简的《秦律杂抄·除吏律》载:“有兴,除守啬夫,假佐居官者,上造以上不从令,赀二甲”。秦汉两代任命官吏,都有守官、假官制度,《史记·项羽本记》:“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张守节正义云:“言假者,兼摄也”。所谓兼摄,意即代理、非正式的。
先讨论假1,《广韵》古雅切,借也。《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假,非真也。从人叚声。一曰至也。又,古额切。《广雅》假,借也。《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借1,《广韵》子夜切,嗟去声。假也,贷也,助也,推奖也。《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借,假也。从人昔声。资昔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韩非子·内储说下》“权势不可以借人。”《释名》言贱易有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
上述数例,其句法形式均以“V+N/NP”的格式为主,“N/NP”部分可以是名词、代词,也可以是介宾短语,总之都充当名词性成分,与“假”或“借”构成一个小句。有时“假”和“借”同义连用,凝结成一个同义复词。“借进”与“借出”的语义则主要依据认知主体在上下文语用环境中进行逻辑判别。这些都表明,早在先秦时代,“假”和“借”均以动词义“借进” 或“借出”作为其基本义项,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由动词向连词虚化的萌芽。
《列子·杨朱篇》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阴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
《诗经·大雅·抑》共十二章,其第十章为“于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郑玄笺云:“借曰未知,亦既抱子,假令人云‘王尚幼少,未有所知,亦已抱子长大矣,不幼少也。借,子夜反。”
上述二例,“假”和“借”均不符合“V+N/NP”的格式,而是放在动词“济”和小句“曰未知”的前面,构成“conj+V/VP”的结构,与“假”和“借”搭配的不再是名词性成分,“V/VP”上升为句子或小句的谓语,其前面的“假”和“借”也由动词性成分逐渐虚化为连词,表假设,相当于英语中的“if”。
动词“假”和“借”虚化为连词“假如、假使、如果”等,是有其内在的认知理据的。在古代交换借贷规则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无论“借进”还是“借出”,当事方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担心”情绪,总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假设,于是假借义动词也就很容易虚化为表假设的连词,这种情况在语言的普遍性中得到印证。
在英语中,“借出”的近义词是“提供给” ,用“provide”来表达,其现在分词“providing”和过去分词“provided”均具有“if”的表示假设含义的连词性质。
I will go provided you go to.
如果你去我就去。(选自《朗文英汉双解词典》)
I will agree to go providing my expenses are paid.
有人支付我的开销的话,我就同意去。(选自《牛津高阶英汉词典》)
Provided we get good weather, it will be a successful holiday.
如果天公作美,我们将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选自《牛津高阶英汉词典》)
现代汉语“假”和“借”却均无此义项,这是汉语双音节化的趋势影响所致。假设连词主要由“借使、借如、假如、假若、假使”等复合词来承担。“假”单用主要表“不真实”的基本义项,“借”单用主要表“借进”或“借出”。
再讨论“假2”:《礼·曲礼》: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孔颖达疏:假,因也。意思是说:“(选择吉曰),要凭借您这无差错的大龟了。”“或要借助您这无差错的大蓍草了。”“泰龟泰筮”为非官职类具体名词。
《左传·昭公四年》:愿假宠以请予诸侯。《聊斋志异》:假此科敛丁口。此二例中,“宠”与“此科”为抽象名词。
可见先秦“假2”构成的句式一般为“V+N/NP”,其中“N/NP” 最开始为官职类名词,为“代理“义,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非官职类具体名词再到抽象名词转化的名词次类变化趋势,其前面的动词“假2”代理义也逐渐向介词虚化,产生了“凭借、利用”义。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朱熹集注曰:“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 。意即大约到了宋代,“借2”由于受了“假2”的同化类推作用,也产生了“凭借”的介词义项。(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