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傩文化的土壤
——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某村落为例
姚 丹
在如今的发展背景下,傩文化的生存土壤也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悄然变化着,在葬礼中举行的丧葬仪式“道场”便是傩文化根植于民间的土壤,本文以调查道真县阳溪镇管辖下的两个行政村所得资料分析该区域内在丧葬中作为傩文化的载体“道场”并并籍此探讨傩文化在该领域内的生存现状,并以人类学视角去针对傩文化的现状作出相应分析。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最北的偏远山区,有“傩戏王国”之誉。是以“南城”教育文化的奠基者、东汉名儒尹道真命名的县。今天当地的傩戏傩文化在元代时期渐渐渗入境内,距今已大约六七百年。最初傩是古先民祭祀神鸟的宗教活动,随着傩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请神逐鬼、祈福消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因历史久远,传播地域广,且在流传的历程里与其他文化出现融合,傩文化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发展同样出现了有意义的偏差发展,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的傩文化便是这样。
由于道真辖下各乡镇大多处于大山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道真傩文化因此也各自有其特色。阳溪镇位于道真自治县的最北端,与本县的三桥镇、洛龙镇、河口乡接壤,与重庆的武隆县相邻,距县城39公里,距重庆市320公里。居住着汉、苗、仡佬、土家、布依、侗、彝等10余个民族。阳溪镇所辖有四个村子:阳溪村,四坪村,阳坝村,龙台村,我所调查的地方主要是龙台村、阳溪村,本文主要是基于三天的“道场”并作出相应的分析的。
一、傩文化的土壤“道场”
“唐朝起、宋朝兴、万古流传到如今。”这是法师们口中对“道场”起源的顺口溜,在笔者通过两个村的采访得出,当地对于“道场”的由来说法正如这句习语一样,而且内容如出一辙,仅仅是话语有一点出入而已,这里提出比较全面的说法:“故事开头出自《西游记》著作中关于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这一段故事,而后唐天子去地狱查看,唐天子和地狱对峙,看到地狱的鬼魂在受罪,问鬼魂如何才能解救他们,鬼魂说要有释迦佛的命令——佛旨——才免得了他们的罪,唐天子就请经书来超度他们才让他们投生。”后就这么传了下来。他们并没有说出真实的是由哪里传入的。
“道场”是很具有乡土特色的一种仪式,当地在丧葬中举行的“道场”仪式分为三天、五天、七天、半月、四十天不等,由于道场进行的天数越多,花费便越大,对于法师的要求也越高,“道行”不高深的法师是做不了半月及以上的“道场”的。《县志·傩文化》开篇即云: “道真傩文化以冲傩、阳戏、梓潼戏、打保福为代表,囊括‘巫教’祭祀系统。自古在民间履行着为人接寿、续嗣、治病、求财、净宅、过关、度职、安神、酬神、驱邪、免灾、还愿等职能。”而“道场”主要是属于安神、度职的。基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并结合当地法师的道行,一般进行的都是三天和五天的道场,三天的最多,五天的主要是家里有钱的才会要求做。
三天的地府道场总真案子请的主要有地藏王,坛名按照时间顺序来为:开坛、扎灶,需要吹海螺、打闹坛(把十种引子全部打完)并通知灶神菩萨(属于信差类、报信神))开始进行“道场”仪式,做完后开始做法事了。(差)关土地(从土地起,土地的主要是起到报信的作用)。生三元(引进腾禄仙官)。过三华。生中元。关下元。起白。礼请。颁诏。投表。破狱。诏请。安慰。诵经。投表。打懴。投表。各解。关夫。饯驾。送灵。接引。交懴。圆满。
五天贡天道场的总真案子请的五大佛祖为:玉皇、如来、地藏王、观音、释迦佛。步骤如下:请水。天门。扬旙。关土地。生三元。生中元。生上元。生魇。生东北。生十王。起白。礼请。颁诏。破狱(图为十八狱,用具有香、烛、钱纸、五道文书、瓦片(震破后表示魂出一方)用锡杖)。树旙。请佛。进诏。上玉帝。挽结。诵经。上观音。上十王。演灾。进表(小白花)。祇祝。起懴。请水。放赦。檻斋。参(进)诏。安龙。利幽。告宿。共天。各解。解结。关夫。檻驾。送灵。接引。交懴。圆满。
五天与三天相比较,步骤更多,细节更复杂,然而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去请旨然后让地狱放出亡者的灵魂让他升天去极乐世界。请法师做“道场”的原因解译为人死了,灵魂就被黑白无常勾魂到地狱了,家人不愿他的亲人在地狱里受罪就要求法师来做“道场”去请旨来下诏让灵魂升天。“道场”仪式整个过程的目的为:“道场”仪式开始,开始告诉土地、灶神菩萨让他们去报信说这里有人死了,要去请旨,然后开始给亡灵歌功颂德,有罪恶的要帮他去掉,并帮助亡灵攻破十八层地狱让灵魂得以出来,然后接引亡灵并送亡灵去升天。
“道场”一坛的出狱不尽相同,三天的相对简单,而五天的就比较复杂,这里只讨论三天的出狱,分别在四个角落及中央分别放上瓦片一块、豆腐一块、香一株、纸钱一份,破狱的走法为东、南、西、北、中,从东进然后从西出,每破一方要用锡杖将瓦片破碎,表示这家死去的人的亡灵在十八层地狱便攻破一次,依此类推。在同时后面除了法师外还需要亲人一起跳的,跳的傩戏主要就是为了将逝者的灵魂救出。
当地的傩具有:大锣、鼓、铰子、绕子(主要纪念地藏王、寸光儒)、钵、金鼓、正边锣、马锣子、木鱼、海螺。除了这些敲打外,还包括铜印、法衣、帽子、彩带、经书、宝剑、锡杖等。除法衣等在特定坛才用外,其他的敲打器在运用方面非常的广泛,每一坛都会有引子,都要敲打过后才表示这一坛开始,锣引子共有十种打击方法:长路引、豹子头、董吧浪、木兰花、旙音锣、半绕、加讚、朝餐、梵音锣、新锣山。每一坛开始后锣引得变化主要是唱腔一变、锣引就得变,主要的敲打有:长路引开始、打豹子头、打董吧浪、半绕、真言锣(敲打起来后就不停别名又称万不断)、半绕、打八句绕锣、打回向(皆为梵音锣)、脱衣驾(主要为作揖)。除此外在破狱这一坛中还需要画出对应图来表示十八层地狱并解救亡灵让他不被束缚,而能够接引上天。
二、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在“道场”仪式中,傩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根基,运用贯穿于整个仪式,通过道场将生者对于死者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的期望通过道场表达出去,同时在一定情况下是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通过道场实现它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的死者世界过度。而傩文化则是以道场为载体来体现的,也就是说,“道场”其实就是傩戏。“道场”作为一种链接物,人类世界和鬼神界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是由它们属于同一极还是不同决定的。“道场”便是傩文化的土壤,它滋养着当地的傩文化。“道场”里的出狱一坛便以有形的物质替代无形的地狱,法师的角色也马上变换为帮助灵魂逃离地狱的救世主。进而体现出来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也是人间亲人们的悲情的一种宣泄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傩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受多大的影响,仅仅只是进行着缓慢的变化,傩文化的生存土壤也保存完好,因为主流文化对于地方性文化并没有阻碍其发展,傩文化还焕发出勃勃生机。当然也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更替的,如使用的工具在慢慢的更替,使用的书籍在更替,步骤在简化等,但其在丧葬中的根本目的则没有变化,都是为了对生者世界和逝者世界的交代。
傩文化控制了当地人民的行为规范,一种文化的不同方面的中心功能是维护这种文化的社会结构。道真仡佬族民族自治县辖下的阳溪镇关于“道场”仪式中傩文化的体现,展现出来傩文化的发展多元化,功能丰富多样,被赋予了更多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各民族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奋斗历程的展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迷茫和对‘神’的精神寄托”。(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