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法治河北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
张 智
大学生是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但是现阶段法治河北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而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的主要途径。所以高校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而法治河北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高校从根本上对法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法治教育。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具备良好的综合法治素质,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要,同时更是保障河北省进行法治建设的前提。从本质上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法治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实现社会化,走向成熟的基础,这主要是由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其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大学生只有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做到积极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必经之路。而且,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才能避免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避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伤害,进而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二)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是实现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建设法治社会的重任,河北省的法治建设自然也离不开高校大学生的力量。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法治综合素质,这也是决定大学生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的关键因素,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必要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进而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现阶段,河北省的整体法治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大学生的法治知识含量却十分不足,对法治建设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他们很可能无法做到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治制度,进而影响河北省法治社会的建设,所以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学科地位
当前河北省大多数高校开展的相关教学课程设置和实践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法治教育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主要还是从属于德育教育课程。这说明河北高校并没有彻底对法治教育加强重视,这将使学生无法从根本上做到积极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所以高校想要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必须提高法治教育的学科地位,将那些所谓的普法教育课程都提升到法治教育的程度,注重培养学生面对实际法治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在法治河北视域下,高校应该做到尽力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学科地位,进而使高校的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平起平坐,学生也才能从自身加强法治意识。
(二)明确高校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
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公平、权利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观念,才能从意识上接受和遵循法治制度,进而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这种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成为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三)确立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河北省的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基本停留在法律基础课程上,并没有专业和深入到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上。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河北省的法治社会建设,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应该做到坚持以法治教育实践主义的立场确立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重视传授更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治精神和意识,使学生在法治实践活动中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而且,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将重点放在坚持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话语权,以及坚持法治教育实践主义的立场上。
(四)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培养载体
河北省是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大省,所以伴随着现代化社会法治理念的逐渐更新和变化发展,社会价值观也开始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现代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在不断更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环境大不相同,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也大不相同。这些特性要求高校进行法治教育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要实现创新法治教育的培养载体,促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做到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和接受到法治教育,并达到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精神。
总而言之,法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主义建设,而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让学生对法治制度形成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做到遵纪守法,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