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浅谈《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6-01-09 12:16:57        发布人: 廖小玲 安思余         浏览次数:677 次

浅谈《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

                       廖小玲 安思余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一概念,根据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抽象人性论提出了一系列美育思想主张,书中对美育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满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因此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一、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背景

席勒生活的18世纪是欧洲的启蒙时代,此时的法国是欧洲甚至世界的文化中心,但是18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在经历了影响深远的30年战争之后,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政治、经济、文化都较落后,因此反抗封建专制,统一国家的呼声日益高涨。外来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化大量入侵德国,掀起了德国境内“法国化”之风包括席勒在内的一批启蒙知识分子积极反对对法国文化的拙劣模仿,旨在发展本国民族特质的优良文化。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腥风血雨和失败也使得席勒看到仅仅依靠暴力是不能取得革命成功的,要达到自由王国,他认为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教育,至少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的条件,因此必须经由审美教育这一环节才能进入自由,“人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席勒发觉他所处的时代现实的需要支配了思维,功利主义大为流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建立国家政治自由。所以今天的时代,无论是需要或风尚,都是对艺术不利的,天才们正在远离真正的艺术。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森严的国家等级制度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席勒把指责的矛头指向现代文明,他认为,“文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自由,它在我们身上培植起来的每一种力都只是出一种新的需要。物质枷锁的束缚使人越来越胆颤心惊”,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森严的国家等级制度也割裂了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他谴责现代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控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这是对现代整个社会的尖锐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席勒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或游戏才能使人性复归,重建人的和谐。真正的完满的人性是自由,要实现这样一种自由必须通过美,只有美才能造就完满的人,只有完满的人才能够懂得美。

  (二)思想基础及研究方法

   席勒的一生中出现了两个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的人,那就是康德和歌德。康德对席勒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朱光潜先生说“一般美学史都把席勒看作康德的门徒。”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席勒受康德影响之深。席勒主要的美学著作诸如《给克尔纳论美的信》、《论崇高》、《审美教育书简》等等都是在接触到康德哲学之后写成发表的,席勒对美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德的触动,继承了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以及几个对立范畴的区分,比如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并且继承了康德把美联系到人的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人的道德精神这些概念。可以说,席勒美学思想的出现点是建立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上的。在《审美教育书简》席勒明确说道:“遇到必须根据感觉又必须遵循原则的时候,将由这位通慧的人来帮助我解决研究中最艰难的问题。”又说道:“我不愿向你隐瞒,我的看法的大多数是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的。”但是,“席勒并不是康德的恭顺的追随者,他不但发挥了康德的一些观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鲍桑葵认为“席勒一方面是一个康德派,另一方面,他既是一个古典主义者,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所以席勒是以康德的美和艺术的原则为依据,但又并不拘泥于康德的原则,而是有所演进的,他力图纠正的是康德突出揭示而又未能正真统一的对立概念以及主观唯心主义。歌德和席勒因为有着共同的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目标而进行了亲密的合作,因此歌德那种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出发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席勒,变得更关心现实和艺术中感性具体的东西而渐离抽象思考,他利用哲学去摆脱哲学,用自己更加客观现实的实在代替了康德的形而上的抽象。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审美的自由王国是人类的最高追求,美育的使命就在于通过美消除理性和感性的冲突, 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促进人性中对立要素之间的和谐。总之,席勒在吸取前人理论成果上又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美育理论领域成为第一人。

   二、席勒美育思想主要观点

   (一)美的艺术走在自由之前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针对当时德国的历史情况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不赞同法国大革命利用暴力来夺取个人自由和民族独立统一,而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拯救堕落的社会和腐化的人心。美的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础,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利自由行使的享受, 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所以要达到自由的目的,不是政治的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 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 才是政治治经济改革的条件。因为席勒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带来的劳动异化结果是国家与教会、 法律与习俗分裂, 享受与劳动脱节, 手段与目的脱节, 努力与报酬脱节,席勒认为必须首先进行整个社会的审美教育来完善人的性格缺陷,实现性格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团结。席勒反抗专制暴政和追求自由的武器就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可以使人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在如何通过审美教育来改造社会这个问题上,席勒是煞费苦心的,只不过他通过考察了古希腊和现代社会,认为希腊人的性格把艺术的魅力和智慧的尊严结合在一起,而现时代的弊病来自人性的分裂,这是不同于马克思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看法,要人性复归,就必须美的艺术走在自由之前 。不过席勒在人人都在追求政治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局面前,也是有疑虑的,不过,他还是坚信“让美走在艺术之前”是合理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而且也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实际需要。

   (二)培养美的性格    

   席勒认为一个国家在政治上进行的一切改进,都应该从性格的高尚化出发。社会的改造首先在于人的改造。现代文明导致了人格的分裂,现今的时代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是粗俗就是懒散,因此人格的高尚化是实现政治自由的重要条件。席勒首先认为在人类缺乏理性法则之前,人是自然人的范畴, 这时的人只能依附自然而生存,人的自然性格容易呈现自私而暴虐的倾向,而此时的国家则一切都是靠强制产生,又靠强制力维持,这样的国家称为强制国家,这样的国家下产生的是单纯的物质的人。与此对应的是伦理国家,产生的是道德的人,人也就具备了伦理性格。“要使前者离物质再远一些,使后者与物质再近一些,从而造出第三种性格。”这第三种性格即审美性格,美的性格的重要性在于美的性格是人类社会最确凿需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得势,国家按照道德原则转变才不会产生危害,业只有这样的性格才能保证这一转变的延续。”但是“美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在席勒看来,现在社会的人格已经四分五裂,人心腐化造成国家以及社会的不安定,所以性格的完满和高尚化是拯救社会的良剂,因此“美的性格”就是完满的天性和高尚的人格。

   “美的性格”是促进完满社会的重要因素,而审美的艺术的灵修可以恢复被肢解了的天性中的完整性,美的艺术也是性格的高尚化和政治改革以及社会完满的桥梁,因此要形成“美的性格”就必须借道美的艺术,这个美的艺术不干预眼前的生活或者直接与时代挂钩,也不是作为道德说教的工具。席勒认为感性冲动的对象叫做生活; 理性冲动的对象叫做形象; 而游戏冲动的对象, 就叫做活的形象,也就是美。席勒所认同的美就是“活的形象”这活的形象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人只有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时候,才能达到人格的完整和心灵的优美。所以,艺术通过美, 使人恢复人性的完整。

  (三)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关系

   德国四分五裂的的政治现状和法国大革命失败的双重刺激使席勒对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体的关系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只有在有能力和有资格把强制国家变换成自由国家的民族里,才能找到性格的完整性。”席勒认为,国家是“公民心中纯粹的和客观的人性代表”,国家的特性是为了个体并通过个体而形成的一个组织,只有当众多的个体整合成一个“合众”的观念时,一个国家的构建才是现实的。因此,一个完满的国家的构建,既对国家做出了要求也对个人做出了要求。

   首先,国家要尊重人性多样性,竭力地以客观和标准的形式,把主体的多样性统一在一个共同体内。因为人既渴望理性法则的约束,理性要求一体,它针对的是人的整体,同时又铭记自然的法则,自然却要求多样,它针对的是具体的特定的人,国家必须同时满足人的理性和自然要求,不能以伦理性格的张扬而牺牲自然性格的实存,所以国家不能只对那些客观的和类属的性格表示尊重,还应该尊崇一切主观的和广泛的特殊性格。其次,国家对公民的主管的人性尊重到审美程度,要以那主观的性提高到客观的人性的程度为准,个人自由的实现,要看个人的主观性格是否符合国家集体那种理性要求的理性完满性格。这种完满的性格既有自然性格的自由又有社会道德成分,必然和自由的和谐统一。

  (四)美的本质特征

   席勒用康德的先验方法对人性进行了抽象的分析,得出了人身上稳固存在着的“理性人格” 和不断变化着的“现存状态”这两个对立概念。理性人格和现存状态,即自我和自我的各种规定,“理性人格”永恒不变,“现存状态”经常变化,在“绝对存在” 中永远被分为两个。“理性人格”在永恒不变的自我中显现自己,但是,人又必须是一定“现存状态” 下的变化“理性人格”,“现存状态”在“理性人格” 的不变之中变化,“理性人格” 在“现存状态”的变化中不变。席勒用花开花谢来阐释这个道理。花就是在变化中恒定不变的“理性人格”,它的“开”与“谢”的状态就是始终变化的“现存状态”。

   席勒认为完美的人应该是在变化的潮流中本身永远保持不变的统一体,“人只是在变化时,他才存在;只有在保持不变时,他才存在。”人通过空间和时间感知独立于人之外的外在世界,而现实的人如果孤立的看理性人格,不去感受感性世界,那么人只是是一种素材。如果人孤立的看人的感性,离开精神能动性,那么人就不可能与物质世界结合在一起。因此,人为了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形式,必须赋予身上的素质以现实性;而要把握现实世界的规律就必须赋予材料以形式。

   基于以上对人的两种要求,人就必须具有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这两种自然要求的冲动。感性冲动要求“把我们自身以内的东西转化成现实”,形式冲动要求“使我们自身以外的实在的东西服从必然的规律”,也就是一方面要求人的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另一方面要求人的感性内容获得理性形式。这两个抽象

的对立面都不能独立存在,须相互依存才能成为一个统一体,不过,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还须由第三种冲动来恢复它们的统一,这第三种冲动叫做“游戏冲动”。“游戏冲动”要“消除一切压迫,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恢复自由”,处在游戏状态的人既不感到来自感性的自然要求的压迫也不会感到理性法则的压迫。游戏冲动在根本上是与美相关的,美与游戏和人性之间具有一种必然的关系:游戏冲动的对象,可以叫做活的形象;这个概念指现象的一切审美的性质,总之,指最广义的美。所以美就是活的形象,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审美活动引起的“游戏冲动”使得人从“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再转变为“理性的人”,这样性人逐渐臻于完美。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