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02-27 22:05:13        发布人: 余思源         浏览次数:640 次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研究综述

                                     余思源

                ( 西藏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西藏拉萨    850000)

                          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305篇作品,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成为《诗经》。《诗经》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全面展示了

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现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已经十分透彻,本文将从《诗经》的编订以及《诗经》的内容以及艺术手法赋比兴的运用等

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 编订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0

 

《诗经》一书在先秦时代都是口耳相传,相互歌颂,保存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上,文字记录下来的甚少。到汉代时始有“四家诗”的说法,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为鲁人申培,气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鲁、齐、韩是今文经学(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前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金文经),在汉武帝时已立官学,世称“三家诗”。毛诗则出现稍晚,是古文经学,(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称为古文经。)在民间广为传颂。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序,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亡佚,独毛诗大行于世,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诗经》对我国的诗歌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是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

原则,故亦称《诗大序》。它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的理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原则,在诗歌的本质上,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指明了早期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基本特点。在诗歌的社会作用上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仪”,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工具。在诗歌的体裁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提出了著名的风雅颂赋比兴“六义”说,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诗经》的编订成书

 《诗经》属于先秦文学的一部分,而先秦文学最先是口头的,然后才有了文字,《诗经》不单是文学,更是历史。有关《诗经》的形成,目前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采诗说”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关于《诗经》作品的结集,汉代学者提出了周代有采诗制度的说法,班固《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

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的目的是“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诗是民歌汇集的方式,而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渠道。

(二)“献诗说”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指的是诗经中文人作品的汇集方式。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等贵族官员和文士献诗的制度。贵族官员和文人把他们对政事的批评和歌颂的一间通过作诗、献诗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删诗说”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司马迁称古诗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定、取之,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即所谓孔子删诗说。这种说法影响颇大,但自唐孔颖达已疑其说,后世学者亦多不信。不过,据《论语》中的有关记载来看,也许孔子是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的。[1]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在《诗经·国风》部分,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有写男女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有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的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三)这类诗也比较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填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四)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五)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的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借以抒情[3],读之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颂歌。

   

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明显印记。“大雅”和“小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喻劝戒之作,多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的主题,如《巷伯》、《正月》。《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广泛、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六)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文化。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在风雅颂三部分表现不一,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本质矛盾。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1.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

2.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3.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几个词,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

(四)和谐的韵律。《诗经》创立了三种用韵方式,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少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这对后世诗歌韵律的形成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春秋时期的贵族阶级的现实生活中,《诗经》为用甚广,不仅被用于各种典礼仪式,还被公卿士大夫们用做赋诗言志的工具。所谓“赋诗”,不是自己创作诗,也不是自己咏唱,而是点现成出现的诗作,由乐工演唱,点诗者乃借用其中现成的诗句,断章取义地暗示自己的思想和情志。这种通过乐歌赋诗言志的做法,往往用于政治、外交场合。《诗经》不仅在当时,更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苏边疆.试论国风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J].广西商专学报.1992(1)

[3]乔晓培.诗经中征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J].文学研究.2014(9)

[4]薛富兴.自然审美恰当性问题与中国借景抒情传统.[J].社会科学.2009(9)

[5]谢其泉 李沛沛.浅论诗经的政治文化内容.[J].郑州大学文学院

[6]张锦瑶.由诗经言志传统论马致远戏曲抒情化.[M].诗经研究丛刊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王红娟.班固采诗说的风俗维度.[J].文学与文化研究.2015(03).P91-95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卢龙祥.献诗质布疑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04)P56-61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刘生良.孔子删诗说考辨及其新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5)P102-107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