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训新论
刘 洋 谭良田
反训是郭璞在《尔雅注》中首先提到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汉语一词多义的特殊情况,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表达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即前人所谓“美恶不嫌同名”、“施受同辞”,一类语言现象。多年来,汉学家对反训定义存在的解释,莫衷一是。本文同意郭璞的观点,试从以下两点1、从汉字的性质出发,联系字义词义引申来谈反训的产生缘由;2、是我们认为词语的引申,存在一个内部的环型过程,在过程的此端和彼端,产生正反两义。来论证汉语中存在一词涵正反两义的现象问题。
反训是郭璞在《尔雅注》首先提到的。《尔雅》:“古,故也;肆故,今也”条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尔雅》“徂、在,存也”条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后世就根据郭璞的词类注文提炼出“反训”这个术语,表示一个字可以同时作正反两种解释,包括词汇义、语法义及感情色彩义等。
其实,除了郭璞提到的,在《尔雅》中还有其他例子按郭璞的理解可以看做反训,如:“落,始也;陨、磒、湮,落也。”落,既是开始,又是陨落,陨落即表示终结。
反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的人认为是客观存在,有的人则认为不可信。
蒋礼鸿、郭在贻认为,反训不仅上古汉语里有,中古汉语里也有,张永绵、 高庆赐、孙德宣、余大光则认为现代汉语里同样有;徐世荣、吴永坤认为,不仅汉语里有,其他民族语言里也有。
四十年代曾有人对反训提出过责难,现代尤为激烈。郭锡良在《反训不可信》 一文里否定反训词的存在,反义为训、美恶同词的说法实际上是传统训诂学在没有弄清某些词义演变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以今义释古义的现象。马启俊在《“反训”这个术语不能成立》认为“反训”这个术语无论是作为训诂术语还是词汇学术语,都是不能成立的。吕庆业在《论反训》中直接批判这种现象:“训诂学中的反训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应该加以否定。他认为反训的存在“将会扰乱语言的明确性”,正反两个对立的概念使用同一个词来表示,误解、歧义就难以避免,影响交际效果。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主张“不用‘反训’这个术语,改为‘同词相反为义’。陆宗达、王宁在《训诂与训诂学》中认为“反训这个名称不妥,容易使人误解。刘忠华《“反训”质疑——兼论正反同词现象》认为“反训不仅仅是“术语欠妥”的问题,反训说对其所面对的训诂内容、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反训”不是也不能成为训诂学中释义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冯浩菲先生在《“反训”的提法欠妥》指出“反训”的提法是“术语欠妥,不符合古籍中相反两义同居一字的这类词的词义特征和训释特征。应为 “反义同字词”。
综上关于反训的争议主要有三:第一是认为反训是存在的、提法也是合适的,有董瑶、徐世荣、齐佩容等;第二是认为反训是不存在的,像郭锡良、郭沫若等;第三是认为反训现象是存在的,但命名不当,有李曦、余雄杰、 马启俊、马景仑等。
根据郭璞《尔雅注》,郭璞本人没有提出“反训”这个术语,他指出的是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不管是在同一时空维度,还是由于历史积累的结果,都不重要,因为我们同意郭璞的观点,汉语中存在一词涵正反两义的现象。
现在我们来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从汉字的性质出发,联系字义词义引申来谈反训的产生缘由;一点是我们认为词语的引申,存在一个内部的环型过程,在过程的此端和彼端,产生正反两义。
一、从汉字的性质和词义引申看“反训”
人们说汉字是象形字,按照我们的理解,这个“象形”和六书的象形不同,这个象形指的是“象征、隐喻”,因此汉字的性质基本可以概括为“象征与隐喻”。
隐喻与象征,也可以基本上看做是汉字的编码原则,而汉字的解码的重要方法是“意会”。
什么是象征?什么是隐喻?打个比方说,好比商家要推广产品找个代言人,用代言人的魅力与影响,把自己的话说出去。如“休”字,这个只存在于思维中的无形的概念,是无法自我呈现为一个汉字的,造字者就借助“人”和“木”这两个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象把“休”这个无形的概念表达出来。再如“礎”字,楚,是一种矮小的丛生植物,而宫室的基脚与这种植物有某种像似性,于是将“楚”的植物义素抽去,加上“宫室构件·石制·下”这一新的义素,这样新字“礎”就产生了。这些例子都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来实现造字。其他的例子举不胜举。
因为汉字是隐喻与象征的,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比如“亂”,从古字形上看,左边是两只手整理一束丝,右边表示象征抽绎使条理。就其要整理的开始,就是“乱”,乱了才要整理;就其要达成的目标,是条理,条理就是“治”。
比如现代汉语“息”字,有停止义,也有增长义。止息,表示停止;利息,表示增长。为什么“息”字同时具有停止和增长相反的两种意义呢?因为“息”字是一种关于象征与隐喻的构成。上边是鼻子,下边是心脏,鼻子加心脏,把一个不可眼观的抽象无形概念表达出来了,这个概念即呼吸。鼻子,是呼吸的直接器官;心,表示这种生理现象是有韵律的。呼吸可以增长生命,所以有增长义,抽去其中的“生理现象”这一义素,凡是后代都可以叫“息”,因为后代延续上辈生命的个体,加上“女”这一义素,就是“媳”,表示能产生新的子孙的那位女子。因为呼吸之间有个短暂的停止,所以“息”又有停止义,抽去“生理现象”这一义素,加上“火”这个义素,就是“熄”,表示火的燃烧状态的停止。
二、从词义引申的环型过程看“反训”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词义引申也是如此,比如人有生老病死的过程,生和死就是相反的一对概念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词义引申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正反两义集中到同一个字上了。古语说“周而复始,得其环中”,我们暂时借用这句话将这种引申类型成为“环型引申”,其过程叫“环型过程”。
《尔雅》:“徂,存也;徂,往也;徂,死也。”存、往、死,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乱”的常用义是无序、混乱,但也含“有序”的意思,《尔雅》:“乱,治也。”郭注引《论语》“予有乱臣十人”为证。《尔雅》又有:“乱,养也。”养,强调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如养病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俗语又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说法,表明养是需要长时间的。乱的意义:混乱无序、调养、治(有序),这恰恰是“亂”的隐喻象征义的一个周期。
再比方“如”字,这个字的意思很多,有些义项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但是我们一旦抓住“如”的隐喻象征义,即可执简驭繁。如,本义是女子在一盆水里照见自己的形象,这个过程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形象进入水中,这个过程即“前往”,《春秋》说“如齐逆女”,就是说到齐国迎接新娘;进入水中的形象和本人是一致的,所以如有“像”的意思。《尔雅》说:“如,谋也;如,往也;茹,度也;啜,茹也。”谋、度,也是从照镜子这个场景里引申出来的意思。
我们查《故训汇纂》,如的意思还有:从也;行也;自我而往也;若也;此也;似也;当也;宜也;比也;奈也;将辞;与也;与而音义同;等等义。
也可以表示“不如”,《公羊传·隐公元年》“如勿与之而矣”何休注:“即不如,齐人语也。”《左传·憙公二十二年》“则如勿伤”杜预注:“如,犹不如,古人之语然,犹似敢即不敢。”
从“如”的引申我们可以看出,在由物象组成的汉字场景里,可以展开周而复始的环型引申,引申的最后,意思竟然和最初的意思相反。这样的例子在汉语里其实还真不少。
对此吴永坤《论反训》说:“我们的民族是个思辨的民族,辩证法思想资料的丰富就说明了这一点。《易》有穷通之论,《老子》有祸福倚伏之说,《汉书·艺文志》有相反想成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智慧火花的闪耀。这种思想在现代词义的规定上,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确实如此,《段注》“埤”字:“凡从卑之字,皆取自卑加高之意。”被当代哲学家視为中国哲学方法论的《中庸》里就有“君子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论述。
(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吉首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