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代孕
 
代孕
编辑部信息

社内人员:郑娜  吴亮      

主办: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国际刊号:ISSN  1002-6215

国内刊号:CN  33-1032/I

编辑出版:山海经-教育前沿杂志社

网        址:www.shjbjb.com

在线投稿: shjzzs@vip.qq.com

Q Q:779624634(郑娜编辑)     

          280747782(吴亮编辑)

                  

杂志社电话:0571-28069909





 
《推拿》的叙事重构:从小说到电影
发布时间:2016-06-20 22:27:26        发布人:高文华        浏览次数:837 次

《推拿》的叙事重构:从小说到电影

高文华

   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小说依靠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读者获得关于人物、情境的想象,电影则不同,电影重画面和声音,观众必须从画面中获得信息和思考。电影《推拿》通过对小说素材的电影化处理,完成了对于小说的叙事重构,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改编。

  一、人物的塑造

电影《推拿》几乎保留了毕飞宇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大到主要人物,如王大夫、小孔、小马、沙复明、都红等,小到金大姐、出租车司机等。而且电影对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忠实原著。张磊很符合小说中小孔的特质,而且因为本身就是盲人,她对于小孔这样一个盲人形象的塑造就更加真实。其次,小说对于小马、都红的外貌进行了具象的描写,演员黄轩比较接近小说中小马的气质,梅婷虽然没有小说中的都红美得惊艳,但基本与小说形象一致。除此之外,影片也延续了小说对于人物的性格定位,如王大夫沉稳、踏实,沙复明的处事张扬。

除了对于小说人物特征的忠实外,影片《推拿》也对人物进行了重构,具体表现在对于人物的圆扁处理。

要将小说中所有的人物纳入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就需要对不同的人物做不同的处理。电影《推拿》突出了主要人物,而将次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做了扁化和简单化的处理。影片着重塑造了小马这一角色,它延续了小说中小马的形象并对其进行了补充深化。小说中,金嫣是一个很重要的形象,她和泰来的爱情源自她浪漫的单相思,为了追随泰来金嫣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但是泰来对她的爱一直没有表示。知道了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对电影中金嫣一边吃橘子一边默默流泪的场景感到费解了。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电影对于节奏的要求,金嫣和泰来被设置成次主要人物,电影也只选取了象征性的事件来说明他们关系的进展。除此之外,电影对张宗琪、高唯等进行了简单化处理,他们通过构成盲人推拿师的群像证明了自己的在场。

  二、情节的重构

  (一)情节的删减、增加和改动

在长篇小说《推拿》中,作者通过人物的回忆、分章叙述结构起所有人物的过去、现在,同时小说还有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以及很华彩、精神化的段落。而在电影中,这些不易表现的内容大部分都被删去了,这是画面相比于语言的局限。因为“电影不是以语言为唯一的和基本的元素,它也就必然要抛弃掉那些只有语言才能描述的特殊的内容:借喻、梦境、回忆、概念性的意识等,而代之以电影所能提供的无穷尽的空间变化、具体现实的摄影形象以及蒙太奇和剪辑的原理。”所以,从小说到电影,情节的删减是导演根据电影的自身特质对小说进行的二度创作。

除了必要的删减外,电影还增加了一些情节满足叙事和表意的需要。影片加入了小马被打意外获得视力的场景,小马用模糊的视力观察着街道、推拿中心的一切,影片不仅通过人们的角度去看盲人,也从盲人的视角观察世界,显示出视角的多元化。

仔细欣赏影片,还会发现,除了一些对话的细微变动外,电影对于都红与小马的情节也做了改动。小说中,都红通过别人夸自己美间接地提醒小马注意自己,而在影片中,都红则当面向小马表明自己的心意。除此之外,很多细节的改动使得电影更完整、更流畅。例如:沙复明在第一次恋爱中所说的话嫁接在与小向相亲的过程中;都红当面祝福沙复明幸福被改编在信件中。这些情节的改动,都是影片为了更好地在自己的框架内表现内容和思想所做的改变。

 (二)开放式的结局

“开放式的结局是指电影的结尾呈现为一个开放的空间,故事中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会一直延伸到影片之外,引发观众的思考。”

影片《推拿》接近尾声的时候,手摇镜头从上而下,继而左右前后摇移着展现了一个拥挤狭窄的街道的全貌。镜头经过菜市场后,顺着街道,跟随着“小马推拿”的牌子进入一个破旧脏乱的院子。通过一个远景镜头可以看到小蛮正在二楼过道里倒水,接着镜头回转,给了旁边“小马推拿”一个特写,接下来镜头进入小马的推拿室,环顾四周。这个时候镜头转向刚从外面回来的小马,通过盲杖的指引,小马熟练地走上楼梯,在小蛮不远处停下来。此时镜头通过小马,掠过周围的环境,转向小蛮,而镜头仿佛成了小马的眼睛,小马用模糊、虚弱的视线一直注视着洗头的小蛮,一个长镜头后,小马闭上了眼睛,笑了。影片在这个特写镜头中结束,与此同时,音乐刚好与之契合“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在第一天就闭上眼,然后什么也看不见”。

很多人认为这是娄烨电影中最温暖的结局,小马这一笑也触动到很多的观众。然而导演在这里呈现的并不是一个闭合式的结局,小马是否真的看见了?为什么小马的这一笑里仿佛蕴含着泪水?这是电影的留白,是影片留给观众的思考。而娄烨也借助这个开放的结局表达着自己更为深邃的想法。娄烨认为小马复明与否是电影留下的一个悬念,“角色实际上想要传达的信息就是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的那个地带。这是沟通两者之间的一个桥梁,看得见还是看不见,这恰恰是我希望去打破的。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看不看得见,生活中其他一些事也应该是这样。”同样,电影中那首片尾曲的插入,既舒缓着影片的节奏,也传递着思想。这首歌曲以小男孩的视角描绘了他眼中的男人和女人。这是用一种彻底、决绝的强韧,用“看不见”回归到一种最初的清澈与澄明。如果说影片中盲人群体的“盲”,是生理的,经验上的,那么这种“什么都看不见”的假象的盲,则是超验的,有着强烈情深指向的。而这与娄烨所传递出来的想法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

 三、叙事视角——旁白

毕飞宇的小说《推拿》采用的是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既可讲述主人公的经历,也可深入人物的内心,甚至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见谛。然而,对于电影来说,画面是其电影语言的最基本元素,这就使得电影在对非画面性的信息进行叙述时有了局限。在谈及《推拿》的改编时,编剧马英力坦言很困难,最终,他从人物故事、内心的精神诉求两条线入手,后者形成了电影的画外音。因此分析影片《推拿》的旁白,对于更好地理解电影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推拿》中共有16段旁白,这些旁白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影片10分32秒,旁白缓缓说出电影的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等,一般意义上,影片不会将旁白浪费在这种最明了又重复的信息上,但是《推拿》是一部聚焦盲人的影片,这样的旁白处理将眼光投向盲人群体,体现着影片的人文关怀。影片5分15秒,旁白传递了大量的信息,从小马的经历到“沙宗琪”推拿中心。电影对于张宗琪的信息做了大量删减,可能会给观影造成困惑,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影片用旁白的形式,压缩性地介绍了张宗琪的经历、性格、处事方式等。同时,这段旁白还对时代特征进行了勾勒,使故事的存在及发展更具合理性。

除此之外,旁白还将视野投注于整个盲人群体,分析他们整体的心理。影片64分44秒,旁白:“盲人和健全人终究还是隔了一层,道理很简单,他们在明处,健全人却藏在暗处,这就是为什么盲人一般不和健全人打交道的根本缘由。在盲人的心目中,健全人是另外的一种动物,是更高一级的动物,是有眼睛的动物,是无所不知的动物,具有神灵的意味。他们对待健全人的态度,完全等同于健全人对待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这段旁白完全取自小说,这也是电影在盲人群体的关注上对于小说的一种继承。

看过影片之后就会发现,旁白的声音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关于这一点,娄烨表示他希望在这部电影中旁白的感情色彩是一个差不多接近于零的状况,只是传递信息而不主观介入。而这跟娄烨只呈现个体状态,不主观介入和评价的美学主张是分不开的。

四、叙事的主题内涵

关注边缘人物,是包括娄烨在内的第六代导演的整体特征。影片《推拿》聚焦盲人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生活,他们的情欲、爱情和精神诉求,体现了影片的人文关怀。

透过小说《推拿》,毕飞宇希望将盲人群体放置在整个社会中,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而不是搁置在盲人群体这个圈子里。影片延续了小说的这一精神关怀。影片透过盲人的自食其力、盲人正常的欲望和诉求,说明盲人和健全人一样,他们同样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而不是将其视为残疾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是电影和小说在主题上一致的地方。除此之外,娄烨在影片中也加入了自己关于“盲”的形而上的思考。对于盲人来说,“盲”是生理上的,其实“盲”是普遍意义上的。例如,在不可知的命运面前,人是盲的;在爱情面前,人们也是盲目的。影片从精神方面,试图打通“盲”与“不盲”之间的界限。小马最后深深闭上眼睛,暗示的是:他已经跨过盲与不盲的分界,达到心灵的澄澈。这是导演在主题内涵上对于小说的重构,也是影片的魅力之处。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2025 理论前沿-理论前沿编辑部-山海经杂志社 www.shjbjb.com    

代孕|北京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深圳代孕|武汉代孕|代孕|武汉代孕|代孕| 捐卵 |代孕网|武汉代孕|武汉代孕|捐卵| 武汉代孕|代孕|代孕|代孕网 |武汉代孕 | 广州代孕 |捐卵|上海代孕|代孕公司|武汉代孕|武汉代孕 | 捐卵|代孕中介|代孕